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剛
常規治療聯合益生菌治療兒童胃腸疾病的效果研究
彭慧剛
目的 觀察常規治療聯合益生菌治療兒童胃腸疾病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9月在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胃腸疾病治療的168例患兒進行分析研究,隨機分為2組(n=84),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聯合益生菌治療,比較2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 對照組31例患兒治療顯效,21例患兒治療有效,16例患兒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6.5%;觀察組71例患兒治療顯效,21例患兒治療有效,8例患兒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2%。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為(9.8±1.2)d,觀察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為(4.6±0.7)d,2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胃腸疾病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聯合益生菌治療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縮短患兒的恢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兒童胃腸疾病;控制措施;治療效果
兒童由于自身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全,消化系統較弱,經常會產生腸胃疾病,引發胃炎、腸炎、消化系統疾病等,嚴重影響著兒童的正常營養吸收和生長發育,對患兒造成一定影響。而近年來,益生菌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不但能夠用于胃腸疾病的治療,還可以用于治療功能性便秘、過敏性疾病以及肝性疾病等。本研究特就益生菌用于兒童胃腸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168例于2012年2月~2013年9月間在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胃腸疾病治療的患兒,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4例,觀察組中,女41例,男43例,年齡為出生后2.8個月~11歲,平均(3.2±0.9)歲,病程0.5~4.5d。患兒均經臨床確診,9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35例炎癥性疾病患兒,10例乳糖不耐受患兒,20例急性腹瀉患兒,6例細菌感染患兒,4例病毒感染患兒。對照組中,女40例,男44例,年齡為出生后3個月~12歲,平均(3.5±0.9)歲,病程1~5d。患兒均經臨床確診,8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34例炎癥性疾病患兒,11例乳糖不耐受患兒,21例急性腹瀉患兒,7例細菌感染患兒,3例病毒感染患兒。2組患兒病情、體質量、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對癥治療、靜脈補液以及抗感染治療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聯合益生菌治療,3歲以上患兒服用復方嗜酸乳桿菌片3片/次,服用3次/d;6個月~3歲患兒服用2片/次,服用3次/d;不足6個月患兒服用1片/次,服用3次/d,采用溫牛奶或者溫開水送服,完成抗感染藥物靜脈注射2h后再行口服。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對患兒的不良反應和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需要立即告知臨床醫生以便迅速采取行之有效對癥治療措施[1]。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兒病情得到明顯控制,腹瀉、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有效:患兒病情出現好轉,腹瀉、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兒病情沒有發生變化甚至出現惡化現象[2]。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治療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進行數據分析。正態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24%;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胃腸疾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2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為(9.8±1.2)d,觀察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為(4.6±0.7)d,2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作為活性微生物制劑,益生菌在臨床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益生菌是否能夠引發二次感染以及傳遞耐藥性等安全問題得到了廣泛的重視,益生菌的安全事關重大,在應用于臨床治療前必須進行抗生素耐藥普以及動物人體試驗等安全性檢測,并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溶血活性以及毒素產生能力的測定。益生菌在胃腸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但是部分患兒應用益生菌治療后容易出現病情加重等不良反應,如存在免疫缺陷以及極度虛弱的患兒應用益生菌后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概率較高[3]。
臨床研究表明[4],含有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的益生菌制劑不會對患兒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治療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較高的順應性。但是部分益生菌株存在耐藥性,共生菌以及致病菌均可獲得其耐藥基因,應用于治療過程中后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作為醫院內感染的重要病菌,腸球菌感染能夠對患兒的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腸球菌和益生菌不得同時應用[5]。
益生菌用于胃腸疾病治療的主要作用機制如下:產生乙酸、乳酸等有機酸能夠使pH值和腸道氧化還原電位得到降低,并促進抗菌物質的產生,使內毒素血癥獲得降低,能夠對外來菌的生長繁殖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加快患兒的胃腸疾病的治愈速度;對腸道菌群失衡進行有效調節,降低腸道感染的發生率;能夠使患兒的細胞免疫和機體體液免疫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腸道免疫力得到改善[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治療效果明顯。
益生菌對于小兒急性感染性腹瀉具有顯著療效,保加利亞乳桿菌、嗜酸乳桿菌、羅伊乳桿菌等均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7],當應用劑量超過1011CFUS/48h時效果最佳,且不會引發不良反應,能夠有效縮短患兒腹瀉病程。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為(4.6±0.7)d,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作為臨床上最為普遍的急腹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應用混合益生菌能夠降低低體質量患兒罹患該病的概率,但是免疫系統存在發育不全的患兒不應給予大劑量益生菌,以免引發潛在危險。腸易激綜合征在小兒腸道疾病中占據較大比例,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的免疫應答激活、內臟超敏反應以及腸蠕動等與腸道菌群改變具有密切的關系,通過益生菌的補充能夠使腸道菌群獲得有效調節,從而使腸易激綜合征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表明,干酪乳酸桿菌、嗜酸乳桿菌等益生菌能夠對幽門螺旋桿菌發揮抑制作用,但是上述療效尚缺乏充足的證據證明,在應用過程中仍然需持謹慎態度[8]。
為了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益生菌必須滿足以下要求方能被應用到臨床治療中去:安全可靠,能夠對機體產生益處;具有抵抗微生物的功效;可在機體腸黏膜中定植;菌種穩定可大批量生產;具有穩定的生物學特性和良好的菌株遺傳穩定性;能夠對機體正常菌群的平衡發揮調節作用。
本研究中,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對照組患兒平均恢復時間明顯長于觀察組患兒,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平均恢復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以上統計數據表明,對胃腸疾病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聯合益生菌治療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使患兒的恢復時間獲得縮短,有效緩解患兒的痛苦,使患兒的身體素質和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和優化。
[1] 周輝.益生菌對小兒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的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7(20):30-31.
[2] 范娟,朱渝,陳桂華.益生菌對小兒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的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8,22(23):51-52.
[3] 曹艷菊,李連勇,屈昌民.益生菌對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輔助治療作用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和肝病學雜志,2012,10(30):123-124.
[4] 劉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具兒童胃腸疾病及其治療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0,2(21):130-131.
[5] 郝理華.兒童吞氣癥12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0,6(21): 151-152.
[6] 韓海燕.情志變化與兒童功能性胃腸疾病的關系[J].吉林中醫藥,2012,3(11):137-138.
[7] 陳聯華.三皇六君湯治療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腸疾病42例[J].當代醫學,2010,16(30):137-138.
[8] 趙學良.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部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0,11(3):214-2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50
江西 333000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彭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