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腰客++盧曉菡
汗水滴滴答答,姑娘貌美如花,而漢子則開始夜夜酒吧——四年一屆,雷打不動的世界杯足球賽終于又來了。注意,題目中的“我們”不是“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泛指,而是特指中國球迷。大家應該不難猜到這句話的潛臺詞:東風吹,戰鼓擂,世界杯32支隊伍兵強馬壯、戰旗飄揚。2014年的巴西,是屬于踢滿90分鐘大背頭依然紋絲不亂的C羅們的舞臺,是屬于比李敏鎬、金秀賢們的腿都要長的足球場長腿歐巴們的戰場,在別人為自己的國家隊激情吶喊、唏噓感慨的時候,干我們中國球迷甚事?
筆者不久前因公出差英國,大不列顛的大街小巷、酒吧餐館,無不為迎接世界杯的到來做好了一切準備:32強的對陣表、一日緊似一日的賽程、英格蘭隊的小國旗、加油助威的小喇叭,以及大杯大杯冰涼可口的啤酒……然而,當筆者和酒吧侍應生友好地攀談,表示在中國我們為看球所做的準備一點也不遜色的時候,對方卻報以訝異的目光和神色。雖然嘴上沒說什么特別過分的話,但如果你充分理解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那么就不難解讀出他的潛臺詞:中國隊根本就沒有入圍,如此狂熱追逐為哪般?
出于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筆者本想撕破面皮與對方好好掰扯一番,但為了防止被酒吧的英國胖子們群毆,最后不得不強行壓下怒火與羞惱,和同行的小伙伴們灰溜溜回到了酒店。而后閉門沉思:是的,世界杯是屬于世界人民的,觀看世界強隊火星撞地球無可厚非,可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球迷會像我們一樣對非祖國的球隊如此狂熱。
“我們”之中,有數不清的荷蘭球迷、巴西球迷、法國球迷、意大利球迷、阿根廷球迷、西班牙球迷……可令人汗顏的是,在這一普天同慶、萬眾歡呼的體育時刻,我們卻不能做一次“中國球迷”,而只能用“意大利紫衣軍團”、“荷蘭橙衣軍團”、“阿根廷追風少年”等貌似浪漫實則貧乏的詞匯來掩飾內心的失落、失望甚至嫉妒。
心理學上的一個常識是:一旦當事人無法將自身感情代入第一傾慕、崇拜對象,那么他最有可能去做的事情就是“移花接木”,也就是俗語所說的“退而求其次”。屈指一算,筆者從1994年世界杯開始看球,除了2002年日韓世界杯肇俊哲那次擊中巴西隊門柱的“準進球”,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為別國的足球巨星而握緊拳頭、心臟激動,如此一想不禁悲從中來。
什么時候,我們的足球少年們能夠一茬接一茬地涌現,在世界杯綠油油的草坪上肆意奔跑、長傳沖吊;什么時候,我們的老少球迷們也能光著膀子、喊著號子在異國他鄉的足球場邊肆意發泄、為勝利而狂喜,為輸球而沮喪?什么時候,我們的足球寶貝們也能夠走出攝影棚和時尚雜志封面,轉戰到世界杯的場地上去搔首弄姿、風月無邊?
這一切的設想和腦補,都有賴于中國足球的雄起。換句話說,必須依靠足球制度的完善以及足球文化的積淀。現階段,我們的確只有足協,沒有國家隊;只有球員,沒有球星;只有足球流氓和足球寶貝,而沒有足球。不過不妨樂觀地想一想:就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甚至改革開放三十年前,中華民族還是羸弱不堪的弱勢群體,現在起碼在強國面前贏得了一點點尊嚴。只要中國球迷和中國足球“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那么中國足球遲早會像中國經濟以及中國電影票房一樣“跨越式發展”,甚至“趕英超美”、躋身世界一流。
最后再追問一句:世界杯32強中,是沒有中國國家隊,可我們為什么依然喜歡足球?為什么依然在世界杯到來時徹夜難眠?為什么明知支持別人的國家隊是不得已為之卻還要自虐?為什么面對沖不出亞洲的中國男足卻依然恨不起來?僅僅因為那些過人、射門、點球、場邊的美女和場下的八卦嗎?
因為那些比賽里還有堅持、熱愛和信仰,雖然有時狂野、有時軟弱,但不妨礙我們為它痛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