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你給多少壓歲錢
李偉明
發壓歲錢是我們過年的傳統習俗。記得孩提時代,平時零花錢幾乎沒有,一年的主要“收入”就是過年時長輩給的壓歲錢。數目不大,頂多一兩塊錢,甚至幾毛錢,我們卻珍惜著用一年。壓歲錢,對當時的孩子來說,可真是一筆可觀的“年終獎”啊。
如今的孩子可就幸福多了。在許多家庭,孩子們平日都有充足的零花錢。我想,他們對年底的那個“紅包”,肯定沒了我們那個時代的神往,盡管這“紅包”比起若干年前,已經豐厚了許多。
不管怎樣,壓歲錢還是人們的過年話題之一。自家的孩子,親戚、朋友的孩子,每人該給多少,總共支出幾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還在過年之前,低薪階層就不得不進行“財政預算”了。
不可否認,發壓歲錢,也如放爆竹,攀比傾向在所難免。在“一擲千金”的大款面前,普通人家簡直“自慚形穢”。也許,咱一年的工資還不如人家一筆壓歲錢哩。于是,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道,在外辛苦打拼一年的“白領”們,為了讓自己一年的勞動成果不至于成為徹底的“白領”,只好放棄回家團圓,為的就是避免分發壓歲錢。
壓歲錢,一言難盡的壓歲錢,甚至已經變味的壓歲錢。
筆者鄰家一位富商,發壓歲錢的手段令我大開眼界:自家孩子,親友孩子,一律一個大小相等的紅包,包得嚴嚴實實的。待得一層層打開,里面卻是十張嶄新的號碼相聯的十元紙幣(是年前特意從銀行換來的)。有人笑他“摳”,筆者卻對著他自認慚愧,那才叫有見識!
是呀,壓歲錢本是一種象征,何必陷入“多多益善”的攀比誤區?年終歲尾,“請吃”之風已經把我們折騰得夠累了,對“壓歲錢”,“保守”些又何妨?況且,如今有種觀點說“再富也要苦孩子”,象征性地發壓歲錢,對孩子不正是一次教育嗎?
今年,您給孩子多少壓歲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