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明
早期綜合性康復治療在急性腦血栓的作用效果觀察
馮玉明
目的 探討早期綜合性康復治療在急性腦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84例急性腦血栓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n=42),觀察組患者在入院48h內進行功能鍛煉,對照組患者在入院48h后進行功能鍛煉。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鍛煉1w后ESS評分分別為[(13.7±2.2)分 vs (18.6±3.6)分],鍛煉2w后的ESS評分為[(9.5±1.2)分 vs (14.4±1.9)分],鍛煉1w后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評分為[(49.1±7.3)分vs (32.5±5.2)分],鍛煉2w后Barthel評分為[(76.2±7.1)分 vs (54.7±4.6)分],P<0.05。結論 早期綜合性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急性腦血栓臨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康復治療;急性腦血栓;療效
腦血栓是一種發病率及致殘率均較高的疾病[1-2],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來臨,生活方式變化及壽命延長,腦血栓發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將腦血栓發病致死率降至最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康復治療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3]。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對急性腦血栓患者進行早期的綜合性康復治療獲得的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腦血栓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1.4±10.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學歷18例,高中及中專學歷14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0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ESS)[4]為(30.4±5.1)分,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54~76歲,平均年齡(60.9±10.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學歷15例,高中及中專學歷18例,大專及以上學歷9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9.8±5.4)分。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的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按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2)所有患者均無明顯意識性障礙,檢查過程基本合作。排除標準:(1)將伴有其他嚴重的心、肝、腎臟器官疾病,惡性血液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2)將伴有明顯性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在外。
1.3 功能鍛煉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急性腦血栓的相關常規性治療,觀察組進行早期綜合性康復治療,觀察鍛煉時間為入院48h內由主治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對照組患者鍛煉時間為入院48h后進行。主要包含以下內容。(1)心理康復治療:耐心傾聽并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加強與急性腦血栓患者的情感交流,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孤獨、焦慮、抑郁及自卑心理情緒,說明負面情緒與疾病轉歸的關系,向患者列舉成功治愈的例子,增強患者積極康復治療的信心。(2)語言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操,如進行鼓腮、齜牙、叩齒、彈舌等動作,每動作進行5~10次,張嘴進行舌頭外伸及后縮運動,口腔運動時盡可能將舌頭伸出口外,進行上下左右口角環繞運動;發音訓練:指導患者進行a、o、e、th、zh等音符的發音,在熟練掌握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升難度。(3)吞咽功能鍛煉:對于吞咽困難、伴有嗆咳的患者鍛煉其吞咽功能,坐起進食,指導其家屬進行小口吞咽進食。(4)床邊運動: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搭橋、臥坐位、翻身運動,指導患者進行原地踏步、輪流抬高雙腿、下蹲、扶物體前后走動,手抓小物件,肘部彎曲運動等;(5)衣物更換指導: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更衣方法,患者穿衣及脫衣,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衣物進行適當改造,如將褲子改為松緊帶式。(6)記憶訓練:利用圖片、字體及實物訓練患者的記憶功能。(7)立體平衡指導:步行訓練的第一階段為在保持立位平衡基礎上進行患肢下側負重鍛煉,協助鍛煉人員立于患側,一手握住患側手,另一只手進行對側肩部保護,指導患者進行反復的患側重心轉移訓練。(8)獨立站立訓練:患者處于練習的靜止狀態平衡,處于站立位時,指導患者雙上肢進行左右方向擺動,囑咐患者身體放松,擺動時帶動軀干旋轉,在患者肢體功能獲得明顯改善后,鼓勵患者進行室內的獨立走動練習。
1.4 評價方法 (1)采用歐洲腦卒中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進行評定,評定時間分別為治療前及鍛煉1周及2周后。(2)日常生活功能評定:2組患者均采用Barthel[5]指數分級法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ssessment of daily living,ADL),評定時間分別為治療前及鍛煉1周及2周后。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2.1 ESS評分情況比較 觀察組1個月后的E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ESS評分情況比較(分)
2.2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表2 2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情況比較(分)
本文的研究顯示,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入院后進行早期綜合性(48h內)的康復鍛煉與入院48h后進行康復鍛煉比較,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P<0.05。早期功能康復鍛煉通過各種方法刺激急性腦血栓患者的中樞神經運動通路的神經元系統,有效調節其興奮性,對神經退變或不正常的神經突觸進行有效調節,促使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域功能恢復,獲取正常的運動輸出。鐘志強[6]的研究認為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可有效加速腦血流量改善,促使病灶周圍或健側腦組織的新生及代償,有效發揮腦的可塑性,因而通過康復治療可有效提升急性腦血栓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認為康復鍛煉提升生活質量的機理主要為:(1)提升過去相對無效或者急性腦血栓后新形成通路的效率;(2)反復、不斷的早期功能可有效強化神經突觸的聯系;(3)外周刺激的感覺可一定程度的促使功能有效恢復。
關于急性腦缺血功能鍛煉的最佳時間窗,臨床應用不一,胡榮東[7]在對進行腦缺血患者進行超早期<24h功能鍛煉與發病24h后進行功能鍛煉比較后發現,超早期功能鍛煉后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有效率顯著高于發病后24h鍛煉,P<0.05。超早期功能鍛煉的理論依據為:急性腦血栓發病后,腦缺血半暗帶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通常持續時間為24h,部分患者持續時間長達48h,半暗帶的存在為早期功能鍛煉提供了一個時間窗[8],處于該時期患者的腦結構及功能處于代償期內,是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通過功能鍛煉可扭轉偏離正常的神經系統異常,促使其回復。
[1] 鄭曉紅.淺談腦血栓患者的護理要點[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2):173.
[2] 冷迎香.高齡腦血栓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103-104.
[3] 劉宇心,宋宇,魏然,等.老年腦血栓的綜合護理[J].當代醫學,2013,19(3):127-128.
[4] 張效山,梁繼春,范岱景.綜合治療急性腦梗死120例臨床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0,8(20):36-37.
[5] 曾秋萍.腦卒中 63 例早期日常生活功能評定及訓練指導[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28-29.
[6] 鐘志強,王坤,孫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栓腦梗療效的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73-74.
[7] 胡榮東,肖愛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鍛煉時間窗的臨床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5-7.
[8] 臧漢青,韓靖.普通肝素鈉聯合低分子肝素鈣對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1):6528-65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5.032
山東 250022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馮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