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前
1.經營目標效益化。商業銀行的經營目的就是獲取經營效益。由于市場開放度的提高,金融業的價值取向必然從政績型向經濟效益型轉變,銀行業務活動的綜合化成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新方向。
2.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競爭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市場競爭優勢的能力,能為客戶提供某種特殊產品和服務,這種吸收、合成、開發、延展的獨特技術、獨特產品、獨特營銷的集成能力稱核心競爭力。銀行通過產權結構、資產質量、管理理念、企業文化、金融創新、激勵機制的融合統一,培育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3.重視業務創新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文化傳統,它是企業員工共同的價值觀、思想信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的總和。它的實質是企業員工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企業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現代市場競爭已越來越表現為企業文化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擁有先進文化的企業得到生存和發展,固守落后文化的企業被淘汰出局。用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引領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
先進文化提煉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對銀行來說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一種理念力,這種力量直接決定著銀行的經營管理成敗,關系到銀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決定著銀行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實踐表明,進行金融創新,開展新創式服務的關鍵是創建以業務流程再造為核心的服務體系,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激勵機制的構建,在組織內部形成科學合理的價值新觀念,激發員工的服務創新潛能,是實施創新的重要課題。
1.實現銀行中心向市場中心轉變。長期以來,銀行以自己為中心,基層銀行按照上級的業務指令開展各項業務,缺乏在競爭中自我開拓和自我發展的能動性。在經營方式上的“官商”作風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格格不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主體已經多元化,競爭方式更為靈活,計劃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一套業務組織方式和員工行為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基層銀行的服務理念必須以銀行為中心向以市場為中心轉變,把服務市場需求、滿足市場需要作為經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實現“由靠利差實現利潤向靠服務實現利潤”轉變。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的確立是服務創新的前提。銀行在傳統上以利差作為主要的經營收入,現代社會隨著利差的逐步縮小,單一靠利差來實現其利潤目標越來越困難,使得金融機構開始由靠利差實現利潤向靠服務實現利潤轉變。這一變化使得商業銀行開始從市場的角度重新審視客戶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意義。在現代商業銀行經營中可以說推擁有客戶,誰就擁有市場。客戶群體越大銀行的生存基礎越大,客戶群體越好,銀行的生存發展基礎就越好。因此,要以服務市場需要,滿足客戶需求作為業務經營準則。
3.樹立個人金融業務新理念。個人金融業務是金融服務的新領域。大量資料表明,我國個人金融業務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與發達國家的金融業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個人信用卡業務上。個人業務類的金融產品應該以科學為支撐,以信用卡為載體。個人信用卡是今后幾年中利潤最豐厚的業務之一,銀行必須把信用卡服務作為業務重點。
4.增加服務項目的智力和科技含量。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電子網絡成了金融服務創新的運作手段。在國際上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服務創新不斷提高了金融的業務處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基層銀行應該抓住全球網絡金融飛速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智力和科技含量高的創新服務,如開展電子金融商務,實行電話銷售、直接銷售以及網上交易,迅速打開服務空間,不斷增添新的服務項目和內容。
5.提高現有金融產品的服務附加值。縱觀中外金融創新史不難發現,金融服務的創新大都是以某一核心金融產品為中心,通過不斷增加該產品的服務附加值來實現的。在這方面基層銀行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以充分利用現有金融工具為不同業務需求的客戶設計各種適應不同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組合業務,可以將儲蓄品種與消費信貸品種組合、住房儲蓄與住房貸款組合、教育儲蓄與助學貸款組合等等。這些業務只是對現有金融工具進行適當的包裝組織就能形成了新的功能,使得核心金融工具的服務附加值有新的提高。
[1]吳斯恩,張科平.我國金融創新發展趨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11)
[2]楊曉靜.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制度創新的必要性[J].集團經濟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