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胡鳳來
摘要:以當前開放性與國際化的中國建筑教育為背景,結合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及建筑學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從國際聯合教學、國際短期設計、國際聯合培養、國際短期交換等方面探討了如何
構建“四點支撐、連線發展”國際聯合教學模式,并從運行制度、師資團隊、培養方案、管理辦法方面提出了對應的運行機制,旨在構建符合開放性與國際化需求的建筑學專業國際聯合教學體系。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 國際聯合 ;教學模式;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3004504
一、基本情況
從全球范圍來看,具有建筑學專業國際認證效力的“堪培拉協議”簽署,打開了中國與美、澳、歐三大洲之間的培養通道與執業平臺,同時也為更多的中國學生開啟了進入國際化舞臺的大門[1]。“十二五”期間,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專業被教育部列入全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七所建筑類院校之一,為此學院進一步明確了具有一定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具備較強實踐操作技能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確立了國際合作辦學模式與運行機制這一人才培養計劃。
過去幾年,學校建筑學專業依托具有穩定合作關系的國際院校,通過國際聯合教學、 國際短期設計、 國際聯合培養、 國際短期交換等模式形成了“多點支撐、連線發展”的國際化教學平臺,并整合國際資源,結合國內城市發展需要,開展類型多樣的科研實踐活動,將目標延展至合作科研,其辦學模式與運行機制情況如下。
二、 辦學模式
根據建筑學專業的特點和目前所掌握的國際合作資源,建立以下幾種辦學模式。
(一)國際聯合教學
根據教學計劃及設計課程特點,聘請外籍教授與該校教師共同組成國際教學團隊,在對教學目標、培養環節等原則問題達成一致后,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
參與設計課程教學,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設計理念和更寬廣的創作空間。學校教師以同樣的方式加入國外合作院校的設計課程教學團隊。目前這一方式主要在2、3年級的設計課程和4年級的城市設計課程中實施。
與通常國內所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國外建筑設計類課程多強調團隊組合、強調發揮主動性、強調表達,這一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親身體會和意識到了團隊精神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任課教師調整教學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國際短期設計
通過研討會(Seminar)、短期課程(Short course)、工作坊(workshop)年度聯合教學活動,以國內外城市建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為主題,每年邀請國外3~5所合作院校共同參與,中外學生混編,雙方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為期2~3周的短期設計訓練。從2010年“Ubiquitous Space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零工大學“ETSA Barcelona(B-Sides tourism- Revisiting Barcelonas most touristic places)” 國際工作營到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Redo New Town”國際工作營,一年舉行一次。
作為一種短期的設計課程教學方式,此項目通過引進合作院校師生共同參與教學,邀請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項目評審,以此推廣設計理念,宣傳學院實力,最終達到樹立形象,承擔課題的目標。同時以此為紐帶,穩定并拓展國際合作伙伴,為教師的科研合作創造國際化條件。
(三)國際聯合培養
基于雙方簽署的聯合培養協議和課程銜接協議,學生在國內學習4年,在國外合作院校學習2年,獲得學校的本科學位和國外院校的碩士學位,即合作雙方在互認培養計劃和學分的基礎上,第五年優先選擇專業能力強、英語交流順暢的學生赴國外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已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開始此類合作。
此類項目的優勢在于在縮短學位學習年限的同時,通過在國外2年的學習,能夠比較充分地了解合作院校的培養特點和課程內容,彌補國內學習的不足,為學生在國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四)國際短期交換
合作雙方在簽署校級協議的情況下,等人次互換本科生,互認學分,一般為期0.5~1年。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法國圖盧茲建筑大學開展此類合作項目已經3年。
不同于國際聯合培養,由于不需要申請對方學校的專業學位,對語言及專業課程成績方面的要求較低,此類項目為普通層面的學生開辟了體驗國際化環境、初步掌握國際交流、學習技能的一條快捷途徑。而多數學生也能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受到激勵,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繼續申請國外留學資格,從另一個方面提高了出國留學率。
通過實踐,以上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圖1、2為部分成果展示。
三、運行機制
目前,學院接收國際留學生和派出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學生總量已經達到年均40余人次,穩居全校首位。每年聘請外籍教師、建筑師舉辦國際學術講座20余場次。大量的國際教學與學術活動,需要穩定的教學團隊、常態的應對措施和先進的硬件設施作為保障,為此,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出調整。
(一)健全國際聯合教學運行制度
根據《北京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出國留學管理辦法》,出國學生修完國外大學規定的課程,將按照“時間對應”的原則承認其所獲學分和成績。各學院由負責國際交流合作事務的領導直接管理,下設各系國際交流負責人和外事秘書,協同各專業教學負責人,根據國際聯合教學項目的特點與要求,調整培養計劃,建立項目報名與選拔制度,并制定能夠制約與監督學習過程、質量的管理辦法與考核方式。此外,對于國際交流接待規格、成果素材歸檔、協議類別范本等外圍事務也應制定相應制度文件,形成規范化的管理體系[2]。
(二)組建國際聯合教學師資團隊
根據上述本科生和研究生國際聯合教學培養項目及教學計劃的調整情況,依托現有國際化合作伙伴和資源,整合學院教師與科研團隊,調動具有訪問學者、雙語教學、出國留學等經歷的師資,組建國際聯合教學師資團隊,建立具有國際聯合培養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形成了設計課程、短期設計課程、國際研討班、國際工作營四類教學團隊,分別針對全體學生、優秀學生、志愿學生授課培養[3]。
(三)完善國際聯合教學培養方案
國際聯合教學應該是一種對等的合作。參與雙方應在了解和熟悉對方建筑、規劃學科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并以此為參照,對國際聯合教學的授課環節作出調整,而非完全套用常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基于此,從以下三方面對國際聯合教學授課環節進行完善。
1.設計聯合課程題庫
專為聯合設計課程選擇合適的設計題目,選擇具有較高全球關注度的真實地段,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國際性的題目。
2.改進聯合教學模式
整合國內外教師資源,融合二者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專業背景,設計具有一定靈活性和融合性的課程,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授課、輔導和交流方法。
3.靈活變通考核方式
統籌合作雙方對設計課程的授課方式、組織形式和成果要求,分別從階段考核、總體考核標準制定出符合國際建筑學教學體系和中國建筑學專業評估體系雙重標準的評分原則。
4.明確國際聯合教學管理辦法
根據國際聯合教學項目設置,采取項目負責制,具體項目落實到人,制定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規格、實施程序、成果要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鼓勵全院教師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出臺國際交流工作量核算獎勵機制,設立國際聯合教學專項基金。針對負責、組織和參與學術講座、國際工作營、聯合教學項目、合作科研項目等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中的不同環節,明確規定所承擔的職責范圍和工作量獎勵額度,從制度上保證各項國際交流合作事務有序進行。
三、結語
學院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同國外院校的聯合發展,“十二五”以來,學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戰略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學校借助以上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成功搭建了國際聯合教學平臺,通過“引進來”國際資源,豐富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與授課形式,開拓學生視野,熟悉國際發展動態,實現學生“走出去“的目標,將有志向、有能力的學生推向國際聯合培養軌道,拓展更為長遠的職業發展前景,從而為實現學校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培養目標作出實質性探索。參考文獻:
[1] 王建國,龔愷.開放 交叉 融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的辦學歷程及思考[J].城市建筑,2011(3):19-21.
[2]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出國留學管理辦法[Z].北京工業大學, 2013.
[3] 吳長福,黃一如,李翔寧.從兼收并蓄到博采眾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國際化辦學歷程與特色[J].城市建筑,2011(3):15-18.
根據上述本科生和研究生國際聯合教學培養項目及教學計劃的調整情況,依托現有國際化合作伙伴和資源,整合學院教師與科研團隊,調動具有訪問學者、雙語教學、出國留學等經歷的師資,組建國際聯合教學師資團隊,建立具有國際聯合培養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形成了設計課程、短期設計課程、國際研討班、國際工作營四類教學團隊,分別針對全體學生、優秀學生、志愿學生授課培養[3]。
(三)完善國際聯合教學培養方案
國際聯合教學應該是一種對等的合作。參與雙方應在了解和熟悉對方建筑、規劃學科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并以此為參照,對國際聯合教學的授課環節作出調整,而非完全套用常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基于此,從以下三方面對國際聯合教學授課環節進行完善。
1.設計聯合課程題庫
專為聯合設計課程選擇合適的設計題目,選擇具有較高全球關注度的真實地段,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國際性的題目。
2.改進聯合教學模式
整合國內外教師資源,融合二者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專業背景,設計具有一定靈活性和融合性的課程,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授課、輔導和交流方法。
3.靈活變通考核方式
統籌合作雙方對設計課程的授課方式、組織形式和成果要求,分別從階段考核、總體考核標準制定出符合國際建筑學教學體系和中國建筑學專業評估體系雙重標準的評分原則。
4.明確國際聯合教學管理辦法
根據國際聯合教學項目設置,采取項目負責制,具體項目落實到人,制定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規格、實施程序、成果要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鼓勵全院教師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出臺國際交流工作量核算獎勵機制,設立國際聯合教學專項基金。針對負責、組織和參與學術講座、國際工作營、聯合教學項目、合作科研項目等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中的不同環節,明確規定所承擔的職責范圍和工作量獎勵額度,從制度上保證各項國際交流合作事務有序進行。
三、結語
學院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同國外院校的聯合發展,“十二五”以來,學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戰略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學校借助以上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成功搭建了國際聯合教學平臺,通過“引進來”國際資源,豐富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與授課形式,開拓學生視野,熟悉國際發展動態,實現學生“走出去“的目標,將有志向、有能力的學生推向國際聯合培養軌道,拓展更為長遠的職業發展前景,從而為實現學校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培養目標作出實質性探索。參考文獻:
[1] 王建國,龔愷.開放 交叉 融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的辦學歷程及思考[J].城市建筑,2011(3):19-21.
[2]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出國留學管理辦法[Z].北京工業大學, 2013.
[3] 吳長福,黃一如,李翔寧.從兼收并蓄到博采眾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國際化辦學歷程與特色[J].城市建筑,2011(3):15-18.
根據上述本科生和研究生國際聯合教學培養項目及教學計劃的調整情況,依托現有國際化合作伙伴和資源,整合學院教師與科研團隊,調動具有訪問學者、雙語教學、出國留學等經歷的師資,組建國際聯合教學師資團隊,建立具有國際聯合培養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形成了設計課程、短期設計課程、國際研討班、國際工作營四類教學團隊,分別針對全體學生、優秀學生、志愿學生授課培養[3]。
(三)完善國際聯合教學培養方案
國際聯合教學應該是一種對等的合作。參與雙方應在了解和熟悉對方建筑、規劃學科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并以此為參照,對國際聯合教學的授課環節作出調整,而非完全套用常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基于此,從以下三方面對國際聯合教學授課環節進行完善。
1.設計聯合課程題庫
專為聯合設計課程選擇合適的設計題目,選擇具有較高全球關注度的真實地段,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國際性的題目。
2.改進聯合教學模式
整合國內外教師資源,融合二者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專業背景,設計具有一定靈活性和融合性的課程,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授課、輔導和交流方法。
3.靈活變通考核方式
統籌合作雙方對設計課程的授課方式、組織形式和成果要求,分別從階段考核、總體考核標準制定出符合國際建筑學教學體系和中國建筑學專業評估體系雙重標準的評分原則。
4.明確國際聯合教學管理辦法
根據國際聯合教學項目設置,采取項目負責制,具體項目落實到人,制定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規格、實施程序、成果要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鼓勵全院教師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出臺國際交流工作量核算獎勵機制,設立國際聯合教學專項基金。針對負責、組織和參與學術講座、國際工作營、聯合教學項目、合作科研項目等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中的不同環節,明確規定所承擔的職責范圍和工作量獎勵額度,從制度上保證各項國際交流合作事務有序進行。
三、結語
學院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同國外院校的聯合發展,“十二五”以來,學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戰略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學校借助以上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成功搭建了國際聯合教學平臺,通過“引進來”國際資源,豐富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與授課形式,開拓學生視野,熟悉國際發展動態,實現學生“走出去“的目標,將有志向、有能力的學生推向國際聯合培養軌道,拓展更為長遠的職業發展前景,從而為實現學校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培養目標作出實質性探索。參考文獻:
[1] 王建國,龔愷.開放 交叉 融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的辦學歷程及思考[J].城市建筑,2011(3):19-21.
[2]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出國留學管理辦法[Z].北京工業大學, 2013.
[3] 吳長福,黃一如,李翔寧.從兼收并蓄到博采眾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國際化辦學歷程與特色[J].城市建筑,2011(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