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瀚++劉夢琦
摘要:
本文從傳承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角度,論述了傳統色彩體系在當代商業設計中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分析了當代民族類婚慶產品色彩設計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中國傳統色彩理論與用色規律為指導,提出了傳統色彩在婚慶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及其可行方法;目的促進傳統色彩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豐富現代商業作品的色彩文化內涵與人文價值。
關鍵詞:民族;婚慶產品、傳統色彩;創新、設計
“在中國文化史上,像色彩這樣涉及深廣而又被遺忘的領域,實在少有?!庇嘘P色彩的種種論述散見雜陳、不勝枚舉,但可從傳統壁畫、服飾、刺繡、瓷器、民間手工藝品等民族藝術瑰寶中找尋其獨特的用色規律,因此成為當代設計師學習本土化色彩塑造的活水。如何在現代設計中繼承傳統,找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和諧,是當代平面設計的研究重點,特別是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設計中尤其如此。為了突出裝飾性,更為了渲染喜慶的氛圍,此類產品大多刻意采用濃烈而純粹的色彩,強調對比而忽視調和,“俗艷”在這里掩蓋了民族風情。由于色彩應用品質不高,難以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品味,也就直接影響了商業利益?;閼c文化產品雖為大眾消費品,卻承載了千年傳統婚俗文化,故此不能與其他的大眾消費品等同視之,其用色也有必要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尋找再創造的可行途徑。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現代價值
1、提升商業設計的文化內涵
色彩是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感官刺激以外,還可以極大豐富作品內涵。如果色彩運用欠缺文化內涵,僅僅依靠絢麗色彩的搭配來產生視覺沖擊,觀眾便很難有深層次美的享受。
此外,商品的色彩如果不能準確傳達其屬性或文化意義,例如:金色象征富貴、尊貴與權威,可用于房地產廣告等,可是一旦茶葉盒、毛巾、化妝品、月餅、內衣等各種商品均采用金色,色彩的濫用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符號意義,導致傳達語義的混淆。
2、彰顯商業設計的民族特色
隨著電影、電視、網絡等傳媒產業的迅猛發展,現今社會已進入到充滿欲望、機會和挑戰的商品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外來消費文化吞噬著現代都市中的每一個人,哈韓、哈日、英倫風等相繼興起。大眾精神在短暫的匱乏與迷失之后,很快下嫁給了市場經濟1。
對社會流行文化的盲從可能導致設計方向的迷失,在很多設計作品中,極力追求西式、前衛的視覺效果,卻失去了文化內涵的支撐,從而難以引起目標受眾的共鳴。設計需要個性,拒絕雷同。中國的平面設計必須尋找自己的出路,否則,就只能是歐美藝術的復制品,何談構建設計產業強國?!懊褡宓?,才是世界的”。應該挖掘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特質與內涵,在商業設計中彰顯中華民族的色彩風貌,才能盡快擺脫上述困境。
二、當代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的用色現狀
當代婚慶文化產品的目標受眾是在多元化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思想開放、兼收并蓄,且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對商業作品的品質有一定追求。隨著復古風刮遍全球,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婚慶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遺憾的是,產品的設計者大多只是簡單模仿傳統用色規律,對傳統色彩文化了解不夠深入,色彩駕馭能力有限。市場上可以發掘出的好作品不多,水平總體偏低,很難滿足受眾需求,進而影響了商業利益。
這種不求甚解的簡單模仿不僅缺乏創新意識,也未能傳達出傳統色彩文化的精髓。具體表現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紅色的過度渲染
當前市場上的民族類婚慶產品多以紅色為主色調,特別是大紅、酒紅和粉紅三種,而且層次不分、表現技法單一,更談不上展現色彩的質感?!吧屑t”風俗已經成了一種“束縛”,反而導致了審美疲勞。年輕消費群體所期盼的是一種具有創新的、個性化的色彩面貌的民族類婚慶產品,只有配合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個性化的表現,才可能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
2.配色俗艷
民族婚慶文化產品的色彩設計現多采用未經混合的基本色相,如黃C0、M0、Y100、K0,藍C100、M0、Y0、K0等。高明度、高純度的強烈色彩對比(如補色對比)雖可達到醒目、刺激、“艷若桃李”的效果。但如果相同純度的配色不和諧,則會呈現一種“暴發戶趣味”,表現為把渲染“喜慶、紅火”的氣氛作為首要的設計任務,而似敦煌壁畫般厚重、優雅的中國色彩韻致的把握和塑造則被視為“次要”或干脆拋諸腦后。
3.色彩缺乏質感
不同質感的材料與色彩搭配會產生不同的色彩表情。例如:同樣一種黃色,在木材上的色彩表情是粗獷而樸素的,在絲綢上則變成輕快又活潑,而在不銹鋼上就顯得冰冷而理智。
當代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大多缺乏對色彩質感的豐富表現。一方面,是由于產品色彩多從計算機自動生成,色彩比較生硬,尤其是占據畫面較大的單一色彩更顯得死板。另一方面,該類產品的印刷材質絕大部分為紙張,雖印刷工藝有差別,但是色彩質感的變化非常有限。
三、傳統色彩在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中的再設計
1、繼承傳統內涵,創新設計理念
中國傳統婚俗文化中對色彩的尚忌源于傳統色彩的象征性特點。在古代中國,色彩具有符號表征功能,承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婚禮尚紅而忌黑白,就是因為紅色象征吉祥、喜慶,而黑白則象征哀傷和死亡。
當今時代,雖然紅色的“語義”未變,但“語境”已發生了改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現代婚禮沒有明顯的色彩尚忌:新郎著黑色或純白的西裝,代表莊重與沉穩;新娘著白婚紗,象征單純、圣潔。換句話說,當代婚禮雖仍舊懷有紅色情愫,但“紅”已不再是一枝獨秀了。
這是一個更開放、更包容的時代。呂敬人說:“表達本土文化,決不能放棄時代特征。”當我們進行色彩設計時,既要超越傳統文化的時空界限,又要注重吸收外來文化;既要體現傳統色彩的發展方向,又要挖掘傳統色彩語言的現代意義。傳統色彩觀可視為“重要參考值”而不是“束縛”,這才是現代色彩設計應追尋的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和諧立足點。endprint
中國色彩文化中有很多寓意吉祥的色彩可用到當代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中,如傳統吉祥五色的組合應用等。同時,民族、地域文化等差異也帶來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如吉祥五色對于漢族來說是“赤、黃、青、白、黑”,而藏族則是“紅、黃、白、綠、藍”,納西族則改為“紅、黃、黑、白、綠”等。
2、吸收傳統色彩文化中的設色經驗
中國傳統色彩以裝飾化和開放性為重要特征之一,具體表現在年畫、泥人、臉譜、皮影、剪紙等許多民俗作品之中。民俗之“俗”,就在于它沒有高雅文化那樣純凈與雅致,而是展現出一種未經提純的、原生態的鮮活文化特征,樸實、生動,充滿野性與活力。從審美原則的角度分析,用有限表現無限、用單純表現豐富,這就要求色彩表現單純明快,以色相、明度和純度的強烈對比來強調其裝飾趣味。如楊柳青木板年畫,色彩艷而不浮,整體色彩氛圍洋溢著祥和與溫暖,很是耐看。
需要注意的是,并置的色彩之間的關系如過于對立,忽視調和,則可能導致作品刺眼、俗艷。解決方法可采用多色呼應,即多色并置時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色彩呼應手法,就如民間木版年畫、刺繡等,紅、黃、青、粉、紫各有自己的主要色區,但各色相又在其他色相區域有所閃現,使色彩在相互滲透中得到呼應。
再如色彩的隔離調和,將對比色隔離處理,中間插入一種能夠減弱對比效果的色彩,從而達到色彩的調和,如兩色之間的墨色、留白、插入金銀、插入另一色相等。中國畫都是先用墨勾勒,后染色或者先著色后醒線,這些都能達到色彩的隔離作用。
設計的生命力在于新穎性和原創性,這就必然導致設計理念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對傳統色彩的借鑒,是以整體氛圍模仿為大方向,把經典的色彩內涵引入到現代設計中,再結合新材料和新工藝進行發展,才不會缺乏原創性。只有把握住傳統色彩的內涵,才能營造出更具中國傳統韻味的色彩情調。
3.增強色彩的質感表現
中國傳統色彩的呈現幾乎全都受到顏料、材質、手工藝等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色彩與不同材質結合呈現出豐富的變化,傳達出無限的韻致。例如:寧波“十里紅妝”婚俗博物館展出的“紅妝”家具,全部采用有著“一兩黃金三兩朱”之稱的朱砂漆,以黃金作為點綴;朱、金各具質感,交相輝映,所呈現的色彩厚重而輝煌。相較之下,現今民俗類婚慶產品的用色就顯得極為單薄。從時代發展來看,商業設計作品對電腦和印刷的依賴是大勢所趨,無可厚非。但如依賴性過強,完全忽視電腦作品的色彩缺陷,放棄了色彩的質感傳達,那無疑是極不恰當的!
色彩質感的塑造可以通過“視觸覺”實現。簡單說就是將材質肌理要素,通過電腦軟件模擬設計出來,再應用到具體的產品中去。使消費者在第一時間通過視覺優先的方式感知肌理的存在,通過聯想來產生觸感。此外,手繪表現技法對于增強色彩的質感也很有幫助,例如水彩技法形成的流淌效果、水墨技法產生的浸潤效果等。對于婚慶題材的作品,此類技法的有意嘗試還較為新穎、少見。
四、結語
民族類婚慶文化產品屬于大眾化消費品,但被賦予了鮮明的文化意義。此類產品的色彩渲染應具有一定的文化氣息或者說學術味道,不必過分迎合市場流行趨勢。不要忘了,該類產品目標消費人群是追求個性化表現、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新時代青年。另一方面,設計的復古并不是要單純的復制歷史、再現歷史。而是指借用古典元素巧妙地結合在現代的設計里,在碰撞和沖突中,呼應出優雅而又時尚的感覺。這就要求設計師對中國傳統色彩有一個歷史性的認識和理解。色彩設計的再創造也要在作品的藝術性與商業性上尋求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傳統色彩的創新性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上,還必須對其觀念內涵和文化歷史予以領悟和把握。
傳統色彩語言的運用賦予現代設計更鮮明的文化內涵特征,有助于推動現代設計的創新意識,增加歷史的文化積淀。傳統是現代的源泉和根基,是現代保持個性的必要元素,應向傳統學精神,學神韻,學表現方法,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姜澄清.中國色彩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曾曉云.中國傳統色彩觀的傳承與發展[J].包裝工程,2005(04)
[3]張寒凝,許繼峰,吳智慧.“十里紅妝”家具色彩文化探析[J].包裝工程,2009(10)
[4]曲艷玲.藝術設計視野下中國傳統色彩的對比調和與和諧[J].雞西大學學報,2009(04)
[5]張纓.中國傳統色彩的美學探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6]郭鵬.20世紀90年代中國俗艷藝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