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臨床特征探索
孫 麗
目的 探討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沈陽市胸科醫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征。結果 血壓、尿比重、血糖、治療時機對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治療產生的影響較大。結論 及早將患者血壓、尿比重、血糖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有利于提高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治療療效。
腦動脈;假性延髓麻痹;反射;腦血管障礙
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屬精神系統綜合癥的范疇,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中的一種[1-2]。患者通常在飲食、飲水、吞咽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多有語言功能障礙,甚至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導致患者窒息,可能死亡[3-4]。探討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特征對指導其治療有顯著的意義,因此,本研究對50例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索其臨床特征,分析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沈陽市胸科醫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39~90歲,平均年齡(63.2±5.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診療標準。均有維持7d以上的飲食咀嚼、吞咽困難,飲水時易咳嗆,且舌肌無力,有顯著語言功能障礙。所有患者舌肌、咬肌、面部肌肉等均有一定的運動障礙,并存在生理性腦干反射癥狀以及咽反射,下頜同呈反射亢進,且伴有情感障礙,常表情呆滯、反應比較遲鈍。同時均有腦血管疾病的復發史,經CT影片顯示腦部損傷明顯。
1.2 方法
1.2.1 觀察指標 針對50例患者均選用一致的觀察表格。觀察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姓名、性別、發病時間、住院號、出入院的具體時間、發病的次數。記錄患者入院14d后的血糖、尿比重、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對其進行神經功能分級,觀察每位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其影片顯示結果。
1.2.2 數據處理[5]觀察表格內的變量實施調整。針對年齡(A1)小于60歲的患者,記為0,超過60歲患者記為1。血壓(A2)以150/90mmHg作為分界,小于者記為0,大于者記為1。血糖(A3)以5.9mmol/L為分界,大于者記為1,小于記為0。尿比重(A4)大于等于1.02者記為1,小于等于1.015者記為0。纖維蛋白(A5)在2~4g/L范圍內者記為0,超過者則記為1。血細胞比容(A6)男性患者在42.52%~48.44%之間,女性患者在36.02%~39.98%范圍內記為0,超過則記為1。血小板聚集率(A7)在38.9%~65.3%范圍內者記為0,超過則記為1。患者治療時機(A8)在非急性期者記為1,不在則記為0。療效(A9),有效者記為0,無效則記為1。
1.3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診療標準[6]。有效:患者吞咽及語言功能顯著提高,且臨床體征逐漸消失;無效:患者臨床體征并無任何緩解。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實施單因素、多因素及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年齡:男、女患者顯效率分別為42.85%、31.9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壓:以150/90mmHg為分界點,顯效率分別為48.79%、2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糖:以5.9mmol/L為分界,顯效率分別為43.65%、24.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尿比重:大于等于1.02者顯效率為54.56%,明顯大于小于等于1.015患者的29.48%。纖維蛋白原在2~4g/L范圍內的患者顯效率為39.25%,明顯大于超過范圍患者的19.04%。血細胞比容在范圍內的患者顯效率為39.97%,與不在范圍內的33.72%無顯著差異。血小板聚集率在范圍內與不在范圍內的顯效率分別為27.89%、45.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時機在急性期間的患者顯效率為40.25%,明顯大于不在急性期間的11.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血壓、血糖、尿比重、治療時機對患者臨床治療影響較大。
2.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血壓、尿比重、血糖、治療時機對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較大。

表1 影響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臨床療效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壓、血糖、尿比重、治療時機對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較大。且血壓、血糖、尿比重與其臨床治療療效呈正相關關系。在常規情況下,將患者血糖糾正至5.9mmol/L以下,將其血壓控制在標準范圍內,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但同時也應該注意,針對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不應過快降低,以減少患者腦水腫發生的幾率[7-8]。因此,針對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患者的治療應選擇在其急性期內及早住院治療,將患者的血壓、血糖、尿比重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并在治療期間糾正其水電解質紊亂,維持平衡,積極督促患者實行機體康復訓練,并注重患者在急性期的護理,降低并發癥產生的幾率,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預后。
[1] 羅平,張淑憶.醒腦開竅法治療假性延髓麻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1):22.
[2] 王海君.項針、頭針、舌針聯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西藥大學,2009:1-69.
[3] 姜斌.環頸七針治療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3):22.
[4] 周媛,李少坤.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假性延髓麻痹的認識[J].光明中醫,2012(2):22.
[5] 王喜春,馬沖.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臨床特征探索和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19:77-78.
[6] 朱世婷.電針吞咽穴治療腦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
[7] 盧海.腦血管病亞臨床狀態的風險與防治策略[J].當代醫學,2014,13: 51-52.
[8] 徐佳.電針聚泉、廉泉對假性延髓麻痹臨床療效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41
遼寧 110031 沈陽市胸科醫院(孫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