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菊
潰瘍膏治療慢性傷口的療效觀察
蔣金菊
目的 探究對慢性傷口患者應用潰瘍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廣東省東莞市廣濟醫院慢性傷口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n=40)。治療組患者接受潰瘍膏治療,對照組患者則接受常規換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用藥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概率等各項臨床指標。結果 治療組患者痊愈的為55.0%,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痊愈的為30.0%,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均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兩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慢性傷口患者應用潰瘍膏進行治療,不但有突出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概率極低,具有高效安全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潰瘍膏;慢性傷口;療效觀察
慢性傷口為一個無法通過正常有序而及時的修復過程達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狀態的傷口,多由各種客觀原因造成,如壓瘡、下肢傷口、創面感染、傷口創面皮膚缺損過大、營養不良等[1-3]。文獻報道,殘余創面的愈合是一個難點、復雜點,對于慢性傷口的治療需要及時有效,不然對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還有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慢性傷口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非手術治療的原則是控制感染、促進愈合,常用方法為清潔創面、清除壞死組織,加強換藥[4-5],其他,如高壓氧療、富血小板血漿、負壓引流技術等,均對創面愈合有一定效果[6-8]。本研究對慢性傷口患者應用潰瘍膏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廣東省東莞市廣濟醫院2010~2012年收治的出現慢性傷口患者共80例。對照組有男26例,女14例;年齡17~64歲,平均年齡為(51.4±4.6)歲;病程30~60d,平均病程時間為(43.1±3.4)d;患者的慢性傷口發生原因主要如下:糖尿病足患者共12例,臀部壓瘡患者15例,下肢靜脈潰瘍患者13例;患者傷口面積最大的150cm2,傷口面積最小的為60cm2,其傷口平均面積為(81±5.4)cm2。治療組有男25例,女1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為(52.1±4.7)歲;病程35~55d,平均病程時間為(42.8±3.7)d;患者的慢性傷口發生原因主要如下:糖尿病足患者共13例,臀部壓瘡患者16例,下肢靜脈潰瘍患者11例;患者傷口面積最大的145cm2,傷后面積最小的為65cm2,其傷口平均面積為(82±4.8)cm2。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標準
1.2.1 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對患者慢性傷口的診斷以《最新傷口護理學》作為參考依據,即:所謂的慢性傷口指的是患者傷口沒有在合理的時間段里面愈合,一般來說合理的時間段是3~4個月,且傷口復發概率極高,在靜脈潰瘍、動脈阻塞性潰瘍、壓瘡以及糖尿病足中較為常見。
1.2.2 分級標準 本次研究的分級標準主要是以NPUAP還有WOCN相關內容為標準,具體如下:(1)皮膚完整但是有發紅病灶的患者,評定為第1級傷口;(2)患者的表皮或者真皮受到損害,但是沒有傷及到皮下組織的,評定為第2級傷口;(3)患者的表皮真皮層均受到了損傷且該損傷程度深入到皮下脂肪組織,較為嚴重的評定為第3級傷口;(4)患者的傷口已經深入到其皮膚組織筋膜肌肉或者骨頭等位置,異常嚴重的評定為第4級傷口。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原發病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再接受換藥護理。2組患者在換藥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毒副反應。
1.3.1 治療組 該組患者應用潰瘍膏進行治療。先使用0.3%碘伏對傷口進行充分的清洗然后再使用生理鹽水對傷口進行清洗,另對于外周皮膚一定范圍使用0.3%碘伏進行消毒,范圍大約為5cm,在傷口位置使用適當的潰瘍膏進行涂敷然后再使用一次性無紡布料,在布料上面在涂抹上一層薄薄的潰瘍膏將其貼敷在患者傷口上面,使用透氣膠布對其固定。每天均需要換藥1次。
1.3.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方法進行治療。使用小手術式清創術,然后將膿痂還有壞死組織清除,再使用無菌換藥技術配合生理鹽水,進行濕紗布填塞清創。
1.4 療效標準[9]本次研究的療效標準主要如下:(1)創面完全愈合且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的評定為痊愈;(2)創面縮小程度超過75%且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的評定為顯效;(3)患者創面縮小在75%~25%之間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的評定為好轉;(4)患者創面縮小不超過25%且臨床癥狀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具有顯著優越性,其中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評定痊愈的為55.0%。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評定為痊愈的為30.0%,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2 不良反應 2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均無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兩者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創面的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大面積深度燒傷往往伴有后期斑片狀多發殘余創面形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體皮源不夠、皮片移植密度不足或部分移植皮片未能成活,或深二度創面愈合后新生上皮較薄不耐磨擦,從而形成多發散在的小創面。殘余創面多為老化水腫的肉芽組織,基底形成堅硬的纖維板影響血液供應及靜脈回流,局部營養差。常反復破潰,靡爛融合成片,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及精神負擔。另外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住院費用,更重要的是影響了進一步的康復治療。目前,殘余創面的愈合仍是一個難點。臨床研究中很多也缺乏燒傷分度的資料,無對照組,尤其是缺乏隨機盲法對照。而在控制創面感染,全身支持治療等方面西醫治療方法優勢明顯。
常用于治療燒傷的中藥劑型有:油劑,如紫草油、獾油等:膏劑:如燒傷藥膏、燙傷膏等:散劑:如燙火藥、單味虎杖粉等:膜劑:如燒傷藥膜等:水溶劑:如康復新滴劑、復方熊膽液等:噴霧劑:如燒傷靈、燒傷噴霧劑等:還有霜劑、成膜劑,如復方蘆薈霜劑/白翻花涂膜劑等。在燒傷治療中,冰片、地榆、大黃等10多味中藥的使用頻率最高,冰片、地榆、紫草、大黃、黃連、黃柏、虎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白芷具有止痛消腫功效,白芨具有消腫生肌功效[10-11]。
本研究采用潰瘍膏對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晚期殘余創面進行外涂治療,比較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期間殘創四周上皮生長速度,2組各項臨床指數進行統計學分析之后,治療組患者相對于對照組患者均有顯著優越性,兩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慢性傷口患者應用潰瘍膏進行治療,不但有突出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概率極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高效安全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 何秀珍.慢性傷口206例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9):21-23.
[2] 李夢宇.慢性傷口不愈合的常見情況與處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8):2299-2300.
[3] 丁郭平,路潛.慢性傷口患者營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28-30.
[4] 韓春茂,孫華鳳,姜麗萍,等.慢性傷口診療指導建議[J].中華燒傷雜志,2010,26(5):390-402.
[5] 李容,詹明萍.慢性傷口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3):26-27.
[6] 劉曉韜,洪小芳,張志文,等.富血小板血漿治療慢性難愈合傷口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9):61-62.
[7] 李海珍,吳雅秋,孫淮慶.高滲鹽敷料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慢性傷口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6):4531-4533.
[8] 周昕,彭青,蔣琪霞.氧療在慢性傷口護理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103-104.
[9] 王峰,朱志祥,汪道新.清瘍膏對燒傷創面的感染[J].安徽醫藥,2013,20(6):932.
[10] 賴文,陳華德,鄭少逸,等.莫匹羅星軟膏和重組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治療大面積燒傷殘余創面德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7(10):702-703.
[11] 鄭少瑜,陳文,張曉,等.利福平加皮維碘軟膏治療燒傷殘余創面的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1):237-2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3.097
廣東 523683 廣東省東莞市廣濟醫院(蔣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