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萍
曾幾何時,收音機是大部分百姓了解國家大事的唯一渠道,是普通家庭難以企及的貴重電器。它一度左右著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如今卻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一個收音機的價格可買座別墅
無線電廣播首次引入中國,大概是在1923年。這年1月,《大陸報》和中國無線電公司把無線電廣播引入中國,正在為中國未來呼號奔走的孫中山通過電臺發表講話,充分肯定了無線電團結全國力量的巨大潛能。“吾人以統一中國為職志者,極歡迎如無線電話之大進步。此物不但可于言語上使全中國與全世界密切聯絡,并能聯絡國內之各省、各鎮,使益加團結也。”
1927年,中國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玻璃電臺”在上海南京路新新公司頂樓建成。之所以稱為“玻璃電臺”,是因為整間屋子都是用玻璃幕墻圍起來,外面就是人群熙攘的游樂場。怎么廣播,怎么掌控機器,怎樣播報新聞,全被看得一清二楚,在當時非常轟動。
新新公司之所以開辦玻璃電臺,其目的是為了推銷自制的礦石收音機。那個時候的收音機是罕有之物,只有達官貴人或者工商巨賈才可能擁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時的收音機,價格也高得嚇人,相當于買一座別墅的錢。有的大商店會買上一臺放在櫥窗里,喇叭一開,便會有大批的人擁過來,那是招徠顧客的最好手段。
收音機化身諜海利器
戰爭時期,最快速度獲取準確信息是勝利的關鍵,敵我雙方的情報較量滲透在每一個角落。在這場激烈的軍事情報戰中,收音機成為諜戰人員手中的利器。這恐怕是它最驚心動魄的一個身份了。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有這樣一幕,日本特務突然闖進中共情報人員李俠家,從地板中搜出了發報機,卻沒有找到收報機。憲兵摸了摸尚有余溫的收音機,便將李俠抓走了。
事實上,李俠的收音機就是經過巧妙改裝,變成了收報機。這需要經受嚴格的專業訓練。改裝的關鍵在于兩根鉛筆粗的線圈,由音量控制器變身為收報機的差頻振蕩器。在日本人闖進來之前,李俠撤掉了兩根改裝的線圈,捋直、揉亂,收報機又變回了普通的收音機。
盡管日軍用分區停電等手段查獲了李俠的電臺,但他們搜到的證據只是一臺極普通的收音機和發報機。日本電信專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憑這兩樣工具,就可以把信號發送到千里之外的延安。
要保證可在任何復雜的情況下使用,多重身份的諜報機一般都會用厚實的鐵皮制成外殼,同一般收音機無異,以便能更好地帶進諜戰區。因為預留了改裝空間,這樣的收音機一般個頭偏大,緊急情況下可以改裝成發射器。
諜報員不僅可以用它來接收“上級”指示,還能迅速將諜報發送出去。而改裝的時間只需要兩三個鐘頭。
“精神食糧”的坎坷路
新中國成立前后,收音機幾乎是當時老百姓了解國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各種新聞和最新指示都通過這里傳向全國,是人們真正的“精神食糧”。
1949年9月,一篇“新華廣播稿”中提到了中央對廣播事業發展的規劃:中國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口,其中80%的人是文盲。因此,無線電語言廣播事業,是“教育中國人民的非常重要的工具”。這讓廣播與收音機的地位空前提高。
1950年4月,國家政務院新聞總署簽署了在全國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可當時的情況是,全國只有49座廣播臺和89部廣播機,110余萬部收音機,信息傳播渠道十分有限。針對這個現狀,中央決定在全國每個縣政府、每個部隊政治機關都設置收音員,組織群眾集體收聽重要新聞,或將收聽到的重要新聞編成小報、墻報、黑板報等。
徐國良是當時浙江省武義縣的收音員,他回憶說,當時收音機“是全縣唯一一臺最先進的、傳遞信息最快的宣傳工具”,“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每年春節的年初二開始,我都要挑著鋪蓋、收音機、干電池及天線等一擔貨上山下鄉,讓農民及時收聽到中央和省電臺的春節農民特別節目。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要先架好臨時接收天線,然后組織當地干部和農民群眾收聽”,“農民群眾聽到收音機里播放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新聞和中央、省的領導同志講話和向農民拜年時,無不歡欣鼓舞;當聽到收音機里傳出的婺劇、越劇戲曲和優美動聽的音樂時,大家都感到萬分驚奇。”每次,都有數十人或者上百人圍聚到徐國良的身邊,“收音機下鄉為農村的春節增添了無窮的歡樂氣氛,我也成了最受歡迎的人!”
到1952年,全國已經建立了2.3萬多個收音站。那個時代,昂揚奮進的廣播體操音樂每天定時從收音機中傳來,在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下,大小城市的億萬人民應聲而動,和著同一旋律在同一時刻,做著同一個動作。收音機成為連接中央和人民的重要工具。各種政策、方針甫一出臺,全國人民便會圍攏在收音機旁,鄭重地傾聽來自“黨中央的聲音”。
1966年春天,周恩來總理再次提出,要積極發展農村廣播網,讓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相結合。隨之而來,大批適合百姓使用的簡易和多功能收音機被生產出來,收音機的普及程度空前。
收音機一直威風到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還流行著一個詞,叫“三轉一響”,這是嫁妝的最高標準,那“一響”指的便是收音機。
當傳來的廣播節目由“樣板戲”變為“流行歌曲”的時候,收音機也迎來了夕陽。中國改革開放,隨著收錄機的風靡、電視的普及,收音機的地位被徹底顛覆了。
(呼延壽薦自《讀報參考》)
責編:易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