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勝 陳 燕
淺析聯合用藥治療小兒心肌炎的臨床效果
王國勝 陳 燕
目的 探討聯合用藥治療小兒心肌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24例小兒心肌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n=62),對照組給予大劑量的V-C、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和果糖二磷酸鈉治療。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5.1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心臟指數(CI)、左室射血分數(LVEF)、短軸縮短率(FS)、CD3、CD4、CD8、CD4/CD8、IgG、IgA、IgM各指標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結論 在常規方法上使用果糖二磷酸鈉、黃芪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療效顯著。
聯合用藥;心肌炎;小兒;果糖二磷酸鈉;黃芪;V-C
心肌炎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發病率較高,發病前1~2周常會有呼吸道或者腸道感染史,如感冒、腹瀉等,也有部分患兒常常沒有任何先兆癥狀和體征,突然抽風,甚至還有突然心力衰竭、血壓突然降低而出現心源性休克等,威脅患兒健康和生命安全[1]。故臨床上探索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對124例小兒心肌炎患者給予果糖二磷酸鈉、黃芪等聯合治療,效果較滿意,現將報道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株洲縣第一人民醫院從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124例小兒心肌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對照組62例中,男41例,女21例,年齡3個月~14歲,平均年齡(5.24±2.14)歲;觀察組62例中,男39例, 女23例,年齡3個月~13歲,平均年齡(5.84±2.32)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營養支持、臥床休息等基礎治療,對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患者給予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患兒大劑量的V-C、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靜脈滴注20~40mL的黃芪和果糖二磷酸鈉70~160mg/(kg·d)進行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 采血檢測2組患兒入院當日、治療后1個月的心臟指數(CI)、左室射血分數(LVEF)、短軸縮短率(FS),并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心電圖和心肌酶譜等相關指標恢復正常位痊愈;用藥1個月之后患兒的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心電圖和心肌酶譜等相關的指標均恢復正常為顯效;患兒的心電圖、心肌酶譜、臨床癥狀、體征均得到一定改善為有效;以上臨床指標均沒有顯著的改善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5.16%,對照組為75.81%,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3.36,P<0.01,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n(%)]
2.2 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酶譜變化 治療后,臨床癥狀、心臟彩超、心電圖、肌酸激酶同工酶明顯改善的,觀察組分別為51、50、52、48例,對照組分別為40、44、44、39例,觀察組以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2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心臟功能的變化 觀察組治療前后,CI、LVEF/%、FS/%各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以上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心臟功能的變化
2.4 治療前后2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58、18.45、2.93、17.61、6.26、6.38、5.87,P<0.01)。觀察組治療前后以上各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33、13.45、4.37、15.41、5.48、4.69、6.12,P<0.01,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
2.5 不良反應 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者。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種病毒侵犯心臟,引起局灶性或彌漫性心肌間質炎性滲出和心肌纖維變性、壞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癥改變。可導致心肌損傷、心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和周身癥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多的趨勢。臨床上病情輕重懸殊,病程長短不等,預后大多良好。但少數可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也可病程遷延不愈,心臟肥大,遺有心肌永久性損害,并由于免疫反應逐漸發展為心肌病。其發病機制及原因尚不明確。資料顯示,損害心臟的主要機制包括病毒及毒素的直接作用,對其免疫反應損傷心肌、自由基氧化損傷作用等[1]。黃芪注射液已經成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特效藥物[2]。有資料表明[3],黃芪的生物堿、黃芪多糖等成分,可誘導病毒產生干擾素抑制病毒在心肌細胞內的增殖活動,增強細胞免疫力從而抑制病毒繁殖;黃芪能增強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紅細胞免疫功能,保護紅細胞變形能力、減輕其損傷程度,從而減少心肌損傷,對心肌細胞有明顯保護作用;黃芪可通過Na+、K+、ATP酶實現強心作用,加強心臟收縮加強心臟收縮的作用。黃芪還可減少或清除體內氧自由基、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微循環、改善心肌能量代謝、減少心肌損傷,并有提高竇房結的自律性、防止異位心律、使心律恢復正常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黃芪對大鼠心肌細胞感染Cox B3后,具有明顯抗病毒、降低心肌細胞內病毒滴度及保護心肌等作用,顯著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細胞的Ca2+內流,減輕病毒感染細胞的繼發性Ca2+損傷[4],改善VMC小鼠心肌細胞的異常電活動。黃芪還具有調節T細胞亞群的分布,增強細胞免疫,減少心肌酶的釋放,降低心肌病理變化。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加用黃芪治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各指標優于治療前,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1)。黃芪可改善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動作電位振幅等異常電活動;黃芪皂苷能使培養乳鼠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發放頻率增高,使波幅、波寬、閾電位、最大舒張電位及最大除極速度等參數減少。因而觀察組較對照組患者心電圖恢復正常更快。
V-C可以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穩定細胞膜,改善微循環,能促進膽固醇生成膽酸,降低三酰甘油和血液中膽固醇濃度,減輕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沉著。促進動脈內膜細胞和組織間質清除積存的脂肪,避免形成斑塊,從而能改善冠狀循環,保護血管壁。能擴張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V-C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保護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果糖二磷酸鈉是葡萄糖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可作用于細胞膜,通過激活細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增加細胞內高能磷酸鍵和三磷酸腺苷的濃度,從而促進鉀離子內流,恢復細胞靜息狀態,增加紅細胞內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組織胺釋放,有益于休克、缺血、缺氧、組織損傷、體外循環、輸血等狀態下的細胞能量代謝和對葡萄糖的利用,起到促進修復、改善細胞功能的作用細胞代謝的重要產物,可調節糖代謝中酶活性。作用于細胞膜、促進細胞的能量代謝和葡萄糖的利用,從而使缺血心肌減輕損傷[5];降低紅細胞脆性、抑制紅細胞聚集,提高心肌收縮力。還可可誘導活化胞膜上的果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促進細胞內高能磷酸鍵濃度升高,加快細胞鏡子狀態恢復[6-7]。三者聯合應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肌功能,改善微循環,對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有較好的療效。
本組資料中,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5.16%,對照組為75.81%,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說明觀察組患兒的心電圖、心肌酶譜、臨床癥狀、體征較對照組均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心臟彩超、心電圖等亦明顯改善。觀察組治療前后,CI、LVEF/%、FS/%各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以上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說明觀察組有更好的療效。且黃芪為中藥制劑,副反應少,本組資料中,2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提示小兒心肌炎患者在常規治療、V-C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和果糖二磷酸鈉,能更好地改善心臟功能。
總之,小兒心肌炎患者在常規治療、V-C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和果糖二磷酸鈉,治理效果好,不良反應少,方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值得推廣。
[1] 吳建文,陶寧,蔣仁發.中藥黃芪輔治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09,15(1):23-25.
[2] 李志紅,李鐵玉,王穎麗,等.中西藥聯合應用治療小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7):887.
[3] 孫秀華,張貞玲.大劑量V-C與黃芪、參麥聯用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54例[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1,24(1):51-55.
[4] 馬沛然.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的評價與建議[J].醫學臨床研究,2004,4(21):4.
[5] 覃遠漢,劉唐威,陳蒙華.動態心電圖監測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20(6):907-908.
[6] 田杰,朱靜,張渝美,等.血清心臟肌鈣蛋白Ⅰ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和轉歸監測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1,3(5):507-509.
[7] 牛萍,范國珍.黃芪治療心肌病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6):36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myocarditis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in children.Methods Selected 124 myocarditis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as 6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reated with V-C, anti-infectiv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iven astragalus and FDP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16%,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75.81% of control group(P<0.01). The CI,LVEF,FS,CD3,CD4,CD8,CD4/CD8,IgG,IgA,IgM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1).Conclusion It was signif cant effective used FDP、Astragalus on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treating viral myocarditis with children .
Combining drug treatment; Myocarditis; Children; Fructose sodium diphosphate; Astragalus; V-C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43
湖南 412000 株洲縣第一人民醫院(王國勝 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