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會祥



記得鄭逸梅先生說過:我畫友多而不能畫,書友多而不能書,何其愚笨乃哉?這當然有謙虛的成分,而鄭逸梅先生一輩子與文藝界頂尖人士過從甚密,果然不以書畫為能事。近年來,我結識了許多書法才俊,而自己卻碌碌無為,深以為恨;然而與眾多才俊有緣,作為一個愛書法的人,福分甚深。而在書法才俊的朋友中,與顧翔兄結識最早。
晃然一二十年了,因事去漯河,得見顧翔寫的顏柳楷書,那時,我才第一次相信,書法并不以年齡大小為高下,也不宜從工夫長短定優劣。得法而勤,日有進境;不得法而勤,勞而無功。少年才俊,果然是有的。顧翔以書法卓越,破格升入當時的漯河藝師,也就是現在的漯河職業技術學院,開始了他的書法專業生涯。三年期滿,顧翔留校任教。20世紀90年代初,許昌、漯河、平頂山等幾市的十幾所中專學校聯合辦書法比賽,我帶襄城師范的學生去了漯河。在漯河藝師參觀學生作品,除了習見的柳體之外,還見到了不少顏體行書、褚體楷書的學生書法作品,令人眼睛一亮。問之,皆出于顧翔的教導。顧翔當然是一把好手,他眼光敏銳、活泛而且長遠,為學生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我想,這與顧翔日后創作的豐收,是有內在聯系的。此后,人世滄桑,參商相隔,簡訊漸寥,一直到2001年,我重以書法為業,瀏覽書壇近事,才知顧翔早已獲獎累累,為河南省“七十年代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了。前年我代吉欣璋老師,參與書法教材編寫,邀顧翔支持。數年不見,顧翔越發玉樹臨風,于書法篆刻,兩擅其美,卓爾不群。而去年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更標志著顧翔成為中原書法新星之一。
蒙顧翔兄以故人加以青目,好幾次囑我寫點文字。我也極想借此機會,細讀顧翔作品,啟我愚蒙。
顧翔今年30歲,而學書已20余年,是一個“年輕的老書法家”了。他五體皆能,兼擅篆刻,尤以篆書、行草書、篆刻馳譽。
顧翔篆書以大篆最佳,也為書壇所熟悉。說到顧翔篆書,不能不提黃賓虹。黃賓虹是一流的學者、書法家和畫家,而畫名甚熾,書名和學問反為所掩。隨著近年書法的發展,黃賓虹的書法日益為人認識和敬重。而篆書,以吳昌碩為代表的石鼓文,以鄧石如為代表的小篆,以及整飭的金文、鐵線篆之類,皆有較大影響,而書寫性的不足,一直為當代篆書創作的缺陷。黃賓虹篆書,并不拘于一鼎一觚之形,刪盡描摹俗氣,盡得書寫意趣。近年來,學黃賓虹篆書者,幾成風尚。但學習方法決定學習結果。顧翔雖學黃賓虹,但能轉益多師,不拘于黃氏之形,而加入了許多元素。在用筆上,顧翔并不緊裹筆鋒,而加強了輕重提按,同時中側互用,時見飛白;也就是說,他避開了黃賓虹篆書線條的純凈高古,而以現代視角,增加了其豐富性和可讀性。在結構上,仍以小篆結體為本,而擴其中宮,增加了結構內部的可塑性。顧翔行草書,當然內蘊二王、顏柳基礎,但卻以晚明為面目。王鐸的篇章,融入張瑞圖的用筆特點,相當成熟而有風致。顧翔行草書下筆果斷,切筆準確,不露圭角,翻折自如,輕松倜儻,富于感染力。其所作隸書,更是繁復都麗,氣息高華。顧翔篆刻多取小璽形制,婉轉流麗,新意迭出,觀之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給。他并不以蒼茫古拙的金石氣為務,也不過分追求大塊面的對比,而重視本于字形的章法布局,經營位置,不留跡象,字中見筆,筆下見刀,妥帖勻凈,沁人心脾。
我認為顧翔書法有兩個過人之處。其一,顧翔有過人的形式構造能力。其篆書本身就重視字的造型,有著較強的構成感。他在相對規范的字形中,能夠通過結體與筆致的變化,使其耐品讀。其行草書不拘大字小字,單字結體穩妥,而整體則輕重參差,穿插合宜。偶作隸書,在漢隸中參簡意而融碑法,婀娜多姿,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篆刻重視方寸經營,計白當黑,自不待言。其二,顧翔善于運用塊面元素。人們常說書法是線條藝術,但線條中需要有豐富的內涵,才能實現雜多的統一。也就是說,必須在單純的基調下,務必追求豐富的內在元素,書法才成為書法。顧翔的篆書、行草書、隸書中,均大量采用塊面結構,從而產生了特殊的質量感和對比效果。其實,如張瑞圖的作品,往往運用塊面元素及翻筆效果,從而產生特殊的肌理;至于王鐸、傅山行草書中的重筆重墨,則更視為對比效果的典型代表。沈曾植書法的生拙感,往往也是由點畫的塊面元素實現的。如果說這一追求在顧翔篆書、行草書中還比較潛在,那么,在其隸書中則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參以漢簡,卻并不取其流動飛揚,而是通過線條的中的塊面結構,形成了對比效果和質量感。因此,我認為顧翔的這些特點,與其說是手性使然,不如說是他理性的追求。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在展覽時代,書法需要一眼望去就有吸引人的亮色,需要相對獨特的視覺符號對觀賞者形成強烈而頻繁的刺激。而顧翔在繼承傳統、積學不輟的基礎上,又敏銳地把握并典型化他自己的語言形式,不能不說是慧心獨具,這也是他頻頻摘金奪銀的原因之一。顧翔式的篆書一經面世,現已有好多步伍者了。
當然,顧翔兄還走在路上,日后尤不可限量。只是我眼蒙手拙,提不出有價值的建議。不過,常理揆之,但凡一個人長處所在,也就是短處所伏。顧翔兄心靈手敏,化裁巧妙是其長,而點畫則似略欠綿勁、結構似稍乏張力。扣盤捫燭,不知所云,一笑置之可矣。
2007年6月24日日
(作者為《書法導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