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榮達
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患者療效分析
龔榮達
目的 探討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茂名市石化醫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梗阻性黃疸患者行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結果 9例患者均一次性手術成功,術中示膽總管結石6例,十二指腸乳頭炎性狹窄2例,膽總管下段炎性狹窄1例。9例患者1周內血清總膽紅素明顯下降(P<0.05),黃疸消退。其中顯效6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100%。術后9例患者均無并發癥發生。結論 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對梗阻性黃疸患者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梗阻性黃疸;內鏡;膽管支架
內鏡下膽管支架內引流術[1]是在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鏡治療方法,是將膽管支架置于膽道內,將膽汁引流至十二指腸內或膽管內,是治療膽管良、惡性梗阻性黃疸的基本技術之一。因該項技術微創,更符合生理狀態的膽汁引流,且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病死率低且可反復操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術中置放支架及經皮經肝膽道穿刺引流術、部分外科膽道引流術、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因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深受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睞。本文將進一步探討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病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2.2±13.8)歲;臨床表現為黃疸9例,上腹痛8例,發熱6例;肝功能檢查:ALT、AST增高8例,TBil增高9例。
1.2 儀器 器械:C型臂X線機、電子十二指腸鏡ED-200XU(日本富士)、PSD-20高頻電凝發生器(OLGMPUS)、ERCP造影附件、乳頭切開刀、導絲、擴張氣囊、膽管塑料支架、金屬支架。
1.3 方法 術前常規測定血常規、肝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胸部X片,肺功能等;術前禁食6h,給予抗生素及杜冷丁50mg、安定10mg、654-2 10mg、咽部利多卡因膠漿局部麻醉;術中給氧、心電監護。手術方法[2]:術前準備同ERCP,操作開始先行ERCP,了解病變的性質及部位,本次收錄9例患者均為良性梗阻,先行十二指腸乳頭小切開,確定支架引流部位并選擇支架,因均為良性梗阻,選擇塑料支架,經造影導管插入導絲,通過狹窄部位,保持導絲位置不變,退出造影導管,必要時用擴張氣囊沿導絲擴張狹窄部位,在保持導絲位置不變的條件下,按內引流支架說明書要求插入內引流支架及相應的推送器。十二指腸內應保留末端11.5cm,再退出推送器及導絲,吸引可見膽汁經內支架流出,表明安置成功。
1.4 術后處理和觀察 術后禁食24h,補液、抗炎及對癥治療;術后1周復查肝功能、觀察黃疸消退情況;觀察有無胰腺炎、膽管炎、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并對癥處理。
1.5 療效判斷標準[3]顯效:經內鏡下膽管支架內引流術術后臨床癥狀消失,膽汁引流量每天>300mL,血清膽紅素、血尿淀粉酶明顯下降或接近正常范圍者;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膽汁引流量100mL/d、血清總膽紅素下降一半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各項指標高于術前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9例患者均一次性手術成功,經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示膽總管結石6例,十二指腸乳頭炎性狹窄2例,膽總管下段炎性狹窄1例;其中顯效6例、有效3例,治療組總有效率100%。6例患者均經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成功取出膽總管結石。術后復查肝功能均明顯好轉,黃疸消退、上腹痛明顯減輕、無發熱。9例患者術后1周血清總膽紅素明顯下降(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比較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研究中9例患者均無任何并發癥發生,療效良好。
梗阻性黃疸是膽道良惡性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臨床表現,臨床治療比較困難。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解除梗阻、去除病因。傳統的治療方法有外科姑息性內、外引流,但并發癥多、療效差、死亡率高。患者多因身體虛弱而不能耐受,且引流效果不滿意。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也是解除膽道梗阻的一種方法,但因其有創傷,引流范圍局限,易脫落、導致膽汁丟失等缺陷,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因其無創傷、易于沖洗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但因膽汁被引流體外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和消化不良,其僅作為臨時性減黃措施。隨著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給膽管梗阻的治療開辟了新的前景[4]。
自1979年Soehendra等[5]率先采用經內鏡逆行膽管引流治療膽管梗阻以來,內鏡下膽管支架內引流術逐漸成為國內、外新興的一項非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梗阻,尤其是惡性梗阻性黃疸的姑息治療。因該項技術微創,更符合生理狀態的膽汁引流且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病死率低且可反復操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術中置放支架及經皮經肝膽道穿刺引流術,部分外科膽道引流術,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深受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睞。據石力[6]等研究報道膽管支架置入與手術膽管引流解除惡性膽管梗阻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消退黃疸的有效性是明確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9例梗阻性黃疸患者經內鏡膽管支架內引流術治療后1周血清總膽紅素明顯下降,且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充分體現了微創治療的優越性[7],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另外,需要注意術前、術中、術后的全程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以及健康宣教,預見性、針對性的護理可促進患者的良好轉歸[8]。
[1] 蔣雨卉.膽管支架臨床應用進展[J].醫學教育探索,2009,8(9):1170-1172.
[2] 畢建鋼.膽道支架與外科手術姑息性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疽的臨床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3,37(8):657-658.
[3] 雪來提.艾孜木.經內鏡膽管內外引流術在梗阻性黃疸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論壇,2012,14(17):107.
[4] 金士毛,過計建,楊紅玉.內鏡下膽管引流術對梗阻性黃疸的治療價值[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5,26(1):26.
[5] 施寶,陳素玉,王峰,等.膽胰管惡性梗阻選擇性插管及內支架置入治療的體會[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8,25(7):337-338.
[6] 石力.不同途徑膽管支架置入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7):867-869.
[7] 陳輝,李良慶.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臨床意義[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0,10(1):8-10.
[8] 紀宜慧.梗阻性黃疸介入治療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1,17(30):95-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62
廣東 525011 茂名市石化醫院消化內科(龔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