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鳴
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的明確要求。“最后一公里”如何通?內心如何通?情感如何通?工作如何通?作風如何通?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我通過深入一線實地蹲點調研找到了答案。
面對面 讓社情民意“不失真”
要想聽到真實聲音,取得“真經”,必須“一竿子插到底”,和群眾面對面。不與群眾面對面,我們就無法獲取真實細節和切身體會,聽取的意見就會變味失真,甚至先入為主。今年初,我接待了一位信訪戶,從2008年起,他多次向信訪部門反映自家征地拆遷補償不到位問題,相關部門為此開展調查,得出了補償足額發放的結論。但該信訪戶對結果不認同,依然堅持上訪,他也因此成為少數基層干部眼中的“刁民”。在與他面對面的交流后,我要求信訪部門和西區對這起積案進行再調查,而結果卻是該信訪戶的部分訴求合理。為何兩次調查結論出現差異,甚至相悖呢?原因就在于相關部門開展調查的廣度和深度。第一次調查僅聽取了部分村社干部的意見,就帶著主觀臆斷草下結論,導致該信訪戶的部分正當訴求遲遲不能得到解決。第二次調查則面對面走訪了他的鄰居和相關工程人員,從而得到了更趨于事實的真相。通過這件典型事例,暴露出我們少數干部在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工作時不深不細不實,服務群眾始終“停在嘴上”、工作落實始終“浮在面上”等問題。在下基層征求意見中,我甚至聽到了“你們黨”“你們政府”這樣的稱謂,讓我內心深深震撼。
“最后一公里”問題,表面是距離,實質是隔閡。要消除這個隔閡,就必須進一步暢通與群眾溝通的路徑,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把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常態化,讓干部經常性到群眾中去,在與群眾促膝交談中傾聽群眾心聲、掌握群眾需求、了解群眾期盼、增進群眾感情;堅持開門聽意見,多與拆遷戶、信訪戶、低保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困難群體以及基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老干部等交流,歡迎他們“挑刺”“找茬”,努力把聲音聽全、聽準、聽深;堅持誠心納諫,著力營造“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氛圍,讓群眾放開顧慮、暢所欲言,使征求到的意見沒有過濾、原汁原味。
沉下去 讓矛盾問題“浮上來”
“沉下去”,對問題才能了然于胸,矛盾才能一一化解。最近,我到漁門鎮蹲點調研,老百姓要求恢復漁門中學高中的呼聲很高,且由來已久。漁門中學曾是鹽邊縣北部覆蓋11個鄉鎮的唯一高中,2012年教育資源整合后,漁門中學改為漁門初級中學,不再招收高中學生,鹽邊北部11個鄉鎮的初中畢業生只能到90多公里以外的鹽邊中學就讀。在意見征求過程中,群眾認為漁門高中的取消既增加了就讀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和學生交通安全隱患,又影響了漁門鎮的人氣和商氣。但在我看來,這所中學取消高中的影響遠不止于此。鹽邊北部地區是攀枝花市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其鄉村干部和黨員中55.3%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漁門中學取消高中教育,意味著不少孩子要早早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從長遠來看,不僅影響到鹽邊北部地區思想觀念轉變和人口素質提升,還關系到鹽邊北部能否與全市同步達小康。當初,基層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作決策時僅從打造優勢教育資源出發,忽視了群眾的意愿和需求;如今,少數干部對老百姓要求恢復漁門中學高中教育的聲音仍然置若罔聞、避重就輕,群眾反映十分強烈。這個案例告誡我們,黨委政府出臺每項政策,都應從群眾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使各項政策與群眾的意愿相一致,如果對實際情況認識不足,對群眾愿望了解不夠,決策就容易片面,工作就會被動,而我們距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只會越來越遠。
干部沉下去、民意聚攏來。我們必須帶著感情和責任“沉下去”,帶著呼聲與問題“浮上來”。堅持“沉下去”,用“一線工作法”“下沉式”駐點調研等方法,引導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走到基層群眾、服務對象中去,走到矛盾多、意見大的地方去,把基層摸透,把問題找準,讓長久積存的真問題無處遁形;堅持“浮上來”,帶著群眾呼聲訴求上來,帶著基層社情民意上來,帶著發展障礙困難上來,“順藤摸瓜”“解剖麻雀”,逐級分析問題癥結所在,并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通末梢 讓服務群眾“零距離”
村(社區)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是和群眾打交道最多的地方,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最近,我通過系列走訪調研發現,這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村(社區)的辦公條件得以明顯改善,但與此同時,一些村(社區)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機關病”。比如,每個村(社區)的便民服務中心,都有一個半人高的辦事柜臺將辦事群眾和工作人員分隔成兩邊,“高高”的柜臺阻隔了干群交流,拉開了干群距離,讓干群“近在咫尺,卻心隔天涯”;還有少數村(社區)辦公室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豪華,分工越來越明晰,但辦事效率卻越來越低,“等件上門”“等客上門”現象嚴重,便民中心、服務中心等儼然成了“擺設”。還有部分基層干部身在基層,卻脫離群眾,滿足于上班到崗“點卯”,有事無事待在辦公室正兒八經地坐足鐘點;不會做群眾工作、不會說群眾話語,“跟老板說不上去,跟群眾說不攏去,跟青年學生說不進去,跟老同志說話被頂回去”“干大項目就有激情,解決小矛盾就‘梭邊邊”,甚至不乏優親厚友、以權謀私等行為,“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的作風逐漸被“社干部不開會、村干部不下隊、鄉干部回家睡”的風氣所取代。
要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末梢堵塞,就必須重塑黨群干群之間的舟水之喻、魚水之誼、血肉之情,從根本上整治基層人員公職化、基層工作機關化、基層作風“衙門化”的傾向。引導基層干部離開“案頭”、走向“田頭”、熟悉“戶頭”,用腳步丈量民情、跑步辦理民事,把黨的惠民政策變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實惠;建立村(社區)承接事項和各項創建準入制度,全面清理涉及村(社區)的考核評比項目和臺賬,把村(社區)干部從行政事務堆里解放出來,有時間、有精力進農戶、進樓棟、進院壩,解民難、排民憂;建立健全“常服務”機制,大力構建“網格化”服務平臺,完善便民服務中心服務模式,著力營造開放、平等、溫馨的辦事環境,通過上門接件、網絡預約、聯合辦理、代理服務、應急服務等多種方式,變等群眾上門為走進群眾家門,讓辦事群眾少跑路、不跑路。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最后一公里”是一切工作的神經末梢,唯有發揚“釘釘子”的精神,解決“末梢堵塞”問題,“最后一公里”才能走出實際效果,走出新的變化,走出一片天地。(責編: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