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雯


記者:您從事戲劇研究已經十幾年了,請簡單談談戲劇在北京地區發展變化的趨勢。
薛曉金:從這十幾年來看,如果分為戲曲和話劇的話,戲曲是在迅速衰落,話劇是在漸漸崛起。戲曲的問題很多,人才斷檔,活躍在舞臺上的大多是40多歲的演員,年輕人難以為繼。我們在1999年做的人才調研,當時就意識到了戲曲的形勢非常嚴峻。年輕演員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演出也少。出戲出人,出人出戲,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如果沒有戲,人才出不來。
由于文化遞進的緣故,古老的劇種面臨的挑戰非常之大?,F在,能夠保持閱讀習慣的人很少,電子媒介已經徹底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戲曲是漫長農業社會的產物,經歷了工業化時代,能夠留存至今已經很慶幸了。
從藝術研究的角度來說,要忠實地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包括傳統的藝術創作。盡量挖掘整理以前存下來的資料,為后代提供藝術的土壤。后人可以從中發現新的文化符號,通過創新,重新獲得觀眾,這是有可能的。即使在戲曲衰落的狀況下,我們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有做不完的事情。
記者:請介紹一下您近幾年研究的課題。
薛曉金:自2002年5月以來,我受北京市文化局委托,主持開展了《北京市文化局局屬院團主創人員調研》《北京市文化局局屬藝術學校師資力量調研》《關于表演院團實行制作人制的調研》《北京市文化產業案例分析》《評劇人才培養需求調研》等多個調研工作。
從2008年至今,我主持《京劇匯編》的再版工作和京劇手抄本的整理工作,共20卷,109冊,499個劇本?,F在再版工作已經結束,手抄本整理已經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6卷京劇劇本——《施公案系列武戲》(兩卷)、《混元盒》(一卷)、《昭代簫韶》(兩卷)、《丑角戲》(一卷)。
記者:采用戲曲這種藝術形式創作現代的內容,您認為恰當嗎?
薛曉金:創新是戲曲發展的動力。以京劇為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有過一次輝煌。從一個農業社會走來的戲曲確實應對了工業社會的節奏和情緒。只是在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卡在了60年代,那個坎兒沒有過來。
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大家在京劇中能找到共鳴,京劇迎合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需求。胡適最初也是反對京劇的,但后來也參與了進來。
四大名旦是怎么選出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編演新劇。他們編演過很多現代戲,如尚小云演過一出叫《摩登伽女》的時裝戲,內容是講佛教故事的。他演的摩登伽女,燙發,穿印度風格的服裝,腳下是玻璃絲襪、高跟鞋,自己還把腿毛剃光。最后跳英格蘭舞,為了跳這個舞,他專請了一位英國舞蹈教師來教授。這出戲還用上了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梅蘭芳也是如此,上演了許多精彩的時裝戲,為觀眾所喜愛。當時,四大名旦也被守舊的人所詬病,但正是創新成就了京劇在那個年代的輝煌,其藝術價值是不容抹殺的。
記者:對于當代的年輕人來說,戲曲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完整地看過一出京劇。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戲曲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薛曉金:作為文化產品,戲曲離不開所屬時代的經濟環境。在現階段我國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戲曲或者走出一條市場之路,重新融入人們的文化生活之中,獲得再生;或者成為博物館藝術,為后代保留一份藝術資料,發揮其歷史、文物甚至旅游資源的價值。雖然藝術傳承的任務很重,但是相當一部分戲曲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向市場,這既有賴于政府支持,也要發揮戲曲從業者自身的創造力,積極開拓市場空間,發揮戲曲的商品活力。
戲曲是農耕文明背景下生長和發展的藝術,它與我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傳統風俗習慣正在快速消逝,意味著戲曲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消逝。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民間視野中關注新的風俗習慣,在新的民間視野中還戲于民,建立有利于戲曲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積極開拓城市市場。如果沒有這種眼光,戲曲就只能在傳統風俗習慣尚被保留著的遠郊農村茍延殘喘。
一項外來的藝術門類,唯有在本地建立起獨有的審美標準、獨特風格,并創作出足以傳世的代表作品,才能與當地藝術消費人口結合,真正融入當地市場。同樣,當本地原有的藝術門類由于時代改變或其他因素而遭遇威脅時,也必須重新展開并完成這個循環過程,才可能繼續立足本土,甚至放眼世界。
戲曲必須有創新意識,運用民間語言,大膽地融入劇作家的心聲和民眾的心聲,創作出兼具古典神韻和現代精神、地域風情和都市品性的經典之作,讓新的戲曲作品重新征服各個階層的觀眾。
記者:在大眾傳媒多樣化的今天,戲曲藝術更像是一位沒落的貴族,不斷地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如何進行市場運作,是戲曲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
薛曉金:市場運作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對戲曲演出來說,重要的是根據劇目進行市場定位。在文化市場產品極大豐富的今天,試圖生產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通行產品是不現實的。任何文化產品只能針對一部分消費群體,戲曲也不例外。研究消費者需求、細分市場就成為市場運作的關鍵。
戲曲市場營銷要研究戲曲消費者需求與消費行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確定目標市場。市場細分有利于劇團發現最好的市場機會,針對目標觀眾,用最少的經營費用取得最大的經營效益,并掌握潛在市場的需求。市場定位確定后,才能根據目標觀眾的審美特點進行劇目生產,根據目標觀眾的信息接受特點進行廣告宣傳,并根據他們的消費能力制定票價。
在發達國家,劇場消費以中產階層家庭為主。在我國我們常見一些有點閑錢和閑情的“小資”或中產家庭以數百甚至上千元的價格購買一張明星演唱會的門票。那些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民眾不是沒有“閑錢”,而是沒有“閑情”、沒有“激情”去看戲。戲曲市場的發展需要有“閑情”和“激情”的觀眾,制作適合工薪階層消費的戲曲產品是我國戲曲工作者的重大課題。
在細分市場中,做得比較好的是旅游市場的戲曲演出。1994年開張的梨園劇場是全國第一家常年堅持演出京劇、規模達到千人的劇場。這是由前門飯店內一處閑置多年當作倉庫的禮堂改造的高檔劇場,除在大年三十按梨園行的規矩要封箱不演戲外,其余364天,北京京劇院在這里天天演出。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