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海珍
32例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觀察
婁海珍
目的 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探討。方法 選取泰州市婦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從1~32號對所有的患兒進行排序,序號為單數的患兒劃分為觀察組,序號為雙數的患兒劃分為對照組(n=16)。對2組患兒予以相同的補液、糾酸、吸氧以及保暖、喂養措施,對照組患兒進行傳統的藥物治療,而觀察組患兒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對2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通過分別對2組患兒實施不同的治療措施,觀察組患兒在治療的總有效率(93.75%)、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2.5%)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81.25%,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傳統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黃疸患兒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與實踐的價值。
新生兒;黃疸;藥物治療;藍光照射治療
新生兒黃疸是指因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現象,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兒科疾病之一[1-3]。泰州市婦幼保健院對1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在采用傳統藥物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藍光照射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泰州市婦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其中女18例,男14例,年齡2~29d,平均年齡(9.2±2.8)d。所有患兒根據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經膽紅素定性、膽紅素定量、肝功能以及血象和尿、血培養等檢查確診。從1~32號對所有的患兒進行排序,序號為單數的患兒劃分為觀察組,序號為雙數的患兒劃分為對照組(n=16),并保證2組患兒的各項臨床數據(如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具有充分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首先,對2組患兒予以相同的補液、糾酸、吸氧以及保暖、喂養措施。然后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傳統的藥物治療,治療方法為苯巴比妥5~8mg/kg,口服,2次/d,白蛋白1g/kg,靜滴,1次/d,丙種球蛋白0.5~1.0g/kg,靜滴,1次/d。對觀察組患兒在傳統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具體方法為用眼罩將患兒的雙眼蓋住,再用布將患兒的肛門和前陰也蓋住,其他部位露出。將藍光治療儀調至距離患兒40cm左右,最后開始進行照射治療,照射持續時間4~8h,然后暫停2~4h,治療過程中每3小時將患兒翻一次身。在對觀察組患兒進行照射治療的時候,同時還要注意感染控制。
1.3 療效判定標準[4]治愈:患兒黃疸消退,血膽紅素降至220μmol/L以下;有效:患兒黃疸逐漸消退,血膽紅素趨于正常;無效:患兒黃疸不消退,血膽紅素無下降。治療的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加有效率。同時,還要對2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與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統計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治療效果來看,觀察組患兒治愈13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患兒治愈10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1.25%,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從不良反應來看,觀察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發熱與皮疹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對照組患兒出現2例發熱、1例腹瀉、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見表2)。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療效對比(n)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對比(n)
新生兒黃疸是指因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現象,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兒科疾病之一。對于新生兒來說,他們的血腦屏障發育水平還較低,要是他們的黃疸指數過高,就可能會使其大腦受到損傷,嚴重者會使新生兒的后期成長受到非常不良的健康影響[5]。因此,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在臨床上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視。當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1)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2)藍光照射治療方法,通過藍光照射治療,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同時藍光照射治療還能夠對高膽紅素血癥起到預防作用,并且不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3)換血療法,這種治療方法對于高膽紅素血癥能夠起到非常快的治療效果,主要用于重癥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病[6]。
通過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在臨床上一直就被廣泛地認可,它能夠對新生兒黃疸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7]。藍光可被膽紅素分子吸收,其作用機制在于藍光對膽紅素的異構化作用,未結合膽紅素在藍光的作用下轉變成水溶性的異構體,不需要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即可從膽汁和尿液排出,從而使血中膽紅素水平下降。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兒補充水分,并注意其體溫變化,保持其體溫處于正常水平,并且要適當地對他們進行核黃素補充,在照射治療開始之前,要注意對患兒的特殊部位進行保護,例如眼睛、陰部以及肛門等。本研究對觀察組患兒采用多次間斷藍光照射方法,可以使患兒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再分解,從而降低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與持續藍光照射治療相比,具有不良反應少等優點[8]。
本研究中,分別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采取兩種治療方法,一種是傳統的藥物治療,另一種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從療效結果來看,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3.75%,而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卻僅有81.25%,在治療的總有效率上,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2組不良反應來看,觀察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為2例,發熱與皮疹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對照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為4例,其中發熱2例,腹瀉、皮疹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傳統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黃疸患兒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與實踐的價值意義。
[1] 于明啟,劉強,王燕.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7(21):98-100.
[2] 尹秀艷.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0):58-60.
[3] 楊李,邱申熊.新生兒黃疸[J].中國臨床醫生,2011,11(5):78-80.
[4] 張亦維.兩種光療方法治療175例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09,8(6):118-120.
[5] 徐春玲.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2(2):78.
[6] 王太山,蔣建軍,楊娟.新生兒黃疸16例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26-127.
[7] 彭旭東.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340例臨床病因分析及治療[J].華西醫學,2009,18(7):202-203.
[8] 毛英,鐘丹妮.新新生兒黃疸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5):723-7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34
江蘇 225300 泰州市婦幼保健院(婁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