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玲
單純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腺肌病臨床分析
陳麗玲
目的 分析單純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在治療子宮腺肌病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4例子宮腺肌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0例行單純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觀察組34例在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給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月經量、痛經情況及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痛經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月經量減少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經1年隨訪,觀察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 在子宮腺肌病治療中采取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臨床復發率較低,值得推廣。
子宮腺肌??;病灶切除術;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
子宮腺肌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是子宮肌層中存在子宮內膜腺體、間質,同時附近肌層細胞有代償性增大及增生的疾病[1]。近年來子宮腺肌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不斷升高[2],其治療方法也日益多樣。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在治療此類患者時,采用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4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5~49歲,平均(39.2±5.4)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3.2±1.3)年;所有患者均有繼發性痛經癥狀,其中31例患者有剖宮產史,28例患者有人工流產史,5例患者有子宮肌瘤剔除術史;42例患者術前月經量過多。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4例,2組患者年齡、病情及術前月經量增多情況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可展開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純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治療,觀察組在行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在第1次月經來潮時第1~3d,于患者腹前壁上給予3.75mg亮丙瑞林(GnRH-α)皮下注射,1次/d,28d后再次注射1次。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3]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進行評分,并對臨床療效展開判斷:(1)顯效:患者治療后痛經評分為0;(2)有效:患者治療后痛經評分相較于治療前有顯著降低;(3)無效:患者治療后痛經評分未見降低。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期間對患者月經量改變情況進行記錄,展開1年隨訪,記錄疾病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展開統計學分析,用“x±s”形式表示正態計量資料,組內數據展開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分析 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8例,有效7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3.3%(25/30);觀察組治療后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1%(33/34);對比可知,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評分對比 2組患者治療前痛經評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痛經評分均有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痛經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評分對比(分)
2.3 2組患者月經量減少率及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29例患者(85.3%)月經量減少,對照組治療后17例患者(56.7%)月經量減少,觀察組月經量減少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經1年隨訪,觀察組3例(8.8%)復發,對照組7例(23.3%)復發,觀察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子宮腺肌病多發生在育齡期女性中,患者通常具有月經量大幅增多、不孕及繼發性痛經等癥狀[4]。已有臨床研究表明,子宮腺肌病發生機制和宮腔操作史、多次妊娠與分娩、高雌激素血癥等密切相關[5]。本次研究所選取的64例患者中31例患者有剖宮產史,28例患者有人工流產史,這說明剖宮產及人工流產等操作易對子宮淺肌層及內膜造成損傷,導致子宮肌層中有子宮基底層內膜入侵并生長,最終引發子宮肌瘤。因此,女性應盡量減少人工流產等婦科手術操作,在必須進行這些操作時,臨床醫師應嚴格把握手術指征,嚴格按照相關規程展開手術操作,從而有效預防子宮腺肌病的發生。
過去治療子宮腺肌病的主要方法為子宮切除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醫療保健理念不斷更新,大部分患者在治療中要求保留子宮,部分患者仍有生育要求,故而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雖然病灶切除術可達到50%以上的治療效果[6],但因為部分子宮腺肌瘤缺少包膜,和周圍組織之間缺少明確的界限,因此在行切除手術時無法將所有病灶徹底切除,術后殘留的微小病灶仍有繼續復發、生長的可能性,而術后利用輔助藥物加以治療可對殘留病灶加以抑制或消除,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復發[7]。GnRH-α屬于長效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主要在垂體上發揮作用,通過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抑制患者的卵巢功能,促使體內持續保持低雌激素狀況。有臨床報道稱,由于子宮腺肌病的病灶中有雌激素受體,故而該疾病屬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在治療中第1次給予患者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4周之后其體內血清雌激素水平即會下降為最低,因此在利用GnRH-α治療子宮腺肌病可在較長時間內促使患者體內保持低雌激素狀態,能夠消除子宮腺肌病病灶受雌激素的持續刺激,促使病灶不斷萎縮,體積逐漸變小,同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從而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2組患者經相應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痛經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月經量減少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揭示在對子宮腺肌病病灶加以切除后,利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展開治療可顯著提高療效,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對2組患者展開為期1年隨訪,觀察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的應用可最大限度抑制或消滅患者殘留病灶,對子宮腺肌病的復發予以有效抑制。
綜上所述,在子宮腺肌病的治療中采取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疾病復發率,值得推廣。
[1] 陸敏.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41(1):184-185.
[2] 陳敏,李鐵軍,陳強,等.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子宮腺肌癥的臨床劑量學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20):2369-2370.
[3] 張燕燕,劉桂香.不同術式對子宮腺肌瘤患者癥狀改善及卵巢功能影響的差異[J].廣東醫學,2011,32(14):1903-1904.
[4] 韓冬,王自能.子宮腺肌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4054-4055.
[5] 陳靜,康佳麗.子宮腺肌病的診治進展[J].廣東醫學,2012,33(20):3172-3173.
[6] 程曙,王士甲,張國福.子宮動脈栓塞在治療子宮腺肌病中占有重要地位[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19(12):925-926.
[7] 丁月紅.單純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腺肌病[J].當代醫學,2013,19(9):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11
河南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陳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