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麗芳
摘要:
藝術與生命是一種共存與共滅的密切關系,藝術的創造與發展離不開人類情感的傾注。在漫長藝術史中,人類的情感賦予藝術新鮮的活力,人類用抽象的藝術思維去創造盡量脫離物質而表現精神現象的世界。不管是音樂、美術還是詩歌、建筑,藝術無不以其別具一格的形式詮釋人類的生命,藝術只有將情感對象化,并以各種形式變現出來,才能稱之為藝術,因此我們感受藝術的美,藝術帶來的幻想的同時,藝術越來越成為我們身邊不可或缺的主體。
關鍵詞:藝術;情感;形式
談到“藝術情感”時,我們首先會想,藝術與情感有怎樣的聯系,藝術的創作與情感之間有怎樣地必然。在美學界里,藝術是引導人類開拓美學路程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而情感恰恰又是創造藝術的唯一途徑。
談到藝術的創造目的,我們往往會陷入一個盲區,因此可能會用最極端的例子去證明藝術的存在是可有可無,或者認為藝術的創造只是生活中一部分人無端的發泄情緒的方式。但是,藝術的內涵其實是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普遍的情感”,是可被激發的情感,正是這份情感,才讓我們用美的眼光發現身邊各種美的形式,創造出不同形式的美的是世界、美得藝術。藝術家竭力引導我們去關注的不是生命的表面現象,而是“內在生命”。易中天在談到美學問題時就說:“藝術是情感的對象化形式。”所以,藝術的創造就是人類對美的生活的具象的形式,形式的創造構成了我們五彩繽紛的世界。
一、藝術的創造需要人類的情感 ——藝術的初始狀態
既然藝術是情感的對象化形式,那么,藝術的創造就需要這種稱之為“情感”的東西去引領。情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體驗,“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個意愿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而情感既包含藝術家的情感,又包含欣賞者的情感。藝術家通過對生活內容的體驗激發出一種強烈的創造欲望,這種欲望就是創造藝術的情感源泉,藝術家的情感用藝術這種特殊的符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欣賞者又從藝術品中直覺的領悟到一種源于內心相似情感的意味,就像克羅齊所說“直覺是心靈的一種綜合作用,使混合模糊的情感具有形式,成為清晰的意象,與此同時,情感也就得到了表現,藝術也就形成了。”
情感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的心里狀態,因為人類的情感可以引領思想與外界的物質得以精神對話,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而且包括人與物之間的對話。但情感同時又是身體中隱秘的、最跳躍的東西,只有在被喚起激發自己某種直覺,或與物質某一瞬間感同身受,才能被更好的激發出來“人有一種沖動,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他自己。”所以,藝術的創造就既需要達到藝術家的直覺與幻想,又能通過一種合理的形式使藝術品自身的情感得以傳達。這就是創造一件藝術品的影響力,它不是一件自然物,而是一種既有“他性”,又是一個“自我豐足”的生命的、有機的、靈動的超社會物,而在人類的情感世界里有蘊含著復雜的意象,人類在創造藝術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抽象的手法,把具體的物與自己內心的情感糅雜相交,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最終產生一種幻想,使藝術的創作達到高度自我表現,而這種幻想這也是藝術不同于其他物質的根本原因。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形式,“可以表達出我們所知覺的世界中那些隱秘的、被我們稱之為事實的東西”,但是語言僅是一種具有限定意義的形式,“無法傳達永遠的運動模式、內在經驗的矛盾心理和錯綜復雜的情感”,無法打開自我內心真實的幻想,而只是是被指引、被定義。因此,只有被賦予“他性”情感的藝術,成為一種似乎是“合理的”、“自然的”存在,因此藝術是一種類似生命有機的形式,藝術也只有獲得人類的“情感”,藝術形式才能獲得情感與形式、具體與抽象。
二、藝術的情感對象化表象——藝術的中介
上面我們說到,藝術的創造需要人類的情感激發,而這種情感,必須經過對象化表現出來,才能形成藝術,否則只是“天方夜譚”。如果情感不去對象化,藝術各種形式的也不會得以顯現,想要感知藝術那就更難了,就像脫離大地的小草已經失去了其生命的形式無法表現它自身的蓬勃。情感無從寄托,無從表現,藝術也就變的毫無意義。我們設想,一位藝術家如泉涌一般的藝術靈感沒有以一種被人感知的形式展現,他的情感就如一盤散沙,捕風捉影。即便是沒有用藝術形式表現,哪怕只要告訴別人自己的思想,其實已經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得以讓他人感知,所以形式是展現生命情感的最終結果,形式就是藝術的表象。
“一個藝術品中包含著多種形式,有主要形式,有從屬形式,有可見形式,也有潛在暗含的形式。”“這些形式相互轉化,使作品呈現出一種靈動、變幻、聯通的生命意味和個性。” 藝術的不同表象為我們帶來共同的和諧、簡單、對稱與新奇等變幻的感性認識,讓我們在感性認識的同時激發同藝術品一樣有類似生命體驗的高級情感,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我們的情感在不斷的“生命體驗”中得到升華,我們的藝術鑒賞力就隨之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創造更多的激發生命最原始、最靈動的藝術形式。
藝術滿足了人類物質文明以外的精神文明,這種具有幻想意味的藝術表現形式雖姿態各異,帶給人的意象卻是美輪美奐、扣人心弦。音樂是用富有韻律的時間來詮釋生命的幻想,雕塑是用固態精神來詮釋生命的幻想,繪畫是用虛幻空間來詮釋生命的幻想。當音樂、雕塑和繪畫成為有情感形式的藝術表現時,構成它們的要素已經不在重要,會欣賞音樂的人不一定懂音符,駐足于蒙娜麗莎作品前的觀賞者不一定懂光的原理,但這些對象化了的音樂、雕塑、繪畫的關鍵是有生命的韻律與意味相滲透,給人帶來同藝術品一樣的生命幻想,“藝術家用來構成一種幻想——一種表現性形式的東西卻恰恰就是這些幻想的要素。”這些不同的情感表象雖然形式不同,但藝術這個看似沒有生命的構成卻是以一種生命力量詮釋出人類最迫切的幻想。所以,藝術的表達最重要的就是形式,而且使有“意味的”,有“情感的”形式,構成藝術的要素已經不是藝術本身,而只是一種途徑。
三、 藝術品是藝術家的生命同時又是藝術本身——藝術的最高境界
藝術是個別的,一件藝術品的創造絕非是要嘗試復制另一件藝術品所要表現的生命力量,而是要表現藝術本身,否則就算不上是藝術。就像一件銅奔馬的藝術品被藝術家賦予風馳電掣的動感和靈動的身姿,讓人不禁感受到一股前進的、健美的動力,而絕不會讓人聯想到絕望與失落。不管是哪位觀賞者,給他們帶來的總是是積極的幻想。這是由于藝術家在創作的初始已經賦予了銅奔馬的形式,銅奔馬這個個體的藝術品同藝術家與欣賞者整體的思維以相融合,它似乎不僅是對象,更是“對我的呼喚和排斥、接近和抗拒、限制和解放”,因此銅奔馬與世界所有關系都是生命的關系,即是藝術家的生命形式,又是藝術品的自我形式。
“藝術是不同于物質現象,也不同于心理行為,但又是能將二者溝通的東西,它‘保持了主體的靈魂和生命體的復雜意義和信息,因此,它更像主體而不像客體。”藝術在傳遞藝術家主觀意象的同時,向欣賞者傳遞的信息似乎又成為客觀的必然,藝術的表象就由客體轉為主體,藝術本身成為一種賦有靈魂和生命體的形式,“他性”又轉化為“本性”,藝術上升為一種自然物是最高的姿態。藝術自身向人類散發出自己的獨特的自然魅力,引導人類回歸觸動心靈的最原始狀態,這恐怕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了吧!
四、結語
再經歷漫長的藝術發展史上,人類在對藝術究竟是什么,藝術有怎樣的作用的問題上做過無數的論證。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還是表現說的始作俑者克羅齊,或是引領了世紀的康德之游戲說,最后確證的問題就是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藝術的表達又不同于語言、科學與哲學這種“推理性”符號,而是一種“表現性”符號。藝術的表達需要創作者、藝術品、欣賞者這三者一同構成藝術的要素。“藝術是情感的對象化形式”再次印證了藝術的要素缺一不可。藝術又不僅是由這三者物質構成,其核心就是情感,情感是澆灌藝術的源泉,是藝術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情感的主觀性、對象性、傳達性造就了賦有“他性”生命的藝術,而正是因為這種合乎情理的“他性”,使藝術似乎找到了“本”,找到了藝術本身,“情感”與“生命”基本相互重合,因此情感的形式及生命的形式,藝術以其獨特的賦有生命的形式,引領人類的思維跨向更寬廣的領域。
【參考文獻】
[1]易中天.破門而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志偉.美學簡明教程.[M].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
[3]包玉姣.藝術一種生命的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