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珂
[摘 要]舞蹈形象捕捉和動作發展變化是編舞技法培養和訓練的兩個重點,對舞蹈的產生、創作、表現力、內涵及藝術水平有著深刻影響,加強對兩個基本技法的研究和實踐是促進舞蹈創作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舞蹈創作角度出發,對舞蹈形象捕捉和動作發展變化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能為舞蹈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創作 形象捕捉 動作發展 編舞技法
舞蹈形象捕捉和動作發展變化是當前舞蹈發展中編舞技法培養和訓練的兩個重點,作為編舞基本技法,其關系著舞蹈的產生,對舞蹈形象的捕捉是篩選精華動作的重要步驟,動作發展變化則關系到其本身的表現力、內涵以及藝術水平,所以加強對這兩個基礎技法的研究是提升編舞激發水平促進舞蹈發展的重要探索途徑。當前舞蹈藝術領域,舞蹈的編排創作已經涌現出眾多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通過分析舞蹈形象捕捉與動作發展變化有助于為創作提供靈感或者借鑒,下面我們結合舞蹈藝術進行分析探討。
一、舞蹈形象捕捉
不同的舞蹈在運動形態和節奏方面都有所差別,舞蹈創作與編排中,需要不斷的引入新構想,豐富表達方式,尋找到適合新構想的形態和節奏,以此來塑造嶄新的舞蹈形象,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捕捉舞蹈形象。舞蹈形象的捕捉需要深入觀察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生物的動作形態與規律,繼而進行模仿,在不斷模仿的過程中捕捉規律,經由適當美化或二度創作賦予其更深的寓意和內涵。
細致的觀察生活是舞蹈形象捕捉的第一步,這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舞蹈創作過程中需要在細致觀察生活的基礎上獲得靈感,從而把握到其內在規律和形態,形成心中之像,結合生活創作出鮮明的舞蹈形象。對于創作者而言,越深入生活觀察,越有可能創作出血肉豐滿、形象生動的舞蹈形象。生活本身的多姿多彩與自然界的奇巧奧妙給了創作者無數的可能去發掘出生活中的特別,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非一句空話,通過感悟生活獲得藝術上的靈感是最佳途徑。觀察生活中需要準確判斷事物的外在和本質,無論悲喜、善惡、美丑,只有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才能更進一步。我們經常說,生活中不缺乏美好,而是缺乏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由此可見學會觀察生活,擁有一雙犀利的眼睛是多么得重要。編舞者在創作的時候,本身所能夠依靠的資料其實是很貧乏的,面對眾多或概念化或實體化的材料,如果缺乏獨特感知,最終的創作成果只能夠千篇一律,缺乏靈氣和動人的魅力,所以要求創作者善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結合自身的想象力與發掘世界的奧秘,應用的形象思維結合多樣化的創作材料,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構思,創作出動人的舞蹈藝術形象。觀察熟悉生活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多彩的印象、感受、情感等材料,結合創作者本身的世界認識、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自身所掌握材料進行二次創作,這些復雜的元素決定了創作的質量①。舞蹈作為一種善于發現美、表現美的藝術形式,只有真正把握到美的本質,才能夠創作出帶給人美的享受的藝術形象。
人們對生活的模仿是其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舞蹈從起源之初,就源于人類對自然界的模仿,模仿作為人類的天性和本能,寄托著他們對世界的多樣化認知。比如在古希臘,舞蹈者的模仿通過利用姿態和節奏來傳達感知,亞里士多德也闡明人類會在模仿的過程中獲得進步與快感。在舞蹈學習和創作中,模仿是很重要的一門課堂,模仿的過程不只是對形體表達能力的考驗,同時也是鍛煉舞者對藝術形象感知和表達的能力,是舞蹈藝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模仿的內容豐富多樣,要從被模仿者的外在形態、動態、環境、性格與心理特征等入手,比如對“人”的模仿,分析這個人外在形態特征,高矮胖瘦、健康疾病,動態方面有何習慣性動作,性格如何,溫和或者暴躁或者開朗,處于什么環境在心理特征方面有何特別?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和培養自身提煉舞蹈形象的能力,通過具體的事物鍛煉自身分析能力和挖掘能力,從而在舞蹈形象捕捉方面達到心神合一、形神統一的效果。從分析和模仿入手,學會提煉舞蹈藝術形象,從對生活的模仿和分析過程中鍛煉自身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抓住其外在動態動律,并學會使用這些材料去構建新的舞蹈形象。比如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多年來讓無數人為之贊嘆,其對孔雀形象的塑造和表達十分動人,在這位舞者的創作中,孔雀集真善美于一身,充滿了動人的藝術魅力。比如開場時,經典的孔雀頭部造型已經成為其獨特的標志,通過美麗手勢的配合塑造出了十分靈巧美麗的藝術形象,在表演時,通過肩、胸、腰、腹、手臂與手指的巧妙配合動作,展現出白孔雀的魅力③。這個成功的舞蹈形象塑造深深感染了一代人,白孔雀經典舞蹈藝術形象的塑造完全離不開創作者對于生活的深入觀察以及創作時經典的動態動律捕捉。
二、動作發展變化
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需要音樂營造特殊的情調和氛圍來貫穿始終,通過營造特殊的藝術情境捕捉到此人此境的動態動律,并緊緊圍繞這一核心使得這個形象和情境能夠持續下去。舞蹈中,下個瞬間動作不能直接重復上個瞬間動作,而是需要通過將捕捉到的藝術形象有機的發展下去,形成段落或者作品,形成動作的持續發展變化。動作的發展變化需要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舞蹈主題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舞蹈節奏、動作保留一部分、變化一部分的原則,注意全程舞蹈語言的統一和風格的統一,并結合情感投入賦予其內涵和魅力。
在保留和變化舞蹈動作方面,我們以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為例來進行分析。舞蹈的主題動作主要包括舞者手部的孔雀頭造型以及肩、胸、腰、腹、手臂等關節有層次、有節奏的律動,整個作品都是圍繞這些動作展開變化與發展,塑造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白孔雀形象,從而構成完美的舞蹈動作形象和動作發展變化表達。在圍繞主題保留和發展動作方面,《蝶之靈》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一是加大動作幅度,比如手部手指營造孔雀頭形象,起先主要是以拇指、食指的動作塑造,后來發展到以手指配合肩腰動作形成較大的孔雀頭造型,這是非常典型的物資變化;二是在保持上身平衡的情況下,通過下肢變化動作和手臂、腕關節與手指的動作來增加變化,下肢以橫移的碎步為主;三是節奏變化,在表演時舞者的旋轉與停頓都是對節奏的迎合,通過上身各個關節有層次、有節奏的變化來自延長動作的節律;四是改變動作方向,比如之前上肢延緩動作變化改為背面動作,前后視覺效果和表現力就出現了顯著變化;五是在舞蹈高潮部分出現經典造型,比如楊麗萍表演時將手交叉在腦后,雙腿立直,挑起一旁側腰,通過快速的旋轉、輕盈的跳躍表現白孔雀享受歡樂與飛翔的姿態,不過在代表孔雀的三道彎形方面很少作出改變;六是簡化動作,比如在舞蹈最后,楊麗萍的結束造型只是以手部提裙子和孔雀頭造型來完美收官,與開頭同樣的動作交相呼應,卻顯得簡潔干練,以此表達百孔雀對生命的熱愛④。
舞蹈動作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不同的舞蹈風格在語言的應用上也千差萬別,比如初學者在學習舞蹈時,不能古典舞與現代舞混學,這會導致學生舞蹈語言混亂的局面,面對沒有豐富舞蹈經驗和資料的學習者,他們無法對具有特性的動作進行變化和發展,在表演時動作自然而然缺乏流暢性,造成整體感覺欠佳。面對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對動作進行逐項分析積累舞蹈語言來解決,比如在學習模仿魚類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魚鰭的特殊形態特征來表現其游動時的形態,可以將其分解為多個動作,然后根據需要表現的內容篩選動作,融入自身的想象力和感想,在表演時賦予其精神內涵,從而增強舞蹈語言的統一性。動作發展變化中,賦予其充沛的情感是增加舞蹈感染力的關鍵,情感作為舞蹈的靈魂,蘊含著舞者的情感與精神,只有創作者對舞蹈充滿熱情才能夠創作舞蹈形象時顯得游刃有余,才能夠對自己所要表現的對象充滿感染力。舞蹈作為一種表現美的藝術,是一種表達情感與彰顯美的藝術形式,它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充滿著激情,所以,在動作變化過程中,投入充沛的情感十分必要。在深入觀察生活或者自然界時,除了需要培養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之外,還要將自己的情感、認知等投入其中,通過情感的共鳴來以情帶形,抓住不同環境中事物的動律,在創作中激發靈感。正是由于情感對舞蹈創作的特殊作用,才能夠在不斷探索和反復磨合的過程中促進動作發展變化,尋找到有價值的動作,增強舞蹈作品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比如著名編導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通過動作的發展變化就很好的營造和烘托出了內蒙古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與渴望,這正是他將自己對內蒙古人民生活的深刻觀察結合自身情感感悟進行創作的體現,由此才創作出了鮮明且情感豐富的舞蹈形象⑤。
舞蹈形象捕捉和動作發現變化作為編舞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不斷深入、創新的創作過程,舞蹈藝術的創作要在積極實踐、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捕捉舞蹈形象,深入生活細心觀察,圍繞舞蹈主題對動作進行發展變化,從而形成據具有充沛感染力的藝術作品。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陳雙媚.淺談舞蹈編導中的文學藝術表現手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3)
[2]朱蕾.“以聲傳情”——論中國當代舞蹈音樂的創作特點[J].皖西學院學報,2008(03)
[3]梁戈邏,葉進,趙士軍.愛恨之間——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之百感交集[J].舞蹈,2008(02)
[4]袁藝.談編導個人意識在舞劇改編中的藝術創作差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04)
[5]鄧嘉.我國健身排舞創編現狀與對策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