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皓宇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檢測的臨床意義
盛皓宇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另取50例ALT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將這150例患者作為治療組對象。同時收集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最后分析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30和ALT水平。結果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30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檢測的精確性較高,血清CD30水平可以作為肝炎活動性的檢測指標。
可溶性CD30;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病毒性肝炎
CD30分子作為腫瘤壞死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受體中其中一部分,CD30表達處于激活的T細胞表面,使T細胞的局部被蛋白酶切斷,從而導致可溶性CD30的釋放與形成[1]。CD30功能多種多樣,比如:呈現免疫的激活狀態刺激信號傳遞以及提高相關疾病的診斷和預后判斷精確度等[2]。本研究探索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檢測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丙型肝炎患者35例、戊型肝炎患者20例。另取50例ALT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將這150例患者作為治療組對象。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5.5±9.2)歲。同時收集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38.7±9.9)歲。對照組與治療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采集治療組和對照組對象的外周血3mL,不能將血清混淆,并以-20.5℃的溫度,保存3個月。另外采集患者血清進行肝炎標志物檢測、ALT測定以及測定CD30等。按照humansCD30ELISA試劑盒的操作說明,遵循100、50、25、12.5及0U/mL 6個濃度標準品孔的標準,制作出符合標準的曲線,得出回歸方程后并利用專業軟件計算出各標本血清CD30濃度[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LT水平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較ALT正常的HBV攜帶者血清中CD30水平明顯升高,另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30和ALT水平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患者血清CD30水平以及ALT的比較(見表1)。

表1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30和ALT的檢測比較(U/L)
肝細胞受到肝炎病毒的感染和破壞,導致肝細胞表面表達異常抗原,刺激炎癥細胞合成炎性因子,促進炎癥疾病的形成[4]。它在Th1型細胞的反應中,可以降低免疫應答的活躍性,所以病毒一直會存在。另外Th2型細胞的反應中,促進病毒清除和降低肝細胞損傷的概率比較高,兩者達到相互協調的關系[5]。CD30+T細胞的機體發揮細胞毒作用非常強,抵抗胞內菌及病毒感染,帶來了損傷肝病毒。D30水平會隨著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動期的延長而提高,成為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6]。CD30協同刺激信號傳遞等功能非常強,它參與體內絕大部分的生理和病理轉化。血清中CD30水平不但可以反映活化CD30細胞數量,還可以表達一些疾病和器官移植過程。
本研究將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30和ALT水平進行對比,從原始數據來看,乙型肝炎患者的CD30和ALT值略低于丙型肝炎患者,但兩組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而戊型肝炎患者的CD30和ALT明顯高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將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CD30和ALT水平進行對比。發現ALT水平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較ALT正常的HBV攜帶者血清中CD30水平明顯升高。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患者的CD30水平與ALT構成正比例關系。進一步證明,血清CD30可以作為反映肝炎活動性的檢測指標。人體內的肝細胞受到肝炎病毒感染,導致肝細胞表面表達異常抗原,這些刺激炎癥細胞聚集大量的炎性因子,而形成肝炎癥狀[8]。在大量的Thl型細胞的反應中,控制免疫應答的活化功能,導致不能完全消除存在的病毒。在大量的Th2型細胞的反應中,提高病毒的清除效率和肝細胞損傷,兩組相互調整和控制。所以CD30水平升高,反映了Th2型免疫所發揮的巨大反應,提示CD30參與了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的最大可能性。
[1] 張慧.血清中可溶性CD30在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檢測[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6):113-114.
[2] 姜程茂,沈志紅,孫愛農,等.480名健康成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調查[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4(15):120-125.
[3] 陳恩強,何伶俐,王麗春,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低于2倍正常值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組織學的改變[A].第一屆全國疑難重型肝病大會、第四屆全國人工肝及血液凈化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9,11(10):147-150.
[4] 譚龍益,王皓,陳潔,等.HCVRNA含量與ALT和肝臟組織病理學之間的關系研究[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12,10(1):189-192.
[5] 魯佩,韓志堅,徐東亮,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術后血清可溶性CD30水平的變化及其在預測早期急性排異反應事件中的應用[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0.
[6] 周斌,胡志東.HBV-DNA和ALT作為慢性乙肝患者臨床治療實驗指標的探討[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 2010,7(8):157-160.
[7] 馬志慧.病毒性肝炎常見的化驗指標及其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627-628.
[8] 夏妍,張淑云.CD4 T 淋巴細胞亞群與 HBV 感染不同臨床轉歸的關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6):498-5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44
安徽 241001 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 (盛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