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曼
不久前,我們在工作中接待某國的婦女代表團時,對方提出希望參觀我們的居民住宅,以了解當前市民的生活狀況。經大家討論研究,最后我們帶外方參觀了3戶人家:一是豪宅,主人是一私營企業主,在郊外擁有一座獨立別墅,室內裝修考究、富麗堂皇,屋外還有青青草坪和小橋流水;第二戶是市內某高層公寓中的3室1廳,主人夫婦都是人到中年的高校教師,家中布置簡單實用,到處都是書籍;第三戶是某老廠區宿舍內的一個簡陋小戶型,住了老少3代5口人,雖然顯得很擁擠,連餐桌都是折疊式的,但是我們去的時候他們正在吃午飯,餐桌上葷素搭配地放了好幾種誘人的家常菜肴。一家人熱熱鬧鬧、有說有笑,反而構成了一幅很有感染力的溫暖畫面。最后外方對我們的安排十分滿意,感謝信中一再提到:“此次中國之行,最難忘的是家庭訪問這個環節:通過第一戶人家美輪美奐的裝飾,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二戶人家對知識的追求和精神生活的富足,令人印象深刻;第三戶人家其樂融融共享天倫的場面,令人感動……”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都慶幸安排參觀時注重了“自然態”三個字,因為我們知道,人家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
我不禁聯想起一些有趣的童年往事。那還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和其他幾十個孩子承擔著不少中外文化交流的任務。記得當年排練室門前掛有一塊小黑板,每有外事任務,我們那頭發花白的老團長,都會用粉筆一筆一劃地寫下幾行工整的楷體字:“因今晚要為外賓演出,請師生們務必注意以下幾點:1、請勿吃蔥蒜和臭豆腐。2、請勿吃黃豆和紅薯。3、……”偶爾有外賓來參觀,那更是無比重視,提前好多天就開始大掃除,到了當日,每個孩子都要穿上僅有的一套正裝,不可有一點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