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良
最近,某公司簽訂了非洲贊比亞一工程項目總包,在由誰擔任項目經理的問題上,領導層產生分歧,人選主要集中在A君和B君二人身上。二人均具備項目經理職業素質基本條件,且各有千秋:A君雖畢業于名牌大學理工科,但卻無大型項目經理人的工作經歷;B君雖有擔任過項目經理的經歷,但其只有專科學歷,且其就讀的大學也是名不見經傳。領導層為此各執己見、相持不下。這一幕,令筆者想起小時候看過的豫劇《穆桂英掛帥》,此情此景與當年穆桂英掛帥時頗多相似——
是時,楊延昭三次敗于蕭天佐,一時間朝廷上下無人能與之相匹敵。于是,楊府“老祖宗”佘太君欲起用穆桂英為帥,但又怕過不了“上級審查”這一關。難怪佘太君擔憂,穆桂英確實缺少“硬件條件”:其一,穆桂英乃一介女流,自古以來女子掛帥史無前例,難免令人對其有“難當大任”之慮;其二,名不正言不順,她既不掌握系統的軍事理論,又未經過正規軍事院校培訓,草寇出身,根不正苗不紅,難登大雅之堂;其三,穆桂英的本事,人們只是聽過卻沒見過,缺乏說服力;其四,穆桂英是佘太君的孫媳,有“舉親”之嫌。
為能在皇帝面前成功舉薦穆桂英,佘太君事前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她組織了一次模擬演練,給穆桂英制造了一個展示自己真才實學的機會,讓那些對其抱有懷疑態度的人消除疑慮。在演練總結會上,佘太君對眾位楊家將道:“你們個個熟讀兵書戰策,都是將才,但唯獨穆桂英能將兵書戰策靈活應用,卻是帥才。”對穆桂英的實戰能力給予了極高評價。通過這次演練,既消除了管理層的意見分歧,又形成了認識上的統一。
其后,在報批前做好鋪墊工作。佘太君在將穆桂英引薦給皇帝之前,事先與威望極高的八王爺進行了溝通,并請八王爺在皇帝面前為穆桂英據理力爭。果然,當文武群臣對穆桂英掛帥一事群起反對時,八王爺挺身而出亮明觀點。
有了八王爺的“力挺”,穆桂英雖未一步到位執掌帥印,但卻成了楊延昭的貼身助理。不料此時楊延昭中風,隨著戰況吃緊,穆桂英順理成章地執掌帥印。此時,佘太君又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召開家族會議,強調無論長幼,戰場上都要“唯穆桂英命令是從”,再次確認了穆桂英的“項目經理人”身份。而穆桂英接掌帥印后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為了不影響戰斗,她忍痛打掉腹中胎兒,表現得異常決絕。
從穆桂英掛帥的整個過程來看,很多做法值得我們現代企業借鑒:
第一,起用新人時,舉薦人至關重要。時下流行這樣一段話:“人生要有四行——自己行、有人說你行、說你行的人一定得行、身體得行。”當初,穆桂英能率穆柯寨“雜牌軍”抵擋住楊家將的“正規部隊”,若是沒兩把“刷子”肯定不行,可見穆桂英確實“自己行”。而作為舉薦人的佘太君,連皇帝對她也要忌憚三分,自然也是個重量級人物。八王爺在庭辯時就說,“我沒見過穆桂英的本事,但是楊家人才濟濟,佘太君唯推薦穆桂英,可見穆桂英才能不一般。”怎樣?不管你有多能耐,一定要有人“說你行”才行;另外,就因為穆桂英的舉薦人是佘太君,八王爺就敢拍著胸脯為其擔保,所以說,舉薦人也“一定要行”。最后就是“身體行”,這主要是指要有健康的體魄,穆桂英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忍痛打掉腹中胎兒。
第二,英雄莫問出處。如今在校園招聘時,許多企業人力資源專員習慣于刨根問底,從應聘者的學歷、學校、成績,到獲得獎勵、榮譽等等,不一而足。這本無可非議,但如果社會招聘也對應聘者出身緊盯不放,那可真就是連古人都不如了。嚴格來說,社會招聘看重的是經驗而不是學歷、院校,用人側重點不同,招聘時篩選過程也需因地制宜地做出相應調整。
第三,騎上馬,送一程。新官上任初始,難以服眾的事常會發生。此時,老領導就要做好輔導員,當好參謀長。既要讓新人放手去工作,又要幫其掌握好方向。其實,老領導就像風箏線,新干部則如高飛的風箏,風箏升空后可自由飛翔,但仍要可控制、可調整才好,使其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四,建立責任倒查制度。古代講究連坐,一人犯法,其家屬、親友、鄰里等都要連帶受罰。這種制度在現代企業中可供借鑒,現在很多企業實行“師徒幫帶制度”,最應遵循“一榮俱榮、一辱俱辱”原則,唯其如此,師徒幫帶制度才能加強員工間的責任意識,使“幫帶”不至只流于表面形式。此外,對那些為公司推薦員工、干部的人,既應提供獎勵,也應要求其承擔一定的責任。
最后,舉賢到底該不該避親?《呂氏春秋》有這樣一則故事:晉平公在位時,朝廷需要增加一位軍中尉,于是晉平公請大夫祁黃羊推薦。祁黃羊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晉平公問他:“難道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薦軍中尉的合適人選,而沒有問我兒子是誰。”孔子稱贊祁黃羊:“外舉不避讎,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可謂公”,就是說只要是出于公心,舉薦親人也并無不可。
如此,我們再回過頭去看A君與B君的任職之爭,到底誰能掛帥項目經理人?結果不言自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