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霖
隨著人口的高齡化,造成社會結構的轉變,每個人都忙著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些,這也讓新一代的父母承受了莫大的經濟壓力,甚至不敢多生子女。更何況家庭力量失衡,乏人管教、乏人關愛的孩子比比皆是。
這些趨勢都在顯示越來越多的父母無法扮演孩子成長時的關鍵伙伴,許多孩子只好靠自己來尋求值得信賴的對象。于是,從同儕中找尋情感來依附,就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很自然地,校園中會出現“大小孩”帶“小小孩”的情況。年齡的相近,讓彼此的語言容易溝通,也容易認同。別以為那些大小孩每天都在欺負折磨小小孩,我因為工作之便,倒是經常聽到十七八歲的大哥在“勸勉”十三四歲的孩子,教他們如何在校園及社會中生存,并且活得風光。
或許正是這份所謂的哥們義氣,溫暖了這些小孩在迷途茫然中渴求關愛的心,何況這些大哥們還提供了他們在學校內外的地位,確保他們不再被欺負,甚至還可以欺負他人,這是何等的“成就”啊!我更注意到,當他們自己人出現意見不合或互相不爽的時候,他們是何等認真地在其間溝通協調;而在爭取團體的派系認同時,他們對其中訊息的互通有無,活像大人在政治圈、商業圈、辦公室內相互斗爭的情形。我常感受到他們相當自豪自己能以這種“成熟”的方式過日子。
說真的,這些“活動”的“獲利”與“樂趣”,的確滿足了時下青少年的日常需求。而且,要達到上述好處的門檻很低,只要有膽子,能做到不在乎別人怎么想,就足夠了。
難道學校、家庭都沒有人管嗎?錯了,管的人才多呢!大部分會走上這條路的青少年,都有平時不聞不問,但自己情緒不穩就大罵孩子的雙親;有面對課程進度壓力且對班級經營疲憊的老師;有眾多愛心媽媽滔滔不絕的關懷……可惜這些想搶救想改變孩子的人無法洞悉:任何想阻止孩子繼續跟他們心目中那群最夠意思的哥兒們交往的,就是阻斷其生活快樂與生命價值的人。于是,只要一管,就出現下列情形:
一、聰明的孩子,便化明為暗,變成智能型違規,變成危險狡猾的“乖小孩”。這類孩子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則往往無法挽回(因為聰明的他們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除非等到自己有一天能參透人生)。
二、笨一點的,就直接反抗大人,屬于莽夫型。自以為耍酷、很“蟀”,終究是警察局的常客。他們人生的終點經常是吃免費的公家飯——進監獄(這類人要有人肯為他付出無法彌補的遺憾,才可能迷途知返,大夢初醒,實在可悲)。
三、再笨再膽小一點的,才真的努力變乖,但卻不知為何而乖,只會盲目跟隨別人的看法,無法獨立思考。若是環境中多點誘惑或壓力,就糟了。(這類人只要生命中有貴人相助,就還有救。)
這么說來,難道可以不管嗎?絕對不可以!除非做大人的已經哀莫大于心死,要放棄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了。
那到底要怎么管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關心的問題,如果您愿意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表示您已經跨出不凡的一步了。也許,您可以拿著這篇文章,試著與您的孩子分享您的心情,也“有情有義”地看看他的反應,說不定您也會像我一樣,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呢!
(有刪節)
《心理師的眼睛》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