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麗華
阿昔洛韋和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比較
戚麗華
目的 對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加以比較,為臨床治療帶狀皰疹提供借鑒。方法 以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衛生院收治的68例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34),實驗組給予鹽酸伐昔洛韋片,口服,0.3g/次,2次/d,每周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阿昔洛韋片,口服,0.2g/次,5次/d,每周1個療程。分別于服藥后2、4、7、14、21、28d復查,評價2組患者療效,并觀察記錄患者止皰、結痂、止痛時間等。結果 實驗組34例,治愈21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2%;對照組34例,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3%。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止皰、結痂、止痛平均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較好,起效快、愈后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
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的臨床常見急性皮膚炎癥,主要表現為病變皮膚沿單側周圍神經節段出現集簇性皰疹分布[1]。目前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較多,且以抗病毒、止痛、防止繼發感染為主要指導原則。阿昔洛韋、伐昔洛韋作為常用抗病毒藥物,已被廣泛用于各種皰疹病毒感染的治療[2]。本研究對68例帶狀皰疹的患者分別采用阿昔洛韋、鹽酸伐昔洛韋進行治療,運用統計學手段比較兩種藥物療效,現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衛生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1.4±2.9)歲。病例選擇依據參考《臨床皮膚病學》相關診斷標準,有典型的沿一側外周神經分布的成簇狀的水皰性皮疹,伴有局部疼痛;病程7d以內;未服用和外用過任何抗病毒藥物。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凝血障礙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0.9±2.7)歲。對照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2.8±2.4)歲。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給予鹽酸伐昔洛韋片(來源:廣東百科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3g×8片,批號:H20045266)口服,0.3g/次,2次/d,每周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給予阿昔洛韋片(來源:云南昊邦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0mg×12片,批號:H53020156),口服,0.2 g/次,5次/d,每周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分別于服藥后2、4、7、14、21、28d復查,評價2組患者療效,并觀察記錄患者止皰、結痂、止痛時間等。止皰:無新的水皰出現,原有的水皰開始干涸。結痂:除了直徑2cm以上的水皰外,其他水皰均開始結痂。止痛:疼痛明顯緩解,可以忍受。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皮損全部干枯結痂消退或95%以上消退,疼痛完全消失,精神、飲食等生活起居恢復正常;顯效為皮損消退80%以上,但后期伴有輕微皮損區神經疼痛,生活起居顯著改善;有效為皮損消退5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生活起居有所改善;無效為皮損消退50%以下或(和)疼痛未明顯減輕,對患者日常起居影響較重。痊愈率=(痊愈+顯效+有效)/對應組樣本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34例,有效以上3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2%;對照組34例,有效以上2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3%。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實驗組止皰、結痂、止痛平均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n(%)]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止皰、結痂、止痛平均時間對比(d)
上世紀七十年代,阿昔洛韋的問世為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者帶來巨大的福音。長期以來,其都是帶狀皰疹臨床首選藥。阿昔洛韋作為一種核苷類藥物,可富集于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在胞內病毒胸苷激酶作用下轉化為三磷酸鹽可競爭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活性進而抑制皰疹病毒復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阿昔洛韋口服制劑由于水溶性較差,其口服吸收率僅約為15%,生物利用度相對較低[3]。出于療效考慮,臨床醫師普遍建議患者多次、長期、大量服用阿昔洛韋,多為5次/d,日服用量達1g以上,且療程普遍較長。伐昔洛韋的出現則有望改變這一現狀。作為阿昔洛韋的合成前體,伐昔洛韋水溶性明顯提高,口服后迅速被人體吸收并分解為阿昔洛韋發揮抗病毒作用。生物利用度甚至高達阿昔洛韋的3~5倍。口服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的改善,使得伐昔洛韋的服藥次數和日均用藥量均較阿昔洛韋顯著減少,療程也相對縮短[4]。本研究顯示,伐昔洛韋療效優于阿昔洛韋,且在止皰、結痂、止痛時間上顯著短于阿昔洛韋,這一結果也在其他文獻中得到證實[5-7]。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是雖然生物利用度較低,但成本相對低廉,易為患者所接受。伐昔洛韋雖然治療成本較高,但口服吸收率高,日服用次數和服用量均明顯低于阿昔洛韋,對患者而言其治療過程相對方便高效。因此兩種藥物各有其利弊。但有研究在運用統計學手段對兩種藥物臨床使用的綜合醫療成本與成本效果加以分析后認為伐昔洛韋相較阿昔洛韋整體醫療成本低,優勢明顯[8-9]。
綜上所述,伐昔洛韋相較于阿昔洛韋,在治療帶狀皰疹上,不僅服用次數少、日用藥量少、療程明顯縮短,且起效快、療效顯著、患者愈后生活質量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何睿林,劉雅靜.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的國外研究進展[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6):778-780.
[2] 謝芳,王辰琛,曹慧,等.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8):1183-1184.
[3] 宋澤恩.綜合法治療帶狀皰疹39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 18(9):150-151.
[4] 盧亮,劉蘭,雷雯霓,等.綜合方法治療帶狀皰疹60例觀察[J].實用醫藥雜志,2013,29(8):663-664.
[5] 甘蘇.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 6(30):153-154.
[6] 龔憲軍.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性科學, 2010,19(6):37-40.
[7] 劉道凡,王曉霞,李潔華,等.伐昔洛韋片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1,18(5):331-332.
[8] 方銳華,楊捷,莫友.大劑量口服伐昔洛韋片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3,20(1):38-40.
[9] 任晉茹.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成本-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6):697.
江蘇 213104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衛生院 (戚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