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胡蜂毒素對凝血檢測結果的影響
徐軍
胡蜂毒素;凝血
胡蜂,亦名馬蜂、黃蜂等,種類較多。目前,世界已知胡蜂約6000種,我國發現的胡蜂種類有200多種[1]。每年全國各地均有群眾被蟄后致人死傷的報道。國家衛生計生委向全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發出通知,自2013年9月以來,全國多個省份如陜西、廣東、安徽、湖北等地發生胡蜂蟄傷人員事件,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損失。據陜西省衛生部門不完全統計,該省南部秦巴山區的安康、漢中、商洛3市,9~10月初已有1670余人被胡蜂蟄傷,40余人因中毒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胡蜂攻擊人類并通過螫刺將其體內的有毒液體即胡蜂毒素注入人體,對人體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為了了解胡蜂毒素對人體凝血系統的破壞和影響,幫助臨床提高對胡蜂蟄傷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7例患者進行凝血項目測定,將患者入院時和好轉出院時的兩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3年10月初陜西省西鄉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被胡蜂蟄傷后病情較嚴重收住院的患者27例;其中男18例,年齡23~74歲,女9例,年齡13~61歲。因西鄉縣中醫醫院是基層縣級醫院,受硬件等治療條件限制,胡蜂蟄傷后中毒嚴重,病情危重的少數幾例患者均被送往上級醫院搶救治療,缺失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1.2 標本采集 患者入院時當天和出院時復查的靜脈血凝血標本均由病區護士按要求采集于藍色凝血項目測定專用試管內,具體是采集靜脈血1.8mL和試管內的0.2mL枸櫞酸鈉(0.11mol/L)顛倒混勻后及時送至檢驗科檢測。
1.3 儀器材料 檢測儀器為日本產SIEMENS CA-1500型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凝血檢測項目即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測定試劑盒和0.025mol/L氯化鈣溶液均購自于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1.4 檢測方法 送檢標本及時按3000r/min離心分離血漿,并于2h內檢測,以保證結果及時、客觀、準確。4項檢測項目即PT、APTT、TT、FIB均采用凝固法經儀器自動測定,同時要求每日隨患者標本檢測的凝血室內質控結果應在控。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結果觀察 通過對27例胡蜂蟄傷患者的凝血4項檢測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和標本血漿層的肉眼觀察發現,患者中毒越深,其血管內溶血情況越嚴重,標本血漿層溶血程度越深(淡紅~醬油色),其中APTT、TT檢測結果尤其異常,APTT測定最高值可達122.8s,TT測定最高值可達63.6s,而PT、FIB兩項目的檢測結果和正常人的參考區間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結果比較 27例患者前后兩批次凝血標本檢測結果經分析比較,APTT、TT的前后兩批次測定結果差異顯著,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而PT、FIB的前后兩批次測定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前后兩批次凝血檢測結果比較
胡蜂蟄傷人體后局部癥狀較重,其毒素含有抗原性質的蛋白混合物、激肽、組織胺和血清素等,個別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或過敏性休克;若被群峰蟄傷,可出現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如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有的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嚴重者導致腎功能衰竭[2]。胡蜂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其種屬的命名常與地域有關,不同屬間胡蜂毒素的成份差異較大[3]。以往國外科學家對胡蜂毒素研究發現,其成份主要由胺類、多肽類、各種酶和其他多種蛋白成份組成[4]。根據最新報道顯示,依靠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胡蜂毒素進行純化分析,使得人們對蜂毒成份有了進一步認識,發現蜂毒毒素主要含有多巴胺、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蜂毒肽、明肽、肥大細胞脫粒多肽、緩激肽、抗菌肽、親肌活性的毒素肽和化學趨化肽等;其蛋白毒性成份還含有透明質酸酶、磷脂酶A1、磷脂酶A2、蜂毒過敏原抗原-5蛋白等多種成分[5],這些成份除可導致人體皮膚蟄傷部位局部表現外,還具有溶血、出血及神經毒作用,可致過敏性休克、血管內溶血,并損害心肌和腎臟等多個臟器[6],造成人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全身多系統的損害,嚴重中毒者可致死亡,應當引起各級醫院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凝血項目PT、APTT、TT、FIB的檢測是臨床診斷患者凝血系統病理變化的重要指標,在測定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除對實驗室質量控制要求外還要求測試標本不得溶血[7-8]。本文檢測資料結果顯示,胡蜂毒素引起的部分溶血標本凝血檢測結果與劉文,雷紅佳等報道[9]存在異同:其報道為同批標本非溶血和經人為破壞溶血后其中PT、APTT、TT檢測結果較溶血前有明顯增高,FIB檢測結果較溶血前 有明顯下降;本研究顯示,隨著溶血程度的加深,APTT、TT檢測結果較患者出院時的非溶血標本結果有明顯增高,與其報道相似,而PT、FIB兩項目的檢測結果較患者出院時的非溶血標本結果無明顯變化,與其報道不同,此分析可能是兩篇報道所檢測的溶血標本其溶血方式有本質差異,本研究所用標本溶血現象是由胡蜂毒素所致,而其他報道所涉溶血標本多為人為機械性溶血造成,其影響凝血檢測的機制有所不同。
胡蜂蟄傷人體后胡蜂毒素對凝血檢測項目PT、FIB的前后兩次測定結果(入院時、出院時)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對
APTT、TT兩檢測項目的結果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大部分輕、中度中毒患者的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變化受胡蜂毒素的影響較小,而對內源性凝血系統功能和TT的檢測結果影響很大,表明胡蜂毒素對相關的凝血因子出現了明顯抑制,此具體詳細的抑制機制有待有關醫學科研工作者的進一步研究。
關于胡蜂毒素對凝血檢測結果的影響,相關報道很少,可參考的資料不多。通過本研究提供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對胡蜂蟄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幫助,尤其應注意避免給患者使用對人體凝血系統有抑制作用的藥物,以達到提高對胡蜂蟄傷患者的治療效果。
[1] 李鐵生.中國經濟昆蟲志(第30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 梁力建.外科學[M].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2.
[3] Habermann E.Bee and wasp venoms[J].Science,1972,177:314-322. [4] Schacher M.Thain EM.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tent.slow contracting Substauce(kinin) in wasp venom[J].Br J Pharmacol Chemother,1954,9:352-359.
[5] 安輸,賴仞.胡蜂毒素導致過敏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J].科學通報,2012,57(32):3030-3034.
[6] 王俊霞,郭志玲,陳紅坤,等.胡蜂毒素致急性腎功能衰竭18例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1999,10(5):304.
[7] 鄭菊芬.標本放置時間對凝血初篩實驗結果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2003,7(6):540-541.
[8] 莊文芳,孫晨光.溶血標本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檢測結果的影響[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3,18(4):18-19.
[9] 劉文,雷紅佳,唐中,等.溶血對促凝血檢測結果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0,10(5):450-4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29
陜西 723500 陜西省西鄉縣中醫醫院檢驗科 (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