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明
高血壓性腦出血及腦室出血的系列臨床研究
翁明
目的 探討分析高血壓性腦出血及腦室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別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繼發性腦室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將7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35),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實驗組患者接受改良腦室穿刺術,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腦室外引流術,術后處理方法和實驗組相同。最后對比2組患者療效。結果實驗組24h血腫清除率、3個月GOS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帶管時間、顱內感染、腦積水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改良腦室穿刺術的患者治療后多項指標均由于傳統對照組,說明這種方法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高血壓性腦出血;腦室出血;死亡率;血腫清除率;GOS評分
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極大的腦部疾病。該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患者一般預后較差,因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研究報道腦室出血占腦出血的約10%,根據其出血類型可以分為原發性腦室出血和繼發性腦室出血兩類[2]。本研究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繼發性腦室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部分患者采用改良腦室穿刺術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繼發性腦室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45例,女25例;患者年齡54~68歲,平均年齡(61.2±5.5)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符合高血壓性腦室出血癥狀,CT影像學資料顯示伴有或不伴有腦實質性內血腫,有腦實質性內血腫的患者為21例占,其血腫量小于20mL,患者發病時間在4d以內。同時排除具有以下癥狀的患者:原發性腦室出血、繼發性顱內動脈瘤、腫瘤、腦血管畸形、凝血障礙、小腦和腦干出血等。根據隨機原則將7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接受改良腦室穿刺術,具體為進行局部麻醉后,在患者腦室鑄型側眉弓上方約2cm處,中線旁邊約1.5cm處定位穿刺點,然后沿著穿刺點的矢狀面并平行于眥耳線的方向進行穿刺。穿刺約5cm時會感到明顯突破感并有血性腦脊液涌出進入腦室,然后拔出導芯將引流管繼續送入約10cm,用引流管連接的空針緩慢抽吸出伴有腦脊液的深色血凝塊。抽吸時要注意避免吸時負壓過大,確定無血凝塊時可停止抽吸。然后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腦室直到引流液顏色澄清為止。最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帽狀腱膜和切口。術后1d內要對患者進行CT掃描檢查,如腦室內殘留血腫多于5mL,可定量注入尿激酶(2萬U/次,2次/d)。引流3d后再次進行CT復查直至血腫清除為止。如果患者術后1d內CT復查顯示無明顯血腫和腦積水,可以在3d拔除引流管。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腦室外引流術,術后處理方法和實驗組相同。最后對比2組患者療效。
1.3 評價標準 術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標準(GCS)、腦室出血Graeb評分標準、術后24小時血腫清除率、格拉斯哥結局評分量表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其中術后24小時血腫清除率=(術前血腫量-術后血腫量)/術前血腫量×100%。同時記錄分析患者引流管帶管時間和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前GCS評分為(9.23±3.15),對照組為(9.56±2.67),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腦室出血Graeb評分為7.98±2.45,對照組為(8.01±3.14),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24h血腫清除率、3個月GOS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帶管時間、顱內感染、腦積水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死亡發生(見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各項指標對比結果
腦室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極大的腦部疾病。該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患者一般預后較差,因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3]。研究報道腦室出血占腦出血的約10%,根據其出血類型可以分為原發性腦室出血和繼發性腦室出血兩類。原發性腦室出血指出血局限在腦室內部或室管膜下,繼發性腦出血指出血源于腦實質內血腫的擴散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進入腦室內[4]。腦室出血中約70%為繼發性腦出血,其余為原發性腦出血。造成腦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頭部外傷、手術創傷、動脈瘤、高血壓、腫瘤、腦室內血管畸形、腦梗、凝血障礙等。繼發性腦出血的死亡率較高,主要由于腦脊液循環障礙進而導致患者顱內壓升高。針對這些特點,一般手術要進行腦室外引流,放置引流管后可以引流腦室系統的血腫和腦脊液,最終達到控制顱內壓的目的[5]。
腦室出血臨床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治療主要為了清除患者腦室內的血腫和其造成的占位效應以恢復患者腦脊液正常循環。臨床常見的外科治療包括:傳統側腦室外引流術結合纖溶劑治療、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及引流術 三種。傳統腦室外引流手術往往無法充分引流腦室內的血腫,一些出血嚴重的患者預后較差。這可能由于腦室出血后發生直接占位效應進而引發腦血流下降,最后導致腦灌注不足。同時血腫也會對患者腦和腦干的室管膜、室管膜下層等組織造成損傷。研究報道,血腫可以導致蛛網膜下腔纖維化、腦室壁中室管膜細胞減少、室管膜下神經膠質增生等情況發生,這些會進而引發組織炎癥[6]。為了保證腦室外引流的通暢,加快血腫的清除,臨床經常采用直接向腦室系統注入纖溶劑的方法以加快引流,降低患者顱內壓。我們采用改良腦室穿刺術,即經額結節穿刺清除腦室內血腫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7-8]。該方法引流管可沿側腦室體的長軸方向從側腦室額角進入血腫內部,進管比較順利, 引流管可以在側腦室內自由進退而不損傷腦室壁,在血腫內沿其長軸方向穿刺抽吸可最大限度清除血腫,且出血較少,因此和傳統方法相比有諸多優點。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采用改良腦室穿刺術的患者治療后多項指標均由于傳統對照組,說明這種方法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1] 胥建.高血壓性腦出血及腦室出血的系列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2,11(9):11.
[2] 沈書廷.高血壓性腦出血分型及外科治療方法選擇的探討[D].大連醫科大學,2010,10(12):11.
[3] 黃哲浩.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臨床研究[D].吉林大學,2010,8(12):14-15.
[4] 喻奇志.高血壓腦出血CT特征與預后的多因素相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9,12(1):31.
[5] 李凈婭.高血壓性腦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療方案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8(3):133.
[6] 魏正懷,曹志愷,簡華穆.高血壓性腦出血破入腦室的外科治療[J].廣州醫藥,1987,1(8):5-15.
[7] 王珀,李月春.腦出血治療進展[J].當代醫學,2010,28(12):10-11.
[8] 龍飛,程遠,馬穎,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GCS評分與早期再出血率的相關性[J].當代醫學,2011,16(11):26-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46
湖南 415000 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 (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