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騰飛 楊盼盼 周劍 汪禮俊
【摘要】 食品安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焦點問題;為有效提升食品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建立面向公眾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迫在眉睫。本文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基于物聯網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思路,并闡述標碼技術在追溯體系中的作用。
【關鍵詞】 物聯網 標碼 食品質量安全 追溯 公共服務平臺
一、引言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家層面關注的焦點,關系到國家的未來。食品工業作為制造業中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其產品質量安全與企業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行業監管水平、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程度、標準規范等因素都密不可分;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細分行業的質量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為有效提升食品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亟需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面向公眾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該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通信、電子、IT、軟件、食品工業等各行業間展開合作,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包括:食品企業的生產特點各不相同,信息系統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從源頭到消費者的全程追溯等。
目前,國內部分食品生產企業已建立了企業級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規范與公信力。因此,亟需建設國家級的追溯公共服務平臺,為消費者隨時隨地提供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協助生產企業品牌建設與打假、支撐政府監管。
二、追溯體系建設思路
盡管生產企業的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基礎日益加強,但對產品可追溯信息查詢的便捷性不足已成為凸顯的難題。目前,消費者需進入不同企業各自的追溯平臺(網站、移動客戶端等)查詢產品信息;例如有上百家生產企業開放了追溯服務,則消費者需下載多達上百種查詢軟件,使用十分繁瑣。此外,從消費者角度看,企業自建追溯平臺的公信力有所不足。因此,亟需構建具有公信力的公共服務平臺。首先,許多企業已建立了追溯系統,并在產業鏈上下游進行了延伸,要充分運用現有的工作基礎;其次,應充分體現公共服務平臺的公信力,即由相關政府部門引導其建設;第三,應實現消費者便捷查詢,例如通過公共掃碼軟件或某些專用軟件的統一入口實現對不同企業、產品的統一查詢。
針對上述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了相應的工作規劃。2013年5月,工信部發布了《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工信廳消費[2013]92號文件),指出要“建立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為消費者安全消費、監督和政府服務、監管,提供實時、準確、一體化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務,保障食品質量安全”。2013年8月,工信部又發布了《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指出要“搭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領域開展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面向消費者提供企業公開法定信息實時追溯服務,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在上述背景下,工信部組織實施了食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工作及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首先,要在若干重點行業的試點企業建成實用、便捷、可擴展的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及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消費者采用智能手機等終端或政府網站平臺等方式對企業基本法定信息的實時追溯。基本法定信息指的是企業根據《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所必須而且應當公開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應實現生產企業所有應公開信息,以及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產業鏈全程信息的實時實地跟蹤、信息匯總與分類使用;上述信息并非向消費者全部公開,而是按需向政府部門或生產企業提供。
三、公共服務平臺設計
(1)公共服務平臺架構設計
依據追溯體系建設思路,圖1給出了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的架構圖。平臺由六個部分組成,從用戶到食品產業鏈各環節的子系統分別實現相應的功能。首先在食品產業鏈上的生產企業端,為保證產品追溯編碼的唯一性,將基于全球通用的物聯網標識標碼(Handle)為企業現有追溯編碼體系統一分配標識“前綴”;“前綴”可位于編碼最前端或其他字段,企業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分配。企業不改變原有編碼體系,將標識前綴置入自有編碼體系中,并采用該編碼對產品信息及產業鏈上下游信息進行標識,即可實現與公共服務平臺的無縫對接。此外,生產企業需在企業信息系統中梳理、整合可追溯的信息群,對尚未進入信息系統的數據、文件等進行錄入。
第二,企業的可追溯信息應自動推送至公共平臺,無需人工操作。因此,在產業鏈上的各企業端,需要部署物聯網標識應用的核心前端節點“企業數據交換系統”,實現對企業內部可追溯(公開)信息數據的自動抓取,同時可在企業端實現數據緩存等。
第三,需建設對追溯請求進行解析與處理的“公共標識服務系統”,即企業和追溯查詢終端、查詢網站間數據流傳橋梁。利用物聯網標識解析技術,可為生產企業分配、注冊物聯網標識前綴及編碼,可將用戶的追溯請求分發到不同的試點企業或者產品信息數據庫,從而調取相應的追溯信息。該結構安全可控,依托“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標識的注冊、解析等管理功能。
第四,需建設為用戶提供web查詢、存儲追溯信息的行業應用公共系統。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相關資源,例如“國家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在其門戶網站中提供追溯查詢入口,實現信息追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產品公共信息數據庫,提取企業法定公共數據集,可建立公共、具有高可信度的法定追溯信息庫,為企業自有數據提供驗證并與其互為備份。
第五,需建設“客戶終端查詢系統”,開發通用的客戶端應用程序,在手機端方便用戶查詢信息,同時開發專用終端(硬件、軟件等),為執法人員或商超提供查詢服務。同時需建立相應的客戶端管理平臺,和移動運營商實現無縫對接,充分運用客戶資源。
第六,需建設“安全認證系統”,貫穿整個體系。在企業層面進行認證,確保企業信息合法準確;在用戶層面應防止用戶的惡意攻擊及對企業端數據的惡意查詢。
(2)公共服務平臺工作流程
圖2給出了公共服務平臺的工作流程。從客戶終端或門戶網站接受用戶的追溯請求(掃碼或其他方式);請求在公共標識服務層進行解析,并轉發到相應的產品信息數據庫或企業端,從而調取相應數據。數據獲取之后,再通過公共標識服務層轉交客戶端即可。數據交互采用通用的XML格式進行交換。
(3)追溯信息群設計
公共平臺建設中,存在追溯信息群分類等標準規范問題。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法》和相應的法律法規,追溯體系中可制定不同類別的信息群,重點考慮消費者對信息獲取和認知的方便程度及企業內部需求。一次信息群主要用于消費者通過智能終端快速掌握基本信息,包括產品動態信息:如生產日期、有效期、產品許可證、使用禁忌等。一次信息主要輔助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或者消費開始階段的基本了解。二次信息群主要用于消費者面臨質量問題或需進一步了解產品信息,可通過網站或移動終端進一步獲取,其中包括企業生產環節的信息,以及原輔料檢驗報告等,同時包括企業想公布的其他個性化信息。三次信息群則存儲在企業本地,其中包括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中產業鏈管理、企業內控等信息,滿足政府監管和接受群眾舉報投訴的查詢。上述信息應當有相應的機制保證企業上傳后不會隨意篡改,需要時可進行可靠調取。
四、追溯體系技術基礎
上述追溯體系采用了國際接軌、自主可控的標碼技術,為追溯體系提供全產業鏈信息的集成與共享、追溯與運用等功能。標碼技術作為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由“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創建,可解決網絡中編碼標準不統一的瓶頸問題,得到多國高度關注。標碼屬于“國家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支持的三大標識技術之一,可兼容不同的物聯網標識,并通過對等互聯機制實現隨時隨地的解析查詢,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物聯網查詢服務。在物聯網標識領域,電子一所牽頭設立并運行全球標碼運營管理機構非盈利國際組織DONA授權的標碼全球主根節點,負責亞太區標碼運營管理,提供注冊解析、應用推廣等服務。
標碼技術擁有成熟性(擁有全球分布式系統,在近70國應用)、兼容性(兼容現有各種標識)、唯一性(保證標識在全球范圍內唯一)、安全性(可保證標識注冊、解析、管理操作安全)、可擴展性(擁有足夠容量)、實用性(形態極簡,易于存儲、讀取和處理,經濟性較好)等特點,技術成熟,已成功運營二十年,具有國際接軌和自主可控兩大關鍵優勢,對于企業選擇不同的二維碼碼制、編碼規則不存在任何約束。標碼的形式為兩段式,前段是全球唯一的授權號碼(前綴),后段是企業本地自主的編碼;通過前段和后段即可保證整個碼在全球的唯一性,從而實現產品在國內外的便捷查詢。
五、產業鏈全程信息追溯模式淺析
追溯體系建設啟動以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已基本完成,其中部分嬰幼兒配方乳粉試點企業(伊利、完達山、三元、雅士利等)將于2014年上半年正式與公共平臺實現對接,實現消費者通過公共平臺對企業產品的追溯。
除滿足消費者查詢的基本需求外,追溯公共服務平臺還應當為企業提供更大的價值。采用標碼作為追溯公共服務平臺中的標識技術,其優勢在于可方便地實現產業鏈不同環節上信息的關聯,從而以較低的代價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信息的共享、集成與分類利用,進而輔助企業進行原料管理、打假、防串貨、客戶管理等,打造產業鏈全程信息追溯模式。
在未來的產業鏈全程信息追溯模式中,可以尋求一個“集中”和一個“分布”。“集中”是指生產企業對追溯信息要落實主體責任,即對上游原料、下游流通環節的信息都要做到可控可了解;“分布”指的是上下游的信息無需全部傳輸并存儲到生產企業,而是在各環節本地分布式存儲即可。在進行全程追溯時,為將各環節信息進行集成并提供給企業或消費者,可以依托標碼技術實現;盡管信息采用了分布式存儲,但只要產業鏈上各環節納入了追溯體系、運用了標碼技術進行信息關聯,在產品經過這些環節時,其彼此間的關聯關系便已基于標碼技術進行了生成并傳輸至生產企業,當出現追溯請求時,生產企業根據關聯關系調取相應信息并聚合,再統一展示即可。
舉例而言,消費者在超市購買奶粉時,也許會買到假貨或串貨的產品;僅憑二維碼,既無法實現有效防偽,也無法判斷假貨、串貨是經由產業鏈上哪個環節流入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二維碼易復制,且當前的追溯系統提供的信息大多源自生產企業的信息系統,是靜態的、不包括流通環節信息的。而通過引入產業鏈全程信息追溯,輔以動態信息甄別,掃碼后即可獲取某罐奶粉由何廠家在何時何地生產、何時經由何環節經銷及分銷、何時在何賣場上架及銷售等信息。如果掃描在北京家樂福買到奶粉的二維碼,追溯系統中顯示的信息指出該二維碼對應的產品實際流向了上海沃爾瑪,則造假或串貨情況一目了然。
綜上所述,依托標碼等物聯網技術,可以構建低成本、高效的追溯體系及公共服務平臺;在實現基本追溯服務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加入,可構建更加有效的全程信息追溯模式。可以預見,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合理運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將為社會和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郭曉峰,孫洵. Handle系統的發展及應用[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13(8):18-24
[2] 李睿奇,李韻. 食品追溯風暴[J].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