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 曾振林
【摘要】 文章通過對廣東移動目前多個地市寬帶接入光纜網的通用建設模型分析,提出后期面向全業務接入建設“一張光纜網”的建設思路,并對光纖網結構,光纜網組網方式的建設原則分析,為工程建設提供建設參考。
【關鍵詞】 光纜網 三級接入 光纜分纖
一、概述
為了適應中國移動全業務接入光纜網絡的標準化建設需要,規模性推進家庭客戶、集團客戶的集約化建設,實現產品化、流水線作業,提升端到端的建設協同能力,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建設投資、提升工程質量、縮短實施工期的目的,根據中國移動集團公司和廣東省公司的相關指導意見及建設原則,并參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制定本設計思路。
二、三級接入光纜網結構及設計范圍
2.1 光纜網結構
廣東全省各地市構建全業務接入光纜網絡,將統一采用“綜合業務接入點+接入主干/配線光纜環+用戶配線光纜+末端接入光纜”的模式進行規劃建設,詳細模型示意如圖1所示:
2.2 工程設計范圍
三級接入光纜網圍繞以綜合業務接入點(OLT節點)為業務中心匯聚點建設,面向客戶覆蓋及接入,設計范圍含各級光纜段、光分纖點、光節點設備等,如圖2所示。
三、三級接入光纜定義
3.1 光節點分類
3.1.1 一級分纖點
選取或新建室外分纖點,如大容量光交接箱,室內分纖點如基站側大容量ODF架為一級分纖點,圍繞綜合業務區機房新建的主干/配線光纜環或鏈。主干環光交接箱應采用576芯雙面體,基站ODF采用576芯容量;配線環/鏈則可采用288/576芯容量光交接箱。
一級接入光纜(主干光纜)目標纖芯利用率較高,約85-90%,一級分纖點上行與下行纖芯端子配比應不大于1:4~1:5。
一級接入光纜(配線光纜)目標纖芯利用率約75-80%,二級分纖點上行與下行纖芯端子配比應不大于1:3~1:4。
3.1.2 二級分纖點
作為接入業務光纜的配線層光節點,二級分纖點是指以一級分纖點為覆蓋中心,面向業務指定片區覆蓋而設置的纖芯分配節點,以室外光交接箱為主要承載體,光交接箱應采用144/288芯容量。
二級接入光纜目標纖芯利用率約50-60%,二級分纖點上行與下行纖芯端子配比應不大于1:2~1:3。
3.1.3 三級分纖點
三級分纖點主要靠近客戶業務末端,以小面積覆蓋周邊業務為主,形式存在多樣化,如光分纖箱、光纜接頭盒等,光分纖箱容量宜采用48芯掛墻式,光纜接頭盒宜采用可開天窗、二進四出型。
三級接入光纜目標纖芯利用率約50%以下,三級分纖點上行與下行纖芯端子配比應不大于1:2。
3.2 光纜段分類
根據分段功能不同,分為以下幾種:
一級光纜網由一級分纖點及一級光纜段組成。一級光纜段指從OLT機房至一級分纖點的主干光纜或多個一級分纖點之間的配線光纜的光纜段,即接入主干/配線光纜。如圖1中標識①光纜段。
二級光纜網由二級分纖點及二級光纜段組成。二級光纜段指從一級分纖點引出,至二級分纖點(片區配線光節點)的光纜段,即用戶配線光纜。如圖1中標識②光纜段。
三級光纜網由三級光纜段、三級分纖點(光分配箱、光纜接頭盒、樓層光節點等)及末端接入光纜組成。三級光纜段指從一級或二級分纖點引出至三級分纖點以及由三級分纖點引接至用戶的光纜段,即用戶接入光纜。如圖1中標識③光纜段。
若用戶光纜直接由一級分纖點引接三級分纖點,則二級光纜段與三級光纜段合二為一,為三級光纜段。
四、光纜組網原則
4.1 組網關鍵點
對于ODN組網設計,網絡結構主要取決于分光結構和分纖結構,分光結構主要考慮光分路器的分光級別及分光比、安裝位置及數量配置,每個光分路器所在節點即為分光點;分纖結構主要考慮各類光節點的安裝位置、設備形態及容量配置,每個光節點(含分光點)即為分纖點。全覆蓋或薄覆蓋方式決定了初期的設備、材料容量配置,并且影響著ODN分光、分纖方案的選擇。
4.2 覆蓋方式
如表1所示,三級接入光纜均需考慮其他非PON業務和維護備用纖芯;光節點設施(光交接箱、光分纖箱)根據具體場景情況選擇按需配置;末端入戶皮線光纜根據具體場景情況選擇全部敷設、按需敷設或不敷設。
光纜、光分路器、皮纜按滿容一步到位建設稱為“全覆蓋”,光纜滿配、光分路器及皮纜按需分步建設稱為“薄覆蓋”。
(1)新建區域、需求明確,若建設期內用戶預測滲透率較高(>30%),則采用“全覆蓋”方案,光分路器滿配,皮纜全敷設。(2)新建區域或改造區域,若建設期內預測滲透率較低(≤30%)或需求不明確時,則采用“薄覆蓋”方案,光分路器按需配置,皮纜按需敷設。
4.3 分光結構
4.3.1 按分光級別分類
分光級別表示OLT的PON口與單個ONU之間整個光通路中的分光次數,進行了幾次分光即為幾級分光結構,一般情況下不超過兩級分光。
一級分光:整個OLT與ONU光通路中,只進行一次分光,光分路器的分光比一般為1:64,在光功率受限的場合,可降低分光比為1:32或更低。
二級分光:整個OLT與ONU光通路中,進行兩次分光,兩級光分路器組合后總分光比一般為1:64,在光功率受限的場合,可降低分光比為1:32或更低。
4.3.2 按光分路器安裝位置分類
分為分散分光和集中分光兩種方案,由于可設置分光點的位置較多,二者之間是一個相對概念,實際組網中遵循以下約定:
一級分光方案
分光點設置在三級分纖點或以下為分散分光,分光點設置在二級分纖點或以上為集中分光。
二級分光方案
第一級分光點設置在樓宇光節點為分散分光,設置在片區光節點為集中分光;第二級分光點設置在樓層光節點為分散分光,設置在樓宇或片區光節點為集中分光。
4.3.3 按組網方案分類
將分光級別和分光點設置位置結合起來,有以六種主要組網方案,如表2所示:
對應具體的光節點圖示如圖3所示:
(1)現階段總分光比一般應為1:64,在光功率受限或需提供高帶寬業務時,總分光比可采用1:32或以下。(2)在同一PON口下,如采用二級分光方式,第一級光分路器不可直掛用戶,第二級光分路器應采用相同分光比。(3)采用二級分光且總分光比為1:64時,光分路器宜選用1:4+1:16或1:8+1:8組合,其余分光比組合僅在特定場合下使用。(4)分光點設置應從節省光纖與提高光分支利用率兩方面考慮,光分路器應靠近用戶側設置。當用戶規模較明確且分布密度相對較高時,采用分散分光方式;當用戶規模不明確或分布密度較低時,采用集中分光方式。(5)同一個樓宇內應盡量采用同一種分光方案,當只采用一種分光方案不能滿足要求時(即采用一種分光方案時,出現少量樓層或各樓層的個別用戶由于總規模與光分路器容量不匹配而成為零碎用戶),可采用一主一輔兩種方案相結合的分光方式,輔方案解決零碎用戶接入,不建議采用兩種以上分光方案。
4.4 分纖結構
4.4.1 分纖原則
(1)整個接入段光纜分纖結構一般不超過4次;(2)從綜合業務區往用戶端,光纜容量按遞減的原則建設;(3)每個光交接箱、光分配點、光接頭盒可視為分纖點,均可接入業務。
4.4.2 一級光纜段分纖
(1)一級光纜網以接入主干光纜及配線光纜環(鏈)結構為主,配線光纜可圍繞一個一級分纖點單獨成環或成鏈,也可接入兩個一級分纖點。(2)接入主干光纜芯數為144芯、288芯,一級分纖點數量3-6個,每個一級分纖點覆蓋半徑500-800米,對應配線光纜芯數一般為96芯、144芯。(3)一級接入光纜原則上不允許進行開天窗割接,接入業務光纜須就近引接至一級/二級分纖點。(4)一級接入光纜的主干與配線光纜盡量避免同路由敷設,占用多余的管孔資源。
4.4.3 二級光纜段分纖
(1)二級光纜網由二級光纜段及二級分纖點組成,光纜網結構以鏈型為主。(2)二級接入光纜芯數以48芯為宜,每個二級分纖點光交覆蓋半徑不超過500米。(3)二級接入光纜段原則上不允許進行開天窗割接,接入業務光纜須就近引接至二級/三級分纖點。
4.4.4 三級光纜段分纖
(1)三級光纜網由三級光纜段、三級分纖點及用戶末端接入光纜組成,光纜網結構為鏈結構。(2)三級接入光纜由一、二級分纖點引接至三級分纖點(光分配箱)的光纜芯數以24芯為宜,三級分纖點引至用戶的末端接入光纜以4芯或12芯為宜。每個三級分纖點光交覆蓋半徑不超過300米。(3)三級接入光纜段可根據業務需要采取割接、串接等多種接入方式。
五、小結
本文通過全業務光纜網的各光纜段、光節點等進行定義與分析,以及對光纜結構進行分類搭建,可給予本地網在全業務光纜建設方面一定的指導思路,對于建設合理及健壯的接入光纜網提供參考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移動通信企業標準. 中國移動有線接入網建設場景模型方案匯編(2013版).
[2] 王慶. 《光纖接入網規劃設計手冊》.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