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曄
微種植支抗螺釘不同植入部位的對比觀察
孫曄
目的 比較微種植支抗螺釘不同植入部位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收治的錯畸形患者90例,均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釘的方法進行矯正,根據微螺釘植入部位的不同,均分為3組(n=30)。A組植入于膜齦聯合處,B組植入于黏膜區域,C組植入于游離齦區域。各組中的每位患者微螺釘植入顆數均為2顆,在微螺釘植入4周后開始給予150g加載力,對各組在給予加載力前、后微螺釘植入體的穩定性進行對比觀察。結果 在微螺釘植入0~4周末及給予加載力后,A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91.67%(55/60),B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83.33%(50/60),C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71.67%(43/60),3組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錯畸形患者進行矯正治療,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釘的方法植入于膜齦聯合處,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高,穩定性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微種植支抗螺釘;植入部位;穩定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收治的錯畸形患者90例,均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釘的方法進行矯正,根據微螺釘植入部位的不同,均分為3組(n=30)。A組植入于膜齦聯合處,B組植入于黏膜區域,C組植入于游離齦區域。A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3~50歲,平均(25.0±10.5)歲。B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4~49歲,平均(26.5±9.8)歲。C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5~51歲,平均(28.6±10.7)歲。A、B、C3組患者均為需要對上頜進行最大支抗的固定正畸患者。3組患者在數量、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自攻型微螺釘,型號11mm×2.0mm(上頜),9mm×1.6mm(下頜),生產廠家:寧波慈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3組受試者上頜左右側第一磨牙與第二雙尖牙間頰側區域植入同一種微螺釘,每組各植入30枚MIS,3組共計植入微螺釘90枚。
1.3 方法 各組患者均選擇上頜左右兩側的第磨牙和第二雙尖牙間的頰側區域,進行微螺釘植入。A組植入于膜齦聯合處(見圖1),B組植入于黏膜區域(見圖2),C組植入于游離齦區域(見圖3)。手術刀片在植入區橫行切入粘骨膜抵達骨皮質,傷口約為3~5mm橫切口。經粘骨膜至骨皮質,將粘骨膜上下翻開,顯露骨皮質,使骨皮質充分暴露[2],避免螺釘在旋入時把軟組織帶進骨腔。
在骨質堅硬區(上頜腭側、下頜頰側及前牙唇測)植入自攻型MIS時,使用小于微螺釘直徑0.3~0.5mm的引導鉆針,鉆速為500~700r/min,鉆孔深度3mm,在鉆孔過程中不可停轉,并對鉆針進行噴水降溫,直到鉆針旋出,防止鉆針的溫度過高(見圖4)。在使用鉆針鉆孔過程中不可將鉆針搖動和偏擺,防止對植入微螺釘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對于出現骨質疏松的患者,可將微螺
微種植支抗螺釘具有體積小、價格低、簡化治療、安全穩定、支抗效果好等優點,明顯優于傳統的加強支抗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口腔正畸治療,并受到廣大口腔醫師和患者的好評[1]。但對微種植支抗螺釘植入部位的選擇,一直是困擾口腔醫師的一個難題。本研究通過觀察對比微種植支抗螺釘不同植入部位的影響,分析微種植支抗螺釘不同植入部位的成功率,評價不同植入部位的穩定性,旨在為臨床口腔正畸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釘植入骨皮質上。對于較多局部出血的患者,在微螺釘植入后進行縫合止血[3]。術后定期復查,在微螺釘植入4周后對微螺釘穩固且無明顯炎癥者,開始給予150g加載牽引力。

圖1 微螺釘植入于膜齦聯合處

圖2 微螺釘植入于黏膜區域
1.4 觀察項目 對各組在給予加載力前、后微螺釘植入體的穩定性進行對比觀察。
1.5 療效評價標準 復診時觀察植入部位的微螺釘周圍軟組織炎癥情況;微螺釘有無松動,記錄術后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游離齦區域微螺釘植入手術反應輕微,術中僅有少許出血,術后疼痛不重,疼痛時間較短,且并發癥少;膜齦聯合處植入術后反應不十分明顯,術后疼痛程度比較重,但能忍受,疼痛時間約2~4d;黏膜區域植入手術疼痛時間最長,疼痛程度相對較重。3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微螺釘植入4周后,微螺釘植入體未出現松動脫落,即為微種植支抗螺釘成功;在微螺釘植入0~4周末,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在給予加載力后,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即為微種植支抗螺釘失敗[4]。

圖3 微螺釘植入于游離齦區域

圖4 對鉆針進行噴水降溫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微螺釘植入0~4周末及給予加載力后,A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91.67%(55/60),B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83.33%(50/60),C組有4顆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為71.67%(43/60),3組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比較
膜齦聯合處、黏膜區域、游離齦區域在實施手術后,不同區域對損傷組織的恢復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膜齦聯合處的角化程度較高,組織表面較為致密,對損傷組織的恢復能力相對較強,微螺釘植入后的穩定性較好,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也就相對較高。黏膜區域的組織表面也較為致密,對損傷組織的恢復能力也相對較強,但抗炎能力相對較弱,在微螺釘植入后,患者的微螺釘周易出現嚴重的炎癥。游離齦區域的組織較為松軟,對損傷組織的恢復能力相對較差,抗炎能力相對較弱。由于游離齦區域的組織和嵴上纖維、齦纖維存在聯系,在鉆孔過程中及給予加載力后,嵴上纖維、齦纖維可出現伸縮情況,導致微螺釘出現微動,加之組織松軟等原因,在微螺釘植入后,極易導致微螺釘植入體出現松動脫落。本研究顯示,微螺釘植入于膜齦聯合處的A組,較微螺釘植入于黏膜區域的B組,及微螺釘植入于游離齦區域的C組的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高,提示于膜齦聯合處植入微螺釘植的穩定性較好。
綜上所述,錯頜畸形患者進行矯正治療,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釘的方法植入于膜齦聯合處,微種植支抗螺釘的成功率高,穩定性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傅民魁.口腔正畸專科教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9-180.
[2] 于蘊之.微螺釘種植體不同植入方式的臨床效果觀察[J].2013,51(8):21-22.
[3] 張磊.微種植體支抗不同植入方法對穩定性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1,30(6):55-56.
[4] 王增全.微種植支抗螺釘植入部位及植入方法研究[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8,13(2):61-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039
安徽 246003 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孫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