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雪
【內容摘要】張鼓峰事件,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蘇兩國軍隊在中國領土上發生的一起大規模武裝沖突。這起事件的起因,中國、蘇聯、日本三方史學界看法大相徑庭。顯然,各國都有自己的立場傾向。在讀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的外交官,甲級戰犯之一重光葵《日本侵華內幕》時,筆者覺得重光葵在敘述有關于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還是有一些道理的。本著對歷史客觀公正的認識的原則,對于日蘇之間的這兩次沖突應有重新認識。
【關鍵詞】日蘇 張鼓峰事件 重新認識
張鼓峰事件,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蘇兩國軍隊在中國領土土發生的一起大規模武裝沖突。這起事件,以日軍的失敗、蘇軍的勝利而告結束。對于這起事件的發生原因,中國方面長期認為日本“為了試探一下‘北攻(蘇聯)的可能性”,蘇方的著作則認為:“日本帝國主義者看見自己的顛覆計劃由于自己的走狗垮臺而破產,于是加速貯備直接侵犯蒙古人民共和國。他們(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邊防哨所進行挑釁行動。”而日本的著作則認為,這是“關東軍違背中央的方針,對邊界糾紛采取了強硬態度。”造成的。在讀重光葵《日本侵華內幕》時,筆者覺得重光葵在敘述有關于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還是有一些道理的。本著對歷史客觀公正的認識的原則,對于日蘇之間的這兩次沖突應有重新認識。
近代以來,俄國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7世紀中葉起,沙俄開始武裝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沙俄侵略行徑,遇到中國軍民的抵制和反擊。1689年,中俄兩國經過平等協商,訂立了《尼布楚條約》。1727年,中俄雙方又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這兩個條約規定了兩國東段和中段邊界。此后,沙俄利用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的時機,憑借其與中國接壤的有利條件不斷的蠶食著中國,并把進一步侵占的目標指向了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而日本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對中國土地的垂涎程度越演越烈。通過《馬關條約》,日本獲得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一戰后,日本又獲得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后經俄、法、德三國的干涉,同意中國以3000萬兩黃金“贖遼”,史稱“三國還遼”。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1932年,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東北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面侵華戰爭拉開了序幕。
可見,俄國和日本都覬覦中國的領土。并且由于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接近,日俄的矛盾十分尖銳。1905年日俄戰爭的爆發正是基于兩國爭奪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在蘇聯成立后,日蘇之間的矛盾也沒有緩解,特別是在邊境上。張谷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都是發生在邊境線上的沖突。片面的將責任推給哪一方,都是不太客觀公正的做法。到底是日本在試探蘇聯,還是蘇聯在擴張領土建立在東方的“安全帶”?
在《日本侵華內幕》一書中,重光葵“日本政府為解決同中國的爭端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仍沒有實現和平的可能性。而且,日中戰爭的規模逐漸擴大,日本事實上不得不對中國全面開戰。”將戰爭的主要責任從日本政府身上推卸掉,并認為“軍部安全被中國派勢力控制住了。軍部已準備好占領中國的具體措施,想使中國迅速‘滿洲化,并使軍部勢力能控制整個中國。對華問題全部脫離外務省。”重光葵將侵華的責任全部推卸到軍部頭上。在張鼓峰問題上,重光葵認為,“滿洲事變以后,蘇聯因國防線直接與日本接觸,神經變得極緊張。日本和‘滿洲國共同擔負防衛責任之后,蘇聯馬上與外蒙古締結同樣的協定與之對抗。”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蘇聯和日本的用心實質上沒什么差別。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并建立偽滿洲國后,考慮到琿春縣毗連朝鮮這一地理因素,把防守該縣的任務交由駐朝日軍第19師負責。西伯利亞鐵路從赤塔繞著“滿洲國”邊境延伸到海參崴,故蘇聯的國防干線東自沿海州,北經東部西伯利亞,西繞外蒙古,三面包圍著“滿洲國”。而且“滿洲國”的邊境直接接觸蘇聯最活躍的動脈干線,因此常常發生邊境問題。在1938年7月發生張谷峰事件之前,日蘇之間已經發生過邊界糾紛。1937年的乾岔子島事件就是邊境之間的沖突。而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可以說是這種國界糾紛更加嚴重的表現。
張鼓峰事件的起因,重光葵在書中提到是“處于對桂東這一地區國境的原《琿春條約》的解釋不同。蘇聯方面根據俄文文本,解釋國境經過長湖西邊的山峰,而日本方面根據中文文本,解釋國界在從圖們江邊開始,通過山峰經長湖西岸向北延伸的這一條線上。根據蘇聯方面的解釋,國境應經過張鼓峰之峰巔,而根據日本方面的主張,張鼓峰整個屬于滿洲國的領土,國境在這座山峰的東邊。”
1938年6月13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遠東地區長官留希科夫大將,從波謝特國境警備隊管轄的正面地區逃越國境。7月1日蘇聯特別遠東軍改編為遠東方面軍,并調整了部署。7月9號,在張鼓峰山頂西側出現了10余名蘇聯工兵構筑工事,到7月11日下午,人數已達40名左右。當時,日本正集中兵力進行武漢作戰。重光葵也認為“在軍部方面,當時在中國未攻下武漢已動用不少軍隊,非常希望在其它地區能不發生沖突,因而絕對不想與蘇聯發生糾紛。
7月15日,日陸軍省陸軍次官東條英機打電報給第19師師長稱:“復關于俄國人越境事。我們的政策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如果俄國人不接受我們的條件,也不撤退,那時,也只有那時,我們才應謹慎地考慮用武力把他們趕回去。日本在7月15日和20日兩次要求蘇聯把部隊從張鼓峰撤走。重光葵親自參與了談判工作,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交涉,但進展非常緩慢。在蘇聯絕對占優勢的軍事攻勢下,8月11日,根據日方的建議,雙方停止戰斗。蘇軍控制了張鼓峰,占領了沙草峰;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放棄了一向堅持的邊界線。在簽署協定書時,蘇方主張采取條約形式;日方認為這次事件歸根到底是滿蘇之間的問題,主張采取諒解事項的形式。結果蘇聯輕而易舉地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奪取了中國大片國土。
關于張鼓峰事件的意義,日本戰史叢書寫道:當時日軍參謀部認為,蘇軍在張鼓峰作戰的意圖在于牽制日軍的漢口戰役,結果證明,“蘇軍并無大舉出動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顧之憂,實施對華作戰。”重光葵在書中寫道:“當時日本政府和參謀本部都認為那里(張鼓峰)沒有多少戰略上的價值,所以也沒計劃進行侵略蘇聯的戰爭,這確是事實。不僅如此,當時日本舉國上下都以極度的憂慮在注視著事態的發展。”“在軍部方面,當時在中國未攻下武漢已動用不少軍隊,非常希望在其他地區能不發生沖突,因而絕對不想與蘇聯發生糾紛。”重光葵也提到國外人認為日本的行動是試探蘇聯的實力問題。他認為不可信,理由是“因為日本軍部對蘇聯的實力在一九二九年蘇聯侵人北滿時就做了充分的估價;而對自己實力之不足的情況,已在中國戰爭中充分意識到了。”張鼓峰事件確實是日蘇爭奪張鼓峰這個有爭議的戰略要地引發的。
張鼓峰事件的發生,源于中蘇之間的領土糾葛。當時,日本支持下的偽滿洲國占據這塊地方,從而演變成日蘇之間的糾紛,以致兵戎相見。兩者目的十分明確,占領張鼓峰這一重要的戰略要地。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侵犯我國領土的行為。至于日本是否為試探蘇聯的實力,阻止了日軍的北進意圖,一直還是個爭論的問題。筆者認為,蘇聯這個國家源于沙俄(蠶食大量中國領土的國家)其后在20年代又策劃外蒙古脫離中國,二戰結束前夕,參加東方戰場的條件上看,對中國一直都充滿了野心。所以,曾任日軍參謀部俄國科科長的林三郎后來回憶道:“現在看來,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后腿的看法,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系的密切程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口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