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兒童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治療分析
王曉燕
目的 探討兒科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 隨機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兒科接受治療的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患兒資料,對60例患兒臨床診斷與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所有確診患兒采取飲食療法與液體療法,治療后2周觀察患兒癥狀情況,對比治療前后癥狀的差異。結果 經過飲食療法與輸液療法后,回訪調查確診患兒的癥狀情況,患兒癥狀均顯著控制,總有效率達95%以上,發熱,治療前48例,治療后1例;腹脹治療前27例,治療后1例;腹痛治療前22例,治療后1例;嘔吐、腹鳴治療后均恢復正常。結論 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多數病情較輕,及時門診治療便可恢復健康。
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治療;進展
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輪狀病毒性腸炎在嬰幼兒群體中的發生率持續上升,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若感染嚴重者不及時治療則有可能造成死亡[1]。隨著我國兒科疾病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工作取得了優異的進展。對兒童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可全面提升患兒臨床治療工作水平,維持患兒身心健康水平,提升了其個人身體素質的健康指數。本研究對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確診的60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研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兒科接受治療的60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資料,對患兒臨床診斷與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60例患兒年齡1~3歲,平均年齡(1.8±0.7)歲,病程時間1~14d;其中,男40例,平均年齡(2.0±0.6)歲,病程時間3~14d;女20例,平均年齡(1.4±0.3)歲,病程時間1~7d。臨床初步觀察,所有患兒主要癥狀為發熱、嘔吐、腹瀉、身體不適等,且少數病重者癥狀更為嚴重。患兒入院診治后,對每例患兒病況進行詳細地記錄,為后期治療做好準備。
1.2 診斷 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疾病診斷標準,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方法有兩種:(1)流行病學資料:按照流行性疾病的發生特點,從季節、地域等方面考慮,判斷感染性腸道疾病的癥狀特點。(2)臨床觀察資料:對每例診治患兒病況進行詳細地觀察,弄清具體疾病癥狀后作出判斷,這種診斷方法比較直觀,可結合腹瀉、排便呈黃色水樣等,則可診斷為呼吸道感染[2]。
1.3 治療方法 由于輪狀病毒性腸炎尚無專用藥物治療,對此病癥狀處理可選用綜合性的治療方法,有飲食療法、液體療法。
1.4 評估 經過飲食療法與輸液療法后,回訪調查確診患兒的癥狀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兒癥狀均完全消除,經治療后均恢復了正常狀態。本組60例患兒經過臨床診斷,均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其癥狀相對集中,表現為發熱、嘔吐、腹脹、腹鳴、腹痛等,少數病重患兒精神狀態不佳,身體乏力[3]。治療前后患兒的癥狀均得到有效控制,經發熱、腹脹、腹痛等各有1例,經14d飲食與口服治療后,癥狀完全消除。對確診患兒采取飲食療法與輸液療法,治療后2周觀察患兒癥狀情況。發熱,治療前48例,治療后1例;腹脹治療前27例,治療后1例;腹痛治療前22例,治療后1例;嘔吐、腹鳴治療后均恢復正常,治療前后癥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60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治療前后癥狀比較(n)
3.1 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為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1]。(2)糞便檢查:外觀為黃色水樣稀便,無黏液膿血,鏡檢多無異常。糞便中病毒核酸的檢測可應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核酸雜交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其中核酸雜交法特異性較高,PCR法敏感性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輪狀病毒的血清抗體檢測采用酶免疫分析(EIA)等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發病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增高,則具有診斷意義[4]。
3.2 綜合治療 潛伏期通常為2~3d。起病急,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量多,一般5~10次/ d,重者超過20次/d。多數伴有發熱,體溫在37.9℃~39.5℃。30%~50%的患兒早期出現呼吸道癥狀。成人感染者發熱及呼吸道癥狀較兒童少[5]。其他伴發癥狀有腹脹、腹鳴、腹痛和惡心、嘔吐等。成人輪狀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頭暈、頭痛等癥狀。腹瀉重者可發生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6]。體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的癥狀較重。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程較短,一般3~5d,多數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發生慢性癥狀性腹瀉。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因本病多為病情輕,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門診接受治療[7]。以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等對癥治療為主[8]。對于腹瀉者,可口服補液鹽溶液配方糾正和防止脫水。抗菌治療無效。
本次研究發現,兒童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發生于秋、冬季,高發時期為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36~72h。典型病兒常伴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熱,可達39℃~40℃。病初1~2天嘔吐可先于腹瀉出現,腹瀉為水樣便,如蛋花湯樣鶒,無膿血,每天約3~10次。由于吐、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患兒糞便中電解質濃度顯著低于細菌性腸炎,如霍亂、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且多數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滲或等滲偏高脫水本病自然病程3~8天,平均5天左右。兒童由于身體免疫系統功能尚處于發育階段,對外界病毒缺乏足夠的抵抗力,導致各種疾病干擾而引起了傳染性疾病。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實施綜合診斷,能夠為后期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確保小兒各類癥狀得到有效的控制。
[1] 郭仲卿.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藥物治療[J].兒科藥學,2000,6(3):43.
[2] 張素玲.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5,30(3):257-258.
[3] 劉奮忠,蘇德禹,吳梅蘭.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抗病毒治療概述[J].海峽藥學,2002,14(6):74-76.
[4] 陳懷興,林玉榜.復方胃蛋白酶散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3):91-92.
[5] 譚永紅,余洽超.消旋卡多曲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體會[J].當代醫學,2012(10):70-71.
[6] 張傳倉,李寧.輪狀病毒的病毒血癥及腸道外損害[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12):753-755.
[7] 姚英民,趙楓,吳建春,等.輪狀病毒全身性感染一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1997(7):356-357.
[8] 鐘佩君,胡淵英,顧蘭琴.輪狀病毒醫院感染在兒科醫院的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3(3):129-1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65
湖南 411228 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