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血管內介入治療內鏡下止血失敗的動脈性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
李良
目的 分析和觀察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治療中血管內介入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許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給予血管內介入治療,并觀察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30例患者經過血管造影,陽性25例,而22例患者均為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動脈型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時在血管造影中造影劑存在外溢現象,出血征象較為顯著,經過血管栓塞治療,患者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經過1個月隨訪,4例患者通過血管造影顯示有出血征象,給予適量去甲腎上腺素或垂體后葉素后,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治療后1個月范圍內出現復發癥狀;5例經過血管造影未顯示陽性患者,給予血管栓塞手術聯合內科止血措施,臨床治療效果較差。結論 給予內鏡下止血失敗后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能夠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且血管造影與內鏡檢查在消化道出血診治中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血管內介入;內鏡止血;動脈性;消化道出血
血管介入治療技術具有止血迅速和安全性高等特點。本研究對收治的30例內鏡輔助治療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血管介入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許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7歲,平均48.6歲。其中消化性潰瘍15例,消化道腫瘤9例,外科手術4例。全部患者在內鏡輔助下進行止血治療,但是均失敗。
1.2 治療方法 全部消化道出血患者都給予穿刺手術,當股動脈穿刺后,利用血管動脈造影對腹腔內動脈、胃腸系膜處上、下動脈進行觀察。在腹腔血管動脈造影與胃腸系膜處上方血管動脈造影實驗中,造影劑注射速度為5mL/s,劑量為25~40mL,而在胃腸系膜下方血管動脈造影實驗中,造影劑注射速度為3mL/s,劑量為20mL。若血管動脈造影過程中,發現造影劑存在外溢現象,表明消化道存在出血征象,給予患者超選擇性插管,再給予血管栓塞手術[1]。若造影劑未出現任何外溢現象,但患者胃腸道部位血管存在異常情況,動脈期增加了很多小血管,尤其是毛細血管較為密集,而實質期則出現染色較為密集現象,這時應將導管置入到靶血管中,泵入適量的去甲腎上腺素或者垂體后葉素,以提高血管收縮功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均通過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1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 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經過血管動脈造影后,25例呈陽性特征,其中22例患者造影劑存在外溢現象,出血征象較為顯著,經過血管栓塞治療,患者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3例患者存在間接性出血征象,在導管輔助下泵入適量垂體后葉素進行治療。5例患者經過血管動脈造影術,未檢出有任何出血征象(見表1)。

表1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
2.2 血管內介入治療術后情況 25例患者經過血管栓塞手術治療后,患者出血癥狀得到緩解,經過1個月隨訪后,患者消化道未發生再次出血癥狀。4例患者通過血管造影顯示有出血征象,給予適量去甲腎上腺素或者垂體后葉素后,出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治療后1個月范圍內出現復發癥狀;5例經過血管造影未顯示陽性患者,給予血管栓塞手術聯合內科止血措施,臨床治療效果較差,其中3例術后并發血便癥狀,而2例消化道腫瘤患者出現持續性出血癥狀,最終休克死亡。
內經輔助下止血是治療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首選方法。臨床研究表明,其臨床治愈率在98%左右,同時能夠避免其他外科手術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創傷。但有部分患者無法進行內鏡輔助下止血,或出現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的情況,這時應給予患者血管內介入手術或其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2]。Wong等以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I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給予血管內介入手術與其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臨床止血效果較為相近,差異無顯著意義,但是血管內介入手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外科手術低。因此,血管內介入手術在內鏡輔助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30例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血管動脈造影進行檢查,其中25例呈陽性特征,22例造影劑出現外溢現象,出血征象較為明顯,給予血管內栓塞手術后,出血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佟小強等研究者給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動脈造影進行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僅31例患者呈陽性特征,檢出率為50.8%,并提出因動脈性消化道出血并不是持續性的,給予患者止血治療后,其陽性特征難以檢出。本研究對30例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血管動脈造影,其中25例患者呈陽性特征,檢出率為83.3%。由于本研究以內鏡輔助下止血失敗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不是以消化道出血發病原因不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本研究患者在進行血管動脈造影試驗前,所有患者都在內經輔助下進行檢查,因此大大提高了血管動脈造影的檢出率。本研究通過給予部分患者腹腔內血管動脈造影實驗或胃腸系膜處上方血管動脈造影實驗,并未發現患者存在出血征象,但在患者插管之后能夠發現具體的出血點。由此可知,消化道發病原因不明患者血管動脈造影陽性特征并不明顯,檢出率也較低,主要是胃腸道內血管較為復雜,在出血點不明確條件下,無法對異常血管出血征象進行造影檢查[3]。
綜上所述,給予內鏡下止血失敗后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能夠起到良好止血效果,且血管造影與內鏡檢查在消化道出血診治中具有顯著性的臨床應用價值。
[1] 韋樹長,蘇江.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療后復發情況及原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9(17):90-92.
[2] 毛健,張振岳,吳林霖.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對于消化道出血的價值[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0,8(2):87-88.
[3] 喬憲偉,楊月娥,馬民杰.血管內介入治療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09,7(17):54-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08
河南 461000 許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