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由于畫材、藝術哲學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油畫也許是最適合也最注重肌理效果的造型藝術門類。在油畫創作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探索借助顏料堆積、暈染、裂痕以及各種特殊技法營造畫面的肌理之美。在油畫諸畫面構成要素中,肌理效果具有特殊的視覺感受,其形成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藝術規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肌理效果有所不同,油畫創作中對肌理效果的營造和把握,通常不是對自然肌理的簡單模仿,而是要依據藝術表達的需要進行藝術提煉,如此才能賦予肌理效果以較高的審美情趣,才能較好地服務于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一、油畫畫面構成中常用的肌理形態
油畫肌理可以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從畫面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平面肌理、浮雕式和綜合肌理; 從心理感受上可以分為光滑的、粗澀的、流暢的、遲滯的等,本文中我們僅就創作中常用到的肌理形態加以概述。
(一)單純、平面的肌理形態。這方面最富盛名的代表性畫家也許當推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及其他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作品崇尚單純化、平面化的造型語言,喜愛使用單純、鮮艷的色彩和豪放、樸質的筆觸,在刻畫物象時在主觀上有意簡化細節,減弱畫面的體積感和空間深度,注重利用肌理營造畫面的節奏感和裝飾感,用有力度和彈性的筆觸塑造簡練的視覺符號,用截然不同于古典繪畫視覺效果的畫面構成傳達藝術家心靈深處昂揚、飽滿的生命力,張揚靈魂、張揚自我。單純、平面的肌理形態是現代多個油畫流派常用的造型符號之一,這種效果有助于發揮色彩、筆觸在油畫創作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畫面顯得明快、富有韻律變化,畫面更具有裝飾性、凝練性和構成感,某些作品很具有音樂的旋律、節奏等藝術感覺,需要畫家在提煉物象、歸納色彩以及用筆模式等方面都要具有較高的修養。中國畫家中,林風眠、吳冠中等先生都是使用這種肌理效果進行藝術創作的高手,他們的作品因為大量融合東方美學意蘊和藝術哲學思想,更加具有建立在意象美基礎之上的抒情性。
(二)立體結構的肌理形態。隨著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巴勃羅·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等立體派作品的廣為人知,我們得以深刻領悟立體結構肌理形態的藝術魅力。主流的藝術是觀點認為,立體派繪畫受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富有凝聚力的藝術形態的影響,從其利用幾何形體手法處理風景、景物等繪畫思想和技巧中得到啟發,企圖把握和表現物象的結構美。賞析喬治·布拉克、巴勃羅·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代表作可以發現,他們的作品既明顯不同于古典繪畫、印象派繪畫、野獸派繪畫,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常常使用類似幾何形體的符號作為最基本的構成元素,其畫面充斥著立體結構的肌理形態。這種肌理形態也富有裝飾性和節奏感,但對物象的提煉和表現以完全不同于馬蒂斯等畫家,形成了新穎的造型語言和別樣的視覺沖擊力。
二、肌理效果與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就是指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是成熟的油畫家畢生孜孜以求的境界之一,但是藝術個性不是靠宣言、標榜形成的,而是要靠張揚藝術個性的作品來奠定,肌理效果這是一種幫助藝術家豐富藝術效果、探索個性化藝術表現語言的重要視覺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畫家選用不同的畫材和技巧,就可產生不同的畫面肌理效果,比如,畫家根據表達情感、刻畫主題的需要,可以借助用筆力量、方向的變化,用色厚薄、色相和明度等的變化,以及畫面或細膩或粗獷等的不同來形成形態各異、個性鮮明的肌理效果。如果畫家善于合理使用更為廣泛的材料營造肌理效果,加之大與小、長與短、虛與實、強與弱、明與暗、動與靜等法則的調度,則視覺張力會更為強烈,也更易彰顯畫家本人的藝術個性。比如,我們鑒賞梵高、塞尚、馬蒂斯、趙無極等藝術家的作品,很多時候即便不看簽名也能分別出作者是誰,這主要就是根據其不同的畫面視覺形態(包括畫面肌理效果)來區分的。當然,用肌理營造畫面、營造視覺張力和藝術個性切不可生搬硬套,為形式而形式,而是要必須觀察自己的精神活動并聆聽內在需要的呼聲……內在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技法都是神圣的,而來自內在需要以外的一切技法都是可鄙的,這應當成為油畫家的行為準則之一。
三、營造畫面構成的形式美
不同樣式油畫中的藝術形象,是需要靠不同的油畫表現語言來加以充實和體現的,只有找到恰當的語言表現形式,并對其進行合理的運用和精心的錘煉,才能創造出油畫中鮮明的藝術形象,增強畫面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能夠使繪畫本身的藝術生命通過藝術作品,向觀賞者傾訴內心情感,呼喚人們心靈的共鳴。繪畫中表現語言對形式的追求一直沒有中斷,在汲取傳統繪畫形式營養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創新,形成新的藝術理念和獨具審美價值的評價體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表現語言的形式美推動了藝術美的創造,藝術家通過對油畫語言形式的組織運用,突出強調油畫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使美的形式和美的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F代藝術中繪畫表現語言的形式是對傳統語言的創新和挑戰,這就要求藝術家必須在繼承傳統的表現形式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對于表現語言的形式我們決不能直接照搬套用,而是應該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造。筆者認為,形式美既是油畫創作中的重要的藝術手段之一,同時也是藝術創新和創造的目標之一,這是因為形式具有相對獨立性,即獨立的審美價值,油畫家應當善于利用和自覺開拓形式語言,在創作中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概括化、符號化、程式化的造型語言。使畫面具有形式美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這其中就包括借助肌理效果來營造構成美感和形式美感,使線條、塊面、色彩、構圖等元素既服務于內容又服務于形式,兩者相得益彰。
四、抒發藝術家內心的情感
近代以降,油畫藝術的藝術理念發生了急劇裂變,古典風格大一統的格局被全面打破,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將油畫肌理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出現了一大批深刻震撼受眾心靈的優秀畫家和作品,比如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其油畫作品大面積使用色相明亮、對比強烈的色彩,奔放、跳動、粗獷的筆觸布滿畫面,表達內心的激烈、緊張情緒。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用象征意味濃郁的色彩和造型,采用平涂筆法,使畫面既寧靜又神秘,表達了藝術家的某種思維和情緒。筆者認為,油畫創作中對肌理效果的營造和運用,是畫家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張揚,折射著畫家的某種藝術狀態和心境。繪畫技巧往往有一定的程式化,情感表現則無定式,現代繪畫往往不是胸有成竹,而是順其自然,作畫的過程是一種狀態,一種心境,這種狀態心境留下的痕跡,產生變幻莫測的肌理,化為一種意。一些中國油畫家也善于利用肌理效果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立場,并且善于結合“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美這一東方美學最核心的精髓進行創作,營造很有味道的肌理效果,其作品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見解,也因為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而得到受眾的共鳴。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即在繪畫中拋卻主題的說教,通過純化畫面形式語言和組合方式而使作品具有可玩味的圖式效果,凸現畫面視覺基礎元素點、線、面、色、圖形及肌理等語言符號的感悟作用,引導心靈對畫面形式,純化重組進行思考和延伸。肌理是油畫家心靈的折射,是其審美趣味的一種物化,也是畫面構成的主要藝術元素,古今中外的諸多畫家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典范,今天的油畫家應當推陳出新,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材料、新理念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創造出更新更美的藝術佳作。
【參考文獻】
[1]張俊奎.油畫肌理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3]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查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劉銳. 油畫表現語言之形式美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5]田自秉.論形式美[J].裝飾,2008(01)
[6]胡浩川.現代油畫肌理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s1)
[7]鄒明.繪畫肌理斷想[J].美術觀察,2001(10)
[8]邰浩然.淺談油畫肌理的現代性嬗變[J].藝術科技,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