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研究
李平
目的 分析小兒細菌性腦膜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點,研究其耐藥性。方法 隨機選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江蘇省邳州市中醫院治療的小兒細菌性腦膜炎108例,經家屬同意抽取患兒腦脊液和血液進行分離培養實驗,并將分離出的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 細菌性腦膜炎患兒的腦脊液和血液中分離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占65.7%,革蘭陰性菌占34.3%。藥物抗敏性試驗中,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分為為5.23%、9.23%、11.42%,均小于20%。結論 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為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早期的致病菌診斷和適合的抗菌素治療十分關鍵。
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病原菌;耐藥性
細菌性腦膜炎是臨床常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病死率比較高。且幸存患兒易發生運動障礙、認知障礙、雙側喪失聽力、腦積水等神經系統相關后遺癥,輕微者可出現學習困難、復視、行為問題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活質量。予早期診斷與及時合理的抗菌治療方案,對改善患兒預后質量具有重要價值[1]。為制定合理有效抗菌治療方案,提升臨床療效,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并對相關病原菌的耐藥性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江蘇省邳州市中醫院治療的小兒細菌性腦膜炎108例,男77例,女31例;患兒年齡60d~11歲,平均年齡(5.00±3.63)歲。
1.2 診斷標準 患兒出現發熱、嘔吐、嗜睡甚至昏迷癥狀,并經過臨床化驗檢測,血液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并伴有化膿性腦脊液渾濁反應[2]。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診斷為細菌性腦膜炎,且經家屬同意配合本次觀察研究的患兒。排除標準:并發其他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或家屬不同意配合本次觀察研究的患兒。
1.4 方法
1.4.1 腦脊液病原菌分離培養 經患兒家屬同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患兒的腦脊液1~2mL和血液5~8mL,及時接種到專業培養基(美國PALL公司)中,并放置于微生物培養儀(美國PALL公司)中進行病原菌培養試驗,分析出致病菌。
1.4.2 病原菌耐藥性試驗 采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抗生素敏感性試驗,培養液由MH瓊脂、HTM培養基及含5%脫纖維羊血MH瓊脂平板(鄭州安圖綠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放置36℃溫度下培育17~19h。實驗選用的抗生素為青霉素、萬古霉素、紅霉素、氨芐西林、頭孢唑啉、頭孢曲松、環丙沙星。試紙選用美國PALL公司的產品。質控菌則采用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流感嗜血桿菌(ATCC49766)。實驗結果按
CLSI2013M100-S23標準判斷藥物敏感性。
1.5 觀察指標 觀察腦脊液顯微鏡下的分布特點,并根據藥物敏感性實驗,觀察分離出的主要病原菌對常見抗生素的耐藥性[3]。
2.1 細菌性腦膜炎病原菌的分布情況 分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有71株(65.7%),革蘭陰性菌為37株(34.3%)。其中主要病原菌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見表1)。

表1 108例不同年齡患兒腦脊液中病原菌分布[n(%)]
2.2 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 敏感性測驗中,革蘭陽性菌常用抗生素和革蘭陰性菌常用抗生素的臨床使用不同,且兩類菌種對相同一種抗生素的耐藥性也有很大的差異,按CLSI2013M100-S23標準判斷藥物敏感性(見表2)。

表2 主要病原菌耐藥性(%)
細菌性腦膜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其中兒童患者居多[4]。細菌性腦膜炎的病原菌有很多種類,其中革蘭陽性菌居多,如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有如大腸埃希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其他革蘭陰性菌[5]。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診斷的主要依據是抽取腦脊液和血液檢測其中的病原菌,細菌性腦膜炎的嚴重致亡率要求臨床進行急癥處理,任何的拖延將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6]。應在抽取腦脊液之后就立即予以患兒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控制住患兒的病情,等待腦脊液和血液的化驗結果,進行下一步治療。
本研究通過抽取108例細菌性腦膜炎患兒的腦脊液和血液分離培育,分離出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65.7%)為主,主要的致病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二者合計達58.33%,而銅綠假單細胞和鮑曼不動桿菌則不多見。同時病原菌的分布與年齡也有密切的關系,其中1歲以下的幼兒的表皮葡萄球菌占35.9%,相比其他年齡段的兒童都高。表皮葡萄球菌成為1歲以下的幼兒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是由于幼兒的抵抗力相對較弱,腦部功能發育不完全,表皮葡萄球菌產生的具有致病的后生物膜容易造成幼兒腦部損害[7-8]。同時本研究結果表明,葡萄球菌對于青霉素和紅霉素的耐藥性菌早70%以上,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分為5.23%、9.23%、11.42%,表明在細菌性腦膜炎的臨床應用中采用萬古霉素治療更為有效,需引起臨床應用的重視。
綜上所述,抗菌藥物是細菌性腦膜炎治療的主要手段,而患兒的腦部功能處在發育階段,臨床選擇應用毒性低、不良反應少、抗菌作用強、細菌耐藥性較低的抗生素治療。通過大量臨床相關研究,小兒細菌性腦膜炎致病菌主要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均小于20%,用于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1] 巴華君,孫軍.開顱手術后腦脊液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426-428.
[2] 蔣鴻超,奎莉越,黃海林,等.116例細菌性腦膜炎兒童腦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4):264-267.
[3] 趙麗麗,黃景霞.兒童化膿性腦膜炎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2013,11(4):42-43.
[4] 謝永強,鄧秋連,虢艷,等.兒童細菌性腦膜炎病原學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11):1037-1040.
[5] 廉榮鎮,肖能.腦膜炎患兒腦脊液中肺炎鏈球菌的耐藥性初步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3):138-139.
[6] 張莉,王傳清,王藝.病原菌明確的細菌性腦膜炎146例臨床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3,12(3):42-44.
[7] 謝永強,鄧秋,連虢艷,等.兒童細菌性腦膜炎病原學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1,27(11):251-253.
[8] 熊小雨,劉成軍,許峰單.中心20年兒童細菌性腦膜炎的分布及病原菌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1(10):534-5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69
江蘇 221300 江蘇省邳州市中醫院檢驗科(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