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性研究
陳 靜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糖尿病病情的不同,分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組(DNP組)(n=98)和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組(非DNP組)(n=90)。結果 2組傳導速度、潛伏期、振幅比較t=4.5927、4.0993、2.5352,MAGE、MODD、CV及LAGE比較t=2.693、3.2581、2.1569、19.67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糖波動水平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一定的相關性。周圍神經病變嚴重血糖的波動幅度較大,周圍神經病變不嚴重的血糖波動幅度相對較小。
血糖波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控制血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DPN)是2型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1],是導致足部潰瘍、感染及壞疽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致死及致殘的常見原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高,早期發現、及早進行血糖控制并加強足部護理可降低足部潰瘍和截肢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永州市祁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01例,女87例,年齡40~65歲,均完成神經系統的檢查及動態血糖監測。排除腦卒中后遺癥,嚴重心、肝、腎、呼吸功能障礙,腰椎病變,藥物所致神經毒性等所致周圍神經病[3]。依據其有無周圍神經病變分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組(n=98)和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組(n=90)。
1.2 方法 使用天津天健圣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雷蘭動態血糖監測儀,對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連續7d的血糖波動情況監測,比較監測中血糖平均值(MBG)和標準差(SD);觀察分析患者日間血糖絕對差平均值(MODD)、日內血糖波動幅度平均值(MAGE)、日內血糖波動最大幅度(LAGE)等參數,并對血脂、血壓等一般臨床生化指標進行監測。采用北京歐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Nicolet Viking IVD型肌電誘發電位儀,檢測腓總神經傳導功能。觀察并記錄神經傳導的潛伏期、速度以及振幅,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1.3 觀察指標 MAGE(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ODD(日間血糖平均絕對差)、CV(血糖波動系數)、LAGE(最大血糖波動幅度)、潛伏期、振幅及傳導速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潛伏期、振幅、傳導速度比較 DNP組患者潛伏期在2.5~4.5mS;振幅在1.5~7.0mV;傳導速度在38.0~51.0m/s;非DNP組患者潛伏期在2.0~4.0mS;振幅在1.5~9.5mV;傳導速度在44.0~52.0m/s;2組傳導速度、潛伏期、振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MAGE、MODD、CV及LAGE比較 DNP組患者MAGE水平在4.0~10.0mmol/L;MODD水平在0.7~3.0mmol/ L;CV水平在1.0~3.0mmol/L;LAGE水平在1.0~2.5mmol/ L。非DNP組患者MAGE水平在3.5~9.0mmol/L;MODD水平在0.7~2.5mmol/L;CV水平在1.1~2.5mmol/L;LAGE水平在3.5~8.5mmol/L。2組MAGE、MODD、CV及LAGE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潛伏期、振幅、傳導速度比較

表2 2組血糖波動指標比較(mmol/L)
由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通常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4]。其臨床癥狀復雜,癥狀特征為感覺和自主神經受累,下肢受累較上肢重,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可表現為雙側肢體遠端麻木、疼痛、燒灼性疼痛、失眠、肌肉萎縮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主要為血管因素(微血管病變)、高血糖(慢性高血糖)、低血糖、神經生成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自身免疫因素等[5]。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包括3個步驟:(1)對糖尿病分型的診斷;(2)周圍神經是否發生病變的診斷;(3)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糖尿病是否有關聯[6]。
持續高血糖可增強多元醇通路活性,使肌醇減少,山梨醇和果糖蓄積,導致神經細胞水腫,纖維變性甚至壞死,神經細胞結構破壞,神經細胞功能受損。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為餐后血糖升高,在穩定高血糖環境下,細胞可經自身反饋調節機制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產生“高血糖記憶效應”,而在血糖波動時,機體未及時產生反饋調節作用,使細胞遭到破壞[7],周圍神經細胞結構破壞,功能受損,周圍神經發生病變。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潛伏期、振幅、傳導速度、MAGE、MODD、CV及LAGE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血糖波動水平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一定的相關性,周圍神經病變嚴重血糖的波動幅度就大,周圍神經病變不嚴重,血糖波動幅度相對就小。
[1] 黃桂生.肝硬化合并糖尿病3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 (12):100-101.
[2] 劉硒碲,夏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進展[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2):317-319
[3] 韓亞娟,高方,薛耀明,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18):2464-2466.
[4] 施麗麗,任明山,吳元潔,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氧化應激研究現狀[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1):94-96.
[5] 何英武.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研究新進展[J].當代醫學,2008,18(7):58-59.
[6] 劉會貞,劉雯,李金榮,等.4種方法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評價[J].廣東醫學,2010,31(24):3253-3255.
[7] 楊昊,張莉,李艷,等.血糖波動與老年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6):581-5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76
湖南 426100 永州市祁陽縣人民醫院(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