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摘要:
我國的教育改革收到了極大的成效,集中體現在高等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辦學規模。接下來我國高等教育怎樣實現質的飛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最終完成我國高等教育的變革和轉型,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模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封閉轉向開放。但高校有著和基礎教育所不同的特質,那就是在承擔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科研工作,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所要面對的問題是怎樣構建教育和科研協同創新的新體制。
關鍵詞:協同創新;科研導向;基礎教學;銜接
一、前言
大學校園被稱為象牙塔,被視作一片凈土,除了教育之外,校園還承擔了科研、社會服務,同時還起到校園精神和文化傳承作用。但大學最重要的兩個使命是高等教育和科研,要怎樣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呢?筆者認為,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高校科研工作有別于企業,更偏重于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但同時也重視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高校的科研實力是大學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樹立高校品牌的策略。一個具有科研氛圍,校風良好的大學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由科研來帶動大學實施高等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是廣泛的共識。然而,我國高等院校辦學起步相對較晚,一直以來受限于辦學規模,導致科研人才、科研設施以及科研基礎都較薄弱,社會上也普遍沒有形成與大學合作進行科研活動的意識,造成多年以來只有少數國內頂尖高校能通過開展科研工作來帶動大學教育。
二、探索與實踐
(一)“系所”協同,引領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
大學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院系所組成,同一個專業或者研究方向近似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思想交流科研陣地。大學改革的大方向是將社會對科技的需求和教學工作有機協調的融合。因此,創建品牌專業,建立系所協同的模式是基本思路。要創建品牌專業,首先要配備好優良的科研條件,比如購置先進的實驗儀器和精良的檢測儀器;然后為科研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吸引大量高素質的科研人員;然后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資源廣泛與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科研項目;最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生產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研究生都能在有著明確目標的科研項目中得到鍛煉,極大的提升個人能力,同時,高校也通過科研項目的開展培養了一批科研實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師生”協同,“團隊+項目”實踐中共成長
無論在哪種教育體制之中,任何時候,教師的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對于高等教育業同樣如此,教學質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開展的關鍵因素在于師資力量。但分析我國現階段高校教師的人員組成可以發現,青年教師占的比例很大,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較少。青年教師的來源主要是高校畢業或者研究所的博士生,他們往往是一畢業就進入高校開始科研和教學工作,相對來說缺少社會經驗和教學經驗,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承擔起教學改革的重任。因此,不但是大學生需要好培養機制,大學青年教師也同樣需要好的培養體制,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高校有著和其他基礎教育天然的本質區別,其使命由兩部分組成,第一是教書育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工作。那么,解決青年教師的培養就應該充分整合大學的科研和教學資源,配套科研設備、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建立科研小組,由幾個老師帶領學生們開展科研項目研究工作,采取“師生協同,團隊+項目”科研模式,在科研實踐中,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溝通、學習以及動手能力,也將許多青年教師培養成科研骨干。廣大青年教師能在和學生的科研合作中融入教學內容,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解決了大學教育中專業知識與科研技能的銜接問題。
(三)“校地”協同,服務中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大學是自成一體小社會,擁有各種資源。傳統大學較為封閉,不太重視與社會的接觸。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社會發展急需大學的科技支持,大學也需要和社會互動,更好的實現與社會的接軌,大力引入各種社會資源,通過各種服務來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依托所在地區,廣泛開展“校地協同”,在社會服務和科研實踐中提升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是普遍做法。在各種社會和科研實踐中,學校是社會與學生群體間的結合點:首先,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間起到指導作用,帶領學生調查社會上各個領域的技術熱點,確定科研主題,并將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引入課堂教育,培養大學生實踐技能,提升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次,大學要與地方政府開展深度合作,搭建適合大學生的創新實踐平臺,充分整合資源,全面支持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地方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自身能力限制,不能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應該從培養的角度出發,寬容對待大學生的創新活動。
(四)“校企”協同,共贏合作中深化人才培養
在當前我國急需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通過技術創新,擁有更多產品、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來代替以往低附加值、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技術引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也看到了大學和高科技企業在科技研發上的實力,希望結合二者優勢,開展“校企”科研合作,共同進行科技項目研究,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同時通過在產、學、研聯合研發過程中也為雙方培養優秀的人才。各大高校也看到了這一機遇,大力推進校企協同開發活動,希望通過科研實踐來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但目前“校企”聯合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合作開發還缺乏穩定性,校企之間管理模式的差異化,合作中的責權有待明晰化。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企業在合作開發中的積極性不高,常常呈現出“校熱企冷”的局面。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問題在于,校企的根本追求不同。企業對新技術的追求來源于生存和發展壓力,要想在市場中謀求發展就必須要找到最高效的途徑獲得新技術,而高校開展科研工作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開展的研究工作很大部分為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內容與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的技術還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校企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還需要校企雙方通過不斷接觸和溝通,來共同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高校才能真正的在校企科研合作中實現科研人才培養的目的。
三、實踐的啟示
教學和科研是當代高效的兩大主要任務,只有構建起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實現高等院校的深化改革。
(一)結合教學做科研,才有教學與科研的雙贏
教學是大學存在的根本,因此要充分認識到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學的基礎之上,通過開展院系建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才能實現教學與科研雙贏。
(二)以科研助力教學,才能成就教師夢想
由于目前我國高校規模化辦學已進入尾聲,大多數高校的師資隊伍以青年教師居多。很多青年教師也是一畢業就開始教育和科研工作,能力和見識遠遠不能和教學經驗豐富老教師相比。因此,青年教師還需要通過帶領學生團隊開展科研工作來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高校的兩大使命是教學和科研,其中教學是根本,科研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根本辦法。高校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的基礎知識上,還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科研資源,搭建好對全社會開放的平臺,通過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在科研實踐中提升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侯建國,加強協同創新-實現人才質量和科研能力雙提升,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3_03/22/23410116_0.shtml
[2]歐陽紅軍,重大科研項目協同創新管理[J],國防科技,2012(04)
[3]鄭玲莉,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問題與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