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分析
吳佳
目的 分析不同年齡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險因素,為預防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來湖南省懷化辰溪縣中醫醫院就診并確診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中青年組50例,年齡32~50歲;老年組90例,年齡50~87歲。分別記錄患者性別、生理、抽煙飲酒等生活方式以及血脂、糖尿病等病理資料,并統計分析2組心肌梗死病例特點及臨床特點的差異性。結果 中青年組AMI以男性為主,吸煙、飲酒、肥胖及陽性家族史高于老年組(P<0.01);與老年組相比,青年組AMI臨床發病特征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比例顯著高于老年組患者(P<0.01);而老年組患者在高血糖、高血脂及心率衰竭方面顯著高于青年組(P<0.01)。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危險因素在不同年齡段是不同的,其臨床特點也有一定的差異性。
急性心肌梗死;年齡;危險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最嚴重的類型,,由于病變部位冠脈狹窄使得供血區域心肌呈持續嚴重缺血狀態,導致心肌急性壞死。其臨床癥狀主要有胸骨后劇烈疼痛、白細胞增高、并發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AMI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升高[1]。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近年急性心肌梗死病變比上世紀八十年代提早10年左右,提示AMI有年輕化趨勢[2]。為探討AMI死亡相關危險因素,本研究嘗試分析不同年齡群體的危險因素特性及其臨床特點,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懷化辰溪縣中醫醫院2009年
1月~2014年1月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皆經冠脈造影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根據年齡將140例患者分為中青年組(n=50):男44例,女6例,年齡32~50歲,平均年齡39.2歲;老年組(n=90):男58例,女32例,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71.5歲。入組標準:所有患者既往未曾有心臟病史,此次發病前皆未曾發現有冠心病癥狀。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入選病例的年齡、性別、血脂情況、吸煙史、血壓情況、糖尿病史、腰臀比、飲酒史、工作、體力活動情況等臨床資料,并對2組臨床資料進行差異性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正態計數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病例生理、病理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老年組男性、女性比例為58∶32,中青年組男性、女性比例差異較大為44∶6,老年組性別差異顯著低于中青年組(P<0.01);其中中青年組高血壓占82.0%,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占42.0%,肥胖比例占64.0%,均顯著性高于老年組患者(P<0.01);而高血脂、糖尿病比例分別占 36.0%和16.0%,差異顯著性低于老年組患者(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生理、病理相關因素比較[n(%)]
2.2 2組患者誘發因素比較 中青年組病例誘發因素中吸煙、飲酒,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比例明顯高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中青年組情緒激動和無誘因比例僅占16.0%和26.0%,差異顯著性低于老年組病例(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病因誘發因素比較
2.3 2組病例AMI臨床特點比較 中青年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比例分別為72.2%和34.0%,比例差異顯著高于老年組(P<0.01);而老年組心率衰竭比例為28.9%,比例差異顯著高于中青年組(P<0.01,見表3)。

表3 2組病例AMI臨床特點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世界各國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問題,現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3]。美國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于醫院急診科的患者高達60萬,其中至少50萬人由于沒有及時就診發生心源性猝死[4]。最近的意向研究表明,日本AMI患病率和死亡率隨著本國人民飲食習慣及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改變而增加[5]。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AMI 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漲趨勢。學者研究發現10年內冠心病構成比上升顯著,已居首位,且我國患病年齡在呈逐年年輕化趨勢[6]。
本研究主要從中青年和老年組兩個年齡段分析探討AMI患者患病的危險因素。140例病例資料分析中青年組和老年組男女性別比率分別為22∶3和29∶26;中青年組年齡32~50歲,平均年齡39.2歲;老年組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71.5歲。結果顯示:年齡、性別與AMI有極大的相關性,年齡較低時,AIM發病者基本為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男女AMI發病比率差距逐漸縮小。符合文獻報道,中青年AMI患者男性占多數,女性AMI較男性遲發10年左右,性絕經期前發病率僅為男性的10~30%[6]。2組患者生理、病理相關因素研究顯示,中青年組患者在高血壓、肥胖、家族史方面比例遠遠超過老年組患者。提示,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壯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且證實患有高血壓病的AMI患者心肌梗死后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更大,因AMI發生后,心室順應性迅速下降,心肌收縮力顯著減退所致。符合文獻報道的高血壓患者發生AMI后生存率顯著降低[7]。研究中老年組高血糖高血脂比例顯著高于中青年組患者。我們猜測:血糖濃度的快速增高,增大了心肌梗死的面積,激活了炎癥反應,造成微循環功能受損。研究結果提示我們糖尿病是影響AMI 患者死亡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2組病例發病誘因和AMI臨床特點分析結果顯示:中青年組病例誘發因素中吸煙、飲酒,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比例明顯高于老年組;中青年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比例顯著高于老年組,青年組多有明顯的胸痛而缺乏心絞痛等前驅癥狀,老年組多有心絞痛病史,且無痛性心肌梗死發病率較高。可能原因是老年人患有多種疾病,轉變生活方式,戒煙使老年患者吸煙比例明顯下降。同時飲酒可以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大的冠狀動脈閉塞。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表明,青年人急性心梗第一危險因素為吸煙[8]。我們推測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是年輕人引起AMI主要因素。
綜上分析,吸煙、高脂血癥、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最主要危險因素,降脂、戒煙、戒酒、調節情緒、避免過度疲勞、適當減壓、合理膳食、養成良好工作和生活習慣是降低青年AMI發病率的根本措施,尤其是對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青年人更為重要。導致高齡患者發病的主要因素為患有與 AMI 相關的中老年性疾病。所以,AMI社會公眾的健康教育強調良好生活行為方式建立的同時,冠心病家族史因素也應是重視要點。
[1] 高向輝.中青年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征及相關危險因素系統綜述[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10):3-5.
[2] 楊茹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12,20(29):28-30.
[3] 黃春燕.中青年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4):588.
[4] Rumana N,Kita Y,Turin TC,et al.Trend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Am Epidemiol,2008,4(1):11-12.
[5] Rossi M,Negri E,La Vecchia C,et al.Smoking habits and the riskof nonf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sta Rica[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1,18(2):467-474.
[6] 張彩霞等.心肌梗死患者危險因素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1,9, 18(27):9-11.
[7] 楊曉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1):49-51.
[8] 李秀艷.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5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9):102-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51
湖南 419500 湖南省懷化辰溪縣中醫醫院內一科(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