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奇
王華慶博士的新著《監管之路:危機后的思考》和盛松成博士主編的《社會融資規模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是值得認真品讀的兩本新書。收到王華慶博士寄來的大作后,我粗讀了一遍并推薦給我的學生盧孔標,我和盧的體會見本期文化休閑欄目的推介文章“從監管角度反思金融危機”;而盛松成博士主編的新著《社會融資規模:理論與實踐》雖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但從本書沒有清晰介紹寫作分工這一點說,幾乎可以肯定盛松成博士在本書的編撰中貢獻甚為突出。王華慶和盛松成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中國金融理論研究方面嶄露頭角的年輕人,在30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王華慶以銀行業監管為主攻方向,而盛松成則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一展長才。
2008年金融危機是由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地球人都知道,這是一次最讓全世界經濟學家丟臉的危機。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這次可與1929年至1933年大危機“相媲美”的危機在發生前竟沒有被經濟學家預警。這里自然會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么經濟學界有那么多聲名赫赫人物,平日里吹牛吹得山崩地裂卻在大危機悄然臨近時依然麻木不仁?有人可能會說,美國不是有個魯比尼嗎?他不是在危機前就出版了著作《金融危機的12個步驟》將即將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預想得絲絲入扣嗎?但魯比尼的預言為什么沒有說服力也沒有引起重視?顯然,人們不喜歡危言聳聽式的警告。對普通人來說,數據更有說明力,反映金融危機的統計信息嚴重缺失,特別是關于金融創新產品和跨市場交易的統計數據缺乏,這是魯比尼的預言沒人信以及全世界經濟學家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皆渾然不覺的一個根本原因?,F在,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不僅首先提出來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理念,而且還在金融統計分析工作實踐中率先使用“社會融資規模”這樣的能夠準確反映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部門獲取金融資源總量及結構情況的統計指標,這也是一項世界性貢獻,它的理論意義以及實踐價值將在今后進一步顯現。這本書是那些以宏觀經濟為主要關注方向的教學科研人員必備的讀物。我們都知道,所謂宏觀經濟學就是以總供給總需求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總需求通常又是以貨幣金融要素構成。30年前,我們研究總需求時,弄清楚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總需求問題就能理解個八九成;20年前,我們在研究總需求問題時,不僅要有貨幣概念還要清晰了解“準貨幣”在發達市場經濟體中的特定涵義;大約10年前,因為我們缺失“影子銀行”概念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一場由衍生品市場膨脹所引致的金融危機;現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各國央行只有在金融統計信息的采集上有創新舉措才有可能建構新形勢下的金融危機預警機制。正是這次危機后,國際金融統計也出現了新趨勢,據《理論與實踐》總結,新趨勢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國際金融統計正在形成新的側重點,即注重其他金融公司統計、注重信用總量和結構性數據的監測、注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數據和關注流動性總量;二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廣義信用的概念用該概念囊括實體經濟、部門債務資金的所有來源;三是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進一步強化金融賬戶的統計監測。中國在危機后進行了多方面的經驗教訓總結,在201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要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年度工作會議上周小川行長指出要“加強對社會融資總規模的研究”,“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從工作實踐上說,中國人民銀行早在2010年11月就開始了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指標的研究與編制。上述一系列事實的邏輯線索似乎如下,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的廣義信用指標概念啟發了中國央行的研究者,中國央行又實際影響了2010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語言,時任總理溫家寶幾次使用社會融資規模的說法又推動中國人民銀行將“社會融資規?!闭阶鳛檠胄械呢泿耪叻治稣Z言。
從2011年該指標正式在金融統計實踐中采用到現在已經3多年時間,其間也存在一些理論爭議,主要分歧點在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從統計技術角度看是否存在遺漏和重復計算問題,這也是我本人想不太清楚的問題,對此,該書進行了清晰的解釋和有針對性的回答。
金融統計工作主要使命是反映金融產品多元化和金融系統復雜化的現實,因此,我們所有現行的金融統計指標都會存在需要不斷完善和修正的過程,這是毫無疑議的,但金融理論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要把央行金融數據統計方法搞明白,這是科研基本功。盛松成主編的這本《社會融資規模理論與實踐》就是我們年輕理論工作者提高科研基本功的最好教材。
除了推介王華慶博士和盛松成博士送我的兩本新著外,我還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即將在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譯著《狂人、知識分子和學術涂鴉人》(以下簡稱《狂人》),這是我與董蓓、王青石三人合譯的作品。
該書的副標題——政治變化中的經濟驅動力——構成了本書的基本邏輯線索。貫穿全書的主線是政府政策、政策辯論和變動背后的思想理論以及狂人、知識分子和學術涂鴉人各自的作用。中國目前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我相信這本書能夠令政治家、知識分子和各類改革實踐的參與者悟出一些新東西。
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Steven E. Landsburg對《狂人》的推薦語是:“批評國家經濟政策的人數不勝數,但Leighton和Lopez兩位作者卻可以對同樣的問題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這令他們脫穎而出。他們的分析揭示了不良政策背后的動機、不良動機背后的制度、不良制度背后的思想,以及不良思想背后的社會準則和社會變遷。此外,二位作者在指明問題的同時也通過生動的語言提出了不同時代的不良政策的替代品。這確實是一本集哲理、趣味和實用價值為一身的好書,值得大力推薦?!?/p>
書中精彩段落俯拾即是,如:
“……顯而易見,最大的障礙往往是當下的現狀,是那些已經形成的既定的受益于當下規則的利益群體,以及人們長久以來被固化的思維和偏見,在新事物面前總是如臨大敵。凱恩斯和哈耶克告訴我們思想永遠超越利益并最終改變世界。然而,當我們環顧四周,看到的情形似乎并非如此,許多陳規舊習依然如故,或者拒絕改變,即使我們已經設想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思想真的是根源所在嗎?他們真的能改變世界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改變?何時改變?……”
“思想之所以強大,不在于它是由某些學者構想出來,然后影響社會這么簡單,是因為政治家創造性地把它們融入到社會制度中,并最終改變能影響人們行為的源動力。
政治家的挑戰就在于,他們能否在思想、制度和行為原動力中尋找到契機。這如同企業家在市場中發現和利用機遇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一樣。政治家也是通過發掘機遇以實現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目的。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公正的社會,一個能為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創造財富的社會,一個能夠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保持寬容態度的社會?!?/p>
《狂人》一書共分為七章,目錄如下:
第一章 思想與政治規則
第二章 對好政府的不懈追求
第三章 經濟學家的政策之爭
第四章 公共選擇
——我們如何選擇了壞政策并受制于它抑或是相反的情形 第五章 政治變化中思想的重要性
第六章 四則有關政治變革的故事
第七章 對未來的展望
作者“旨在發掘并奠定一套理論基礎,引導大家去思考:什么才是好規則?為什么在政治社會中激勵動機如此重要?思想、利益和政治企業家如何相互作用最終促成政治變化的實現?”我覺得,所有對“變化”“變動”“變革”感興趣的人們都應當買一本《狂人》,認真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