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杰 李學軍 唐小元
胃癌胃全切術50例臨床分析
任志杰 李學軍 唐小元
目的 探討胃癌胃全切術及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02年6月~2008年10月祁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胃癌胃全切術患者50例,根據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n=25)。觀察組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PRY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觀察比較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6個月單餐進食量和術后6個月血清白蛋白水平、轉鐵蛋白水平及術后1、3、5年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6個月單餐進食量、術后血清總蛋白水平、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術后1、3、5年生存率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胃癌胃全切術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胃癌;胃全切術;消化道重建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1]。臨床上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是采取手術治療,其中胃全切術的應用范圍相對較廣,但帶來的術后營養不良和反流性食管炎及傾倒綜合征等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選擇正確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至關重要。由于各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優缺點各異,因此也成為專家和學者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分析胃癌胃全切術及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2年6月~2008年10月祁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胃癌胃全切術患者50例,根據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為2組(n=25)。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38~78歲,平均(59.0±11.5)歲;癌瘤生長部位:胃體部6例,胃底9例,胃竇6例,賁門4例;臨床分期:II期10例,III期8例,IV期7例;組織與病理學分類:黏液腺癌5例,印戒細胞癌4例,乳頭狀腺癌6例,管狀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4例,其他類型癌3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9~77歲,平均(60.0±10.5)歲;生長部位:胃體部8例,胃底7例,胃竇5例,賁門5例;臨床分期:II期9例,III期10例,IV期6例;組織與病理學分類:黏液腺癌4例,印戒細胞癌3例,乳頭狀腺癌7例,管狀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5例,其他類型癌2例。2組患者在數量、性別、年齡、癌瘤生長部位、癌癥的臨床分期、組織與病理學分類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常規術前準備后,在全麻下行胃全切術,在上腹部的正中作切口,經過仔細探查明確后將延長切口,切口向上直到劍突并把劍突切除,切口向下直到臍部,并根據臨床的需要對切口進行延長。順著橫結腸處理胃結腸的韌帶,直至肝曲及脾曲,把橫結腸系膜前葉與胰腺包膜掀起,對幽門管下方進行分離,使胃網膜的右動靜脈顯露,對動靜脈根部予以切斷并結扎。對接近肝臟處的肝胃韌帶予以切斷,對幽門管上方進行分離,在根部對胃右動靜脈予以切斷并結扎,對幽門部進行分離后切斷,對照組把十二指腸的殘端給予牢固閉合。對脾胃韌帶及胃短動脈予以分段切斷并結扎,對胃左動靜脈的根部給予切斷并結扎,游離胃后方與賁門食道的下端。切斷食道下段的左右側迷走神經后,在賁門上部把食道切斷,至此胃全切術完畢。清除第三站淋巴結,術后病理切片證實根治度為A級。觀察組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于屈氏韌帶下20 cm和80 cm處離斷空腸,保留系膜血運,截取長約60 cm的游離空腸作代胃用。離斷的空腸兩端作端端吻合,恢復連續性,關閉系膜裂孔。橫結腸系膜戳孔從橫結腸后上提已游離作代胃用的空腸段,空腸遠端與十二指腸行端端吻合,近端斷端與食管末端作套鞘式端端吻合,作為抗返流裝置,于食管空腸吻合口以下15 cm和25 cm兩處折疊,折疊之空腸分別作兩個側側吻合,吻合口8 cm大小(見圖1)。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PRY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閉合十二指腸的殘端,距離屈氏韌帶下20 cm處離斷空腸,遠端空腸從結腸后方上提,空腸遠端與空腸作端側吻合形成長度為30 cmP袢,食管斷端空腸P袢作端側縫合,近端空間腸斷端與食管空腸吻合口下40 cm處空腸端側吻合。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正態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采用χ2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圖1 胃全切術方法
2.1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組近期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血清總蛋白水平、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轉鐵蛋白水平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2.2 2組術后1、3、5年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1、3、5年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2組術后6個月進食狀況及血清營養指標比較

表3 2組1、3、5年生存率比較[%(n)]
胃癌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而胃全切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能夠對癌灶進行有效的清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2]。但術后患者對食物的攝入相應減少,同時可能引發消化道的功能障礙、反流性胃炎、傾倒綜合征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而胃全切術后采取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進行消化道重建,能夠起到貯存食物和混合食物以及促進食物消化的作用,促進患者自身對營養的吸收,提高患者營養水平和自身的免疫力[4]。
傳統的PRY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相應的操作過程較為簡單,并且吻合口相對較少,同時也降低了術后發生感染的幾率,但是在術后可能引發消化道的功能障礙、反流性食管炎、傾倒綜合征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給患者自身營養的吸收造成嚴重的影響[5]。而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通過對空腸與十二指腸進行吻合,使攝入體內的食物進入到二處折疊形成的三腔代胃空腸內,起到很好的貯存作用,術后6個月單餐進食量增加。兩處折疊空腸并側側吻合后,空腸蠕動減緩、蠕動方向相反的抵消使胃排空時間延長,避免了傾倒綜合征的發生。食物進入十二指腸,符合正常生理通道,刺激消化液及消化道激素分泌,食物易于與膽汁胰液混合促進消化,提高了患者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效果[6]。手術時間的長短,隨著手術者對手術掌握的熟練程度、患者病情的個體差異和手術難度的變化而變化。觀察組雖然增加了手術吻合口,多了些步驟,但隨著熟練程度的進步,并沒有增加手術時間,也沒有出現并發癥。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胃癌胃全切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6個月單餐進食狀況、血清總蛋白水平及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轉鐵蛋白水平方面明顯優于采用傳統的PRY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
綜上所述,胃癌胃全切術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進行消化道重建,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黃家良,李春平.胃癌全胃切除術后不同消化道重建術的對比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08,28(6):657.
[2] 唐剛,沈漢斌,王傳明,等.胃癌全胃切除結腸代胃術及生活質量評價[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0,19(1):102-103.
[3] 王長起.胃癌行全胃切除結腸代胃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3):81.
[4] 趙國華,許國巖,趙宜良.全胃切除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術式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3):229-231.
[5] 祁付珍,黃明德,張建淮,等.全胃切除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術式的對比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41):57-58.
[6] 束長新.胃癌全胃切除術后兩種消化道重建術式療效的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1):38-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19
湖南 426100 祁陽縣人民醫院(任志杰 李學軍 唐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