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屏
2組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分析
肖杰屏
目的 分析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方法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湖南省腦科醫(yī)院精神科接收的49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25)和對照組(n=24)。對照組患者利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康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chǔ)上利用心理行為干預進行康復治療。分別對比2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和治療3、6周后的精神狀態(tài)。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后康復效果(有效率96.0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有效率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BPRS評分分別為(31.7±2.9)分、(34.5±3.8)分,治療6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BPRS評分分別為(25.6±2.1)分、(33.7±3.2)分,觀察組精神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行為干預,對精神疾病康復具有重大的意義。
心理行為干預;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作用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疾病,發(fā)病比較緩慢,與遺傳、環(huán)境、生理等多方面因素有關(guān)[1]。精神疾病患者在忍受自身病痛折磨的同時,常常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在身體和精神上受到雙重傷害,長久以往不利于精神分裂患者的康復[2]。利用藥物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雖能幫助大部分患者恢復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但療效較慢,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會導致其它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3]。所以,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進行系統(tǒng)藥物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行為認知干預治療,更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的康復。選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湖南省腦科醫(yī)院精神科接收的25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對其進行用藥治療后的心理行為干預,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湖南省腦科醫(yī)院精神科接收的49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jīng)過患者和家屬同意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25例,男13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45.8±2.1)歲;女12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47.3±1.7)歲,病程1.8~14年,平均病程為(2.3±1.2)年。對照組患者24例,男14例,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44.1±2.7)歲;女10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6.4±1.3)歲,病程0.9~11年,平均病程(1.9±1.4)年。49例患者中,病程<4年的為27例,4~6年的為14例,6年以上的為8例。2組患者的病程、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對照組給予喹硫平藥物治療,用藥方法為飯后口服,老年人口服25~50mg/d,成年人口服150~750mg/d,分2次進行服用。觀察組患者在服用藥物的同時給予心理行為干預,干預方法如下。
1.2.1 心理疏導干預 讓患者和患者家屬對慢性精神分裂的病癥有基本的認識,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病情,醫(yī)護人員詳細耐心的對患者講解治療的過程、藥物的使用以及服用藥物后產(chǎn)生的不適癥狀,安撫患者因得病而產(chǎn)生的消極心理,依據(jù)患者不同的性格進行相應的鼓勵、暗示,幫助患者渡過發(fā)病初期。
1.2.2 行為干預 鼓勵患者積極的去結(jié)交新朋友,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減少因自閉產(chǎn)生的應激行為。讓患者學會以正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認知客觀事物,對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弱的患者對他們進行心理溝通,積極鼓勵他們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友誼性的比賽,如集體大合唱、棋類、球類等,對做得較好、獲得勝利的患者給予精神上、物質(zhì)上的獎勵。根據(jù)每例患者的病情狀況制定有效的康復計劃,同時也要做好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相關(guān)知識的教育工作,給予精神疾病患者漠大的關(guān)心和理解。對病情較輕或病情得到一定緩解的患者鍛煉日常購物、交際的能力,并進行書法的學習,學習書法是一項很好的活動,既能陶冶患者的情操,也能鍛煉患者的耐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對病情較重的患者細心耐心的進行一些基礎(chǔ)的日常生活能力指導,如洗漱、整理床鋪、穿衣等。
1.3 療效判定標準[4]痊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恢復正常,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定后在正常范圍值。顯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明顯恢復正常,BPRS評定后數(shù)值明顯下降。有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基本恢復,BPRS評定后數(shù)值下降。無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精神狀態(tài)無恢復,BPRS評定后數(shù)值在35分以上。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25例患者進行心理行為干預后,干預有效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24例患者進行基本用藥治療后,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5.00%(見表1)。分別對2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3周、6周后的BPRS進行評定,觀察組患者的精神改善情況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1 2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表2 2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BPRS評定比較(分)
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經(jīng)常遭受一些外界的猜疑和歧視,身體和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5]。患者在治療時生理和心理上都比較脆弱,容易受社會的影響,難以達到全面康復。在病情緩解出院后,一般會與家屬一起生活,并由家屬照料生活起居,再加上需長期的服用藥物,社會功能受損,患者的病情常出現(xiàn)反復,對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小的經(jīng)濟負擔[6]。在臨床的治療中各類抗精神疾病藥物能有效的控制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但是在預防病情復發(fā)、恢復患者社會功能中的效果不是很好[7-8]。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從患者的本身進行心理上的安撫,消除因患病引起的焦慮心理,對患者給予鼓勵性的心理暗示使患者面對病魔不退縮,積極的治療疾病。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心理行為干預后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5.00%。在2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利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進行評定,觀察組患者的精神狀況明顯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行為干預,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杜宏群,陳玉民,馬秀青.集體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11,10(5):146-147.
[2] 曾妙容,蔡燕玉,彭燕萍,等.健康教育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2,24(5):160-161.
[3] 任祥艷,曹聞洲.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障礙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1,18(1):31-32.
[4] 郝偉,于欣.精神病學[M].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8-50.
[5] 肖國格,王達平,黃國平,等.心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2(12):34-35.
[6] 傅列云,蘇宗霞,紀紅玉.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中國康復,2011,26(2):156-157.
[7] 彭喜娟,李莎,葉秀娟.心理行為干預對門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772-1774.
[8] 陳釗,曾偉鋒,李雪晶.心理行為干預對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行為的改善[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4):26-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47
湖南 410007 湖南省腦科醫(yī)院精神科 (肖杰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