馮娜
收入分配關系的和諧決定了社會的和諧,收入分配是涉及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敏感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實踐是富有成效的,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多樣化,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日益擴大,社會弱勢群體也在進一步擴大。
一、我國公民收入現狀
1.壟斷行業收入分配過高,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明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土地、資源、資本這3種生產要素發揮了巨大的財富調整力量,房地產、礦產、證券等成為“最賺錢”的暴利行業,少部分人借此一夜間站到社會財富的頂端。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調查,1990 年,行業職工人均收入最高與最低比為1.76∶1,1995 年為2.23∶1,2000 年上升為2.63∶1,2004 年擴大為4.60∶1,而這一數字比例還在持續擴大。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統計,2012 年,平均工資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金融業、技術服務和地質業,而排在后三位的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而行業職工人均收入最高與最低比達到了4.75∶1。近些年, 隨著我國電力、能源等需求的擴大,壟斷行業的職工工資收入增長迅速。由于行業壟斷所造成的行業間收入差距顯然有失公平, 必須盡快加以改善。
2.區域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借助地域和政策優勢,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對于西部地區,都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更多外資流入,居民收入增長空間也相對較大。近幾年,我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進行幫扶和調整,比如實行關注弱勢群體、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政策等,這些區域性優惠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對緩和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有幫助。但區域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978年,人均收入東部是西部1.37倍;2005年,人均收入東部是西部的1.55倍。1978年,人均財政收入東部是西部的 2.66倍;2003年是1.93倍。據專家估算,1988年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大約占全國收入差距的7.5%,而到了2010年已上升到9.7%。地區收入差距對我國收入差距的貢獻約為18.15%。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懸殊。在改革前期,由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現縮小的趨勢,但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差異的影響,我國城鄉差距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處于擴大的趨勢中,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要比農村快很多,從而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紀80年代的1.8:1,擴大到90年代的2.5:1,2007年達到3.33:1。如果把農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擠掉,把城鎮居民享有的各種隱性福利和優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鄉居民事實上的收入差距在6倍左右。
二、我國公民收入分配現狀的原因
1.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政府逐步放開很多領域的經營權,促進市場競爭,但在某些行業政府的行政壟斷仍然嚴重干擾甚至限制市場的作用,造成許多不平等競爭現象。電信、電力、鐵路運輸、自來水等行業,政府控制著大量資源,進入門檻很高,通過行政力量進行壟斷經營。這無論是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有其內在的缺陷。這些行政壟斷部門和企業,將企業獲得的壟斷利潤轉化為自身的高額收入,甚至有人還將企業消費轉化為個人消費。行政壟斷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等。
2.自然環境是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政策的鼓勵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東部沿海利用先天優勢,集中的發展大批的進出口加工企業,相應的也為當地的居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西部地區地理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緩慢,自然環境因素造成了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
3.城鄉體制改革本身帶來了收入差距的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顯著,這與我國政府采取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所采取的政策有較大關系。體制改革給經濟注入了活力,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農村居民內部和城鎮居民內部的個人收入增長都是不平衡的,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收入差別的逐漸拉大。同時為了支撐工業的發展,國家采用人為的方式使資源從農業向工業轉移。事實上,這種政策將城鄉割裂開來,導致大量的勞力擠在土地上謀生,使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其它國家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城市化的過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經濟將永遠停留在二元結構上。
4.政府的再分配手段不力和宏觀調節政策不配套。改革開放以來, 盡管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整體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有兩點: 一是對富人的收入調節政策不得力,如稅收手段單一( 主要依賴個人所得稅, 且起征點不合理) ,稅法的執行力很低,偷稅漏稅現象十分嚴重等。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如國有企業的社會保障體系因資金嚴重不足而難以實施到位、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小(絕大多數農民目前都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等。
三、調整公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對策與建議
1.加快經濟發展, 進一步擴大就業。首先,要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力度。進一步增加對三農的投入,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其次, 要加快西部經濟建設。繼續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西部開發的投入,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采取一些措施對西部地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援助,通過這種援助來增強西部地區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以提高西部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地區收入差距。再其次,通過經濟發展帶動和擴大就業。擴大就業的根本前提是發展經濟,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在我國現階段,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盡可能多地創造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能夠提高收入水平。
2.完善財稅體制,平衡社會分配。我國的財稅體制中缺乏合理的資源稅、壟斷利潤調節稅等。資源收益是應該納入整個國家的分配體系,但在我國現行的資源稅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稅種。煤礦業主只要拿到煤礦開采權就暴富,盡管煤礦事故不斷發生,但屢禁不止。安全條件不達標甚至沒有資質的企業仍在不斷開采,歸根結底利益是最大的推動力。誰拿到資源,資源收益就是誰的,這也導致了腐敗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官員在煤炭中參股,給沒有資質的煤礦提供保護傘,這些方面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更健全的財稅體制,把資源收益納入國家財政,用于全民,而不是歸于少數占有這些資源的企業和個人,還有土地流轉制度問題。
另外要完善和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實行綜合等級稅制,合理確定并完善起征額和扣除額,加強對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個人的收入分配情況的監控。改革完善財產稅,規范現行財產稅稅種,對于一些高收入群體的奢侈消費項目開征奢侈消費稅,并適時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等。
3.消除行政壟斷,避免壟斷利潤轉化為不平等收入。針對行政壟斷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只有不斷消除對非自然壟斷性行業的行政壟斷,引入競爭,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才可以消除壟斷利潤,使所有人處在相同的收入分配起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制定消除壟斷引入競爭的法規,監督和約束企業行為,確保良好的外部競爭環境,加強對特殊行業的監督,審計企業利潤,規范員工收入,完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
4.以縮小城鄉差距為重點,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在改善全國收入差距方面,增加農民收入進而縮小城鄉差別是必要的當前的問題。在我國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城鄉差距仍有繼續擴大的趨勢。一個問題加大農業支持,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完善當前的各種惠農政策,各級政府應當定期組織農民參加農業知識培訓,引導農民進行規模經營,從而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另外就是農產品價格問題。從我國改革的歷史來看,農產品價格上漲意味著農業貿易條件的改善,而每一次農產品價格上漲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城鄉差距縮小。讓農民從農業種植業中獲得更多的益處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十二五” 期間可以考慮提高糧食作物直補幅度,或者將補貼范圍擴大到整個種植業。
5.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解決失業、疾病、年老等因素所帶來的貧富不均的有力措施,同時也可以盡快消除消費者在新舊制度交替時期的不安全感。加大國家、省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使城鎮居民,應保未保的對象參與到保障體系。特別是在完善城市社會保障的同時,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農村保障標準,擴大保障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體系真正發揮作用,為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