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
火針放血治療66例靜脈曲張性濕疹臨床效果觀察
彭 敏
目的 探討火針放血治療靜脈曲張性濕疹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靜脈曲張性濕疹患者66例,采用火針放血治療,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66例患者治療后治愈35例,好轉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0%,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前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臨床嚴重度評分(VCSS)為(9.03±1.55)分,治療后為(5.72±1.66)分,治療后VCSS評分對比治療前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火針放血治療靜脈曲張性濕疹的臨床療效顯著,有效調其血氣、通其經脈,且痛苦小,操作簡便,見效快,值得臨床合理推廣。
火針放血;靜脈曲張性濕疹;療效;不良反應
靜脈曲張性濕疹,又成為淤血性皮炎,主要是由于局部血運不行或障礙,導致肌膚失養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淺表靜脈迂曲擴張,足靴部色素沉著明顯,腫脹感明顯,合并慢性潰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本研究通過探討火針放血治療靜脈曲張性濕疹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四川省金堂縣第三人民醫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靜脈曲張性濕疹患者66例,采用火針放血治療,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2]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為(42.7±4.8)歲,潰瘍面積在1 cm×1 cm~10 cm×15 cm范圍,病程在1個月~14年不等。均自愿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均排除合并有嚴重的血液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不能配合針刺治療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取坐位,患肢抬高平放在椅子上,或者自然著地。先使用安爾碘對靜脈曲張濕疹樣皮膚及其周圍進行消毒,選擇在濕疹樣皮膚周圍距離潰瘍外緣0.5~3.0 cm,定下5~10個分散的針刺點;取火針(長約40~50 mm,直徑約0.3~0.5 mm)先在酒精燈上燒紅(針尖及上0.5~1.0 mm長度已通紅并帶白色),從下到上對針刺點進行點刺,對準迂曲的血管快速、垂直進針,然后隨即拔出,每次點刺的深度約2~4 mm,平均放血范圍是50~100 mL。輕者1周進行治療1次。針對靜脈曲張情況較重的患者,先用止血帶截住曲張的靜脈上部,再以火針點刺放血,將止血帶松開后不使用棉簽按壓,任血流出,待其自然凝結,重者1周治療2次。放血后使用棉簽按壓止血,針孔無需包扎,但注意清潔、干燥。
1.3 評價標準
1.3.1 療效評價標準 參考《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2]進行療效評價如下:瘙癢、疼痛癥狀及靜脈曲張的體征消失,潰瘍面愈合,認為治愈;瘙癢、疼痛癥狀明顯減退,潰瘍面明顯縮小,局部靜脈曲張的體征明顯減輕,認為好轉;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潰瘍面無明顯變化,認為無效。
1.3.2 VCSS評分標準[3]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VCSS評分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使用SPSS 17.0軟件處理,VCSS評分數據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6例患者治療后治愈35例,好轉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0%,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治療前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臨床嚴重度評分(VCSS)為(9.03±1.55)分,治療后為(5.72±1.66)分,治療后VCSS評分對比治療前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8401,P<0.05)。
典型案例分析:患者,男性,45歲,2012年6月17日來本院就診,主訴癥狀:左下肢靜脈曲張2周左右,皮膚瘙癢難耐,脹痛感明顯;可見患者左下肢小腿后方和左踝關節周圍靜脈明顯隆起且高于皮膚,久立和行走后癥狀加重,皮膚表面出現較大潰瘍面積,患者因瘙癢搔抓有皮損,左下肢脛骨前緣中下1/3和左足部位置的皮膚瘙癢明顯,呈現暗紫色。脈診:脈沉。舌診:舌苔白、舌質暗淡。西醫診斷:左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中醫診斷:筋瘤,證型屬于氣滯血瘀證。經火針治療6次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西醫認為,靜脈曲張的形成主要是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導致下肢靜脈和皮膚的毛細血管壓力升高,進而形成淺靜脈擴張,影響皮膚微循環,皮膚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引起一系列相關的臨床癥狀。下肢靜脈曲張屬于中醫學“筋瘤”的范疇,在明代《外科正宗》中有[4]:“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中醫認為其發病機制多因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因后天勞累過度,使之經脈損傷所致。本文認為,靜脈曲張性濕疹的發生,主要因“筋瘤”未及時治療,進而病情進展所致,原因包括肝旺血燥、中氣不足、濕熱凝聚、淤血與寒濕膠結、久立或行走過多致使脈絡滯塞不通,也就是說“血凝、血燥、血滯、血壅”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傳統上常規西醫治療以彈力繃帶或彈力襪,聯合清創、濕疹藥膏涂抹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因為處理效果不佳引起并發癥,對人體原有的靜脈回流系統影響極大。中醫認為,既然淤血性皮炎,主要是由于局部血運不行或障礙,導致肌膚失養所致,其治療根本應該是去瘀生新,改善濕疹部位及周圍皮膚的血運,達到血液通暢,營養肌膚的作用。本研究中采用了火針放血的治療方法,利用潰瘍皮膚及周圍散在性以下至上點刺的方法,抓住“淤血”這一環節,以點刺放血的方式,迅速地對濕疹樣皮膚及周圍血液循環和代謝進行改善,結果顯示,治愈35例,好轉29例,總有效率為97.0%,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可見此法可以有效地減輕各種臨床癥狀,改善體征,安全性較好,患者多能耐受;治療后VCSS評分對比治療前得到顯著改善,主要是因為火針可以激發經氣,促使氣血暢行,達到祛腐透膿、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消除瘡瘍、消除腫塊、軟堅散結等作用,從而使皮膚的血流流通加速,淤積在皮膚潰瘍面的氣血得以消散,病灶周圍的營養得到改善,有利于肌膚組織修復、再生,各種因為此原因引起的體征,均可逐步得到消退[5]。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針具不宜過粗,直徑選擇0.35~0.5 mm為宜,以免因針過粗,導致患者疼痛劇烈或血流不止,影響治療效果,針孔是無需特殊包扎覆蓋的,但需要注意清潔和保持干燥,防治污染創口影響皮膚修復效果和預后。
綜上所述,火針放血治療靜脈曲張性濕疹的臨床療效顯著,有效調其血氣、通其經脈,且痛苦小,操作簡便,見效快,值得臨床合理推廣。
[1] 袁訓林.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24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3):40-42.
[2]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 周勇.用中西醫結合“元衡論”探討慢性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診治[J].中國醫藥科學,2011(9):12.
[4] 馬占松.火針放血治療靜脈曲張性濕疹31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 28(6):371-372.
[5] 張世興.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9例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1):187-1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114
四川 610406 四川省金堂縣第三人民醫院針灸科 (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