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軍
摘要:用干冰來測二氧化碳氣體在一定質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過吸收率的數(shù)據(jù)分析,氫氧化鈉濃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比較困難的。文章總結了增大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氣體吸收率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干冰;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率;逸出率;吸收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92-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35
一、 問題的提出
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要求教師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教師要對所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要有意識地進行分析,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驗。[1]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吸收一氧化碳混合氣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氣體,要用什么溶液?”答案是:氫氧化鈉濃溶液。
那么氫氧化鈉濃溶液的濃度到底要多少呢?對氫氧化鈉濃溶液的體積是否也有要求呢?氣體的流速又有怎樣的要求呢?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時,通過怎樣的方法可以增大吸收效率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利用干冰分別放在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氫氧化鈉溶液15mL,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20mL中,依據(jù)氣體從溶液中逸出的體積,來測定2種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通過吸收率來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二、 實驗設計和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及誤差分析
1. 實驗用品
干冰若干、溶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10%和20%的氫氧化鈉溶液、500mL的量筒、100mL的量筒、25mL的量筒、帶導管的試管、水槽、鑷子、電子天平。
2. 實驗要求及實驗裝置
所用干冰的純度標號為99.99%,其氣化時可以看作純的二氧化碳。另外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體積都比較大,為了讓干冰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大小,和二氧化碳氣體從導管中鼓出的氣泡大小和速率相似,每次實驗時,干冰的質量都控制小于1.50g。
[實驗裝置如下圖1和圖2]
3. 實驗步驟
[實驗1]先用量筒量取20mL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再用電子天平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及時加入到該氫氧化鈉溶液中,立即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停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并等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1。
[實驗2]和實驗1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2。
[實驗3]和實驗2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3。
[實驗4]和實驗1采取的方法相同,所用的試劑也相同,不同的是,所稱取的干冰質量更少,在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同樣反復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4。
4. 數(shù)據(jù)分析
通過表1和表2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得知,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另外通過表2和表3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我們也能得出,氫氧化鈉溶液濃度較大時,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通過表1和表4的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當干冰的體積較小時,在通過振蕩試管的方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吸收率。這是因為當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地氣化時,產生的氣體體積較大、速率較快,導致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降低。
通過表4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二氧化碳在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在振蕩試管的條件下,最大吸收率為81.6%,平均吸收率為78.8%。
通過以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在吸收二氧化碳時,振蕩試管可以大大提高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效率。另外,減少干冰的質量,即減少二氧化碳逸出速率和降低氣泡的體積,也同樣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5. 實驗誤差分析
在實驗中,我們通過二氧化碳氣體的逸出率,來計算氣體的吸收率,這樣的實驗有一定的誤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已稱量好的干冰在放入試管的過程中,以及在旋緊橡皮塞的過程中,已有部分干冰升華變成氣體,還有本次實驗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有部分氣體溶解到水中等等。這樣會導致實驗中氣體的逸出率偏低,在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就會偏高。
三、 實驗總結和思考
在實驗教學中,想要做到把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的方法,來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想要增大吸收效率,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定要振蕩試管或洗氣瓶,另外氣體的流速越慢越好,還有所用的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一定要大,并且要足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用干冰來測二氧化碳氣體在一定質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過吸收率的數(shù)據(jù)分析,氫氧化鈉濃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比較困難的。文章總結了增大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氣體吸收率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干冰;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率;逸出率;吸收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92-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35
一、 問題的提出
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要求教師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教師要對所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要有意識地進行分析,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驗。[1]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吸收一氧化碳混合氣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氣體,要用什么溶液?”答案是:氫氧化鈉濃溶液。
那么氫氧化鈉濃溶液的濃度到底要多少呢?對氫氧化鈉濃溶液的體積是否也有要求呢?氣體的流速又有怎樣的要求呢?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時,通過怎樣的方法可以增大吸收效率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利用干冰分別放在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氫氧化鈉溶液15mL,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20mL中,依據(jù)氣體從溶液中逸出的體積,來測定2種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通過吸收率來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二、 實驗設計和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及誤差分析
1. 實驗用品
干冰若干、溶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10%和20%的氫氧化鈉溶液、500mL的量筒、100mL的量筒、25mL的量筒、帶導管的試管、水槽、鑷子、電子天平。
2. 實驗要求及實驗裝置
所用干冰的純度標號為99.99%,其氣化時可以看作純的二氧化碳。另外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體積都比較大,為了讓干冰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大小,和二氧化碳氣體從導管中鼓出的氣泡大小和速率相似,每次實驗時,干冰的質量都控制小于1.50g。
[實驗裝置如下圖1和圖2]
3. 實驗步驟
[實驗1]先用量筒量取20mL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再用電子天平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及時加入到該氫氧化鈉溶液中,立即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停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并等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1。
[實驗2]和實驗1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2。
[實驗3]和實驗2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3。
[實驗4]和實驗1采取的方法相同,所用的試劑也相同,不同的是,所稱取的干冰質量更少,在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同樣反復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4。
4. 數(shù)據(jù)分析
通過表1和表2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得知,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另外通過表2和表3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我們也能得出,氫氧化鈉溶液濃度較大時,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通過表1和表4的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當干冰的體積較小時,在通過振蕩試管的方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吸收率。這是因為當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地氣化時,產生的氣體體積較大、速率較快,導致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降低。
通過表4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二氧化碳在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在振蕩試管的條件下,最大吸收率為81.6%,平均吸收率為78.8%。
通過以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在吸收二氧化碳時,振蕩試管可以大大提高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效率。另外,減少干冰的質量,即減少二氧化碳逸出速率和降低氣泡的體積,也同樣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5. 實驗誤差分析
在實驗中,我們通過二氧化碳氣體的逸出率,來計算氣體的吸收率,這樣的實驗有一定的誤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已稱量好的干冰在放入試管的過程中,以及在旋緊橡皮塞的過程中,已有部分干冰升華變成氣體,還有本次實驗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有部分氣體溶解到水中等等。這樣會導致實驗中氣體的逸出率偏低,在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就會偏高。
三、 實驗總結和思考
在實驗教學中,想要做到把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的方法,來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想要增大吸收效率,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定要振蕩試管或洗氣瓶,另外氣體的流速越慢越好,還有所用的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一定要大,并且要足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用干冰來測二氧化碳氣體在一定質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過吸收率的數(shù)據(jù)分析,氫氧化鈉濃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比較困難的。文章總結了增大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氣體吸收率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干冰;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率;逸出率;吸收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92-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35
一、 問題的提出
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要求教師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教師要對所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要有意識地進行分析,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驗。[1]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吸收一氧化碳混合氣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氣體,要用什么溶液?”答案是:氫氧化鈉濃溶液。
那么氫氧化鈉濃溶液的濃度到底要多少呢?對氫氧化鈉濃溶液的體積是否也有要求呢?氣體的流速又有怎樣的要求呢?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時,通過怎樣的方法可以增大吸收效率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利用干冰分別放在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氫氧化鈉溶液15mL,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20mL中,依據(jù)氣體從溶液中逸出的體積,來測定2種氫氧化鈉溶液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通過吸收率來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二、 實驗設計和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及誤差分析
1. 實驗用品
干冰若干、溶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10%和20%的氫氧化鈉溶液、500mL的量筒、100mL的量筒、25mL的量筒、帶導管的試管、水槽、鑷子、電子天平。
2. 實驗要求及實驗裝置
所用干冰的純度標號為99.99%,其氣化時可以看作純的二氧化碳。另外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體積都比較大,為了讓干冰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產生氣泡的速率和大小,和二氧化碳氣體從導管中鼓出的氣泡大小和速率相似,每次實驗時,干冰的質量都控制小于1.50g。
[實驗裝置如下圖1和圖2]
3. 實驗步驟
[實驗1]先用量筒量取20mL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再用電子天平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及時加入到該氫氧化鈉溶液中,立即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停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并等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1。
[實驗2]和實驗1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2。
[實驗3]和實驗2相同的方法,用量筒量取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并稱取一定質量的干冰,放在試管中,及時連接好膠塞,立即用量筒進行排水法收集逸出的氣體,收集氣體時不振蕩試管,當不再產生氣泡且水霧完全消失時,讀取體積并記錄數(shù)據(jù),這樣反復做3次,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3。
[實驗4]和實驗1采取的方法相同,所用的試劑也相同,不同的是,所稱取的干冰質量更少,在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同樣反復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4。
4. 數(shù)據(jù)分析
通過表1和表2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得知,收集氣體時,不停地振蕩試管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另外通過表2和表3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我們也能得出,氫氧化鈉溶液濃度較大時,有利于氣體的吸收。
通過表1和表4的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當干冰的體積較小時,在通過振蕩試管的方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吸收率。這是因為當體積較大的干冰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地氣化時,產生的氣體體積較大、速率較快,導致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降低。
通過表4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二氧化碳在2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在振蕩試管的條件下,最大吸收率為81.6%,平均吸收率為78.8%。
通過以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在吸收二氧化碳時,振蕩試管可以大大提高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效率。另外,減少干冰的質量,即減少二氧化碳逸出速率和降低氣泡的體積,也同樣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5. 實驗誤差分析
在實驗中,我們通過二氧化碳氣體的逸出率,來計算氣體的吸收率,這樣的實驗有一定的誤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已稱量好的干冰在放入試管的過程中,以及在旋緊橡皮塞的過程中,已有部分干冰升華變成氣體,還有本次實驗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有部分氣體溶解到水中等等。這樣會導致實驗中氣體的逸出率偏低,在氫氧化鈉溶液中的吸收率就會偏高。
三、 實驗總結和思考
在實驗教學中,想要做到把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的方法,來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想要增大吸收效率,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定要振蕩試管或洗氣瓶,另外氣體的流速越慢越好,還有所用的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一定要大,并且要足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