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予 李方 張迎 許晨
加替沙星多中心臨床研究的不良反應分析
王晉予 李方 張迎 許晨
目的 分析加替沙星多中心臨床研究的不良反應。方法 采用文獻調查法,選擇28個有關于加替沙星的臨床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總計病例1532例,總結分析所有病例臨床資料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28個臨床研究總計1532例病例中,發生不良反應170例,占11.10%,而例次則為264例次,占16.16%;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與系統很多,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皮膚、泌尿系統等,其中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最多,為118例次,占44.70%;不良反應發生率同給藥方法不同而不同,口服與靜脈滴注方式皆明顯低于先靜脈滴注后口服。結論 加替沙星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1.10%,采取不同給藥方式對不良反應發生率可能有影響,而且口服給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要稍微低于靜脈滴注給藥。
加替沙星;多中心臨床研究;不良反應
加替沙星屬于第四代氟喹諾酮類藥物,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在呼吸系統等感染性疾病中有廣泛的應用[1-2]。當前,該藥物在國內也有十分廣泛的應用[3]。為進一步分析該藥物的應用安全性,本研究選取文獻中有關于該藥物的臨床研究28個總計1532例病例進行了總結分析,探究其不良反應發生規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材料來自于文獻庫,包括萬方、知網、維普及期刊等,將加替沙星、臨床研究、不良反應等作為關鍵詞,入選時間段為2000~2013年,選擇其中28篇總計1532例病例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入選的材料標準[4-5]為:第一,設立對照組,同時有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研究資料;第二,對不良反應相關資料有詳細記錄,包括對照組與實驗組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因藥品不良事件而退出研究、未完成治療及進入安全性評價范圍等情況,不良事件按照與藥物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分為5個評價等級評定臨床反應并檢驗異常情況和加替沙星間的聯系;第三,治療的疾病有具體的、詳細的臨床治療;第四,符合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原則的臨床資料;第五,確診為細菌性感染患者,包括泌尿道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此外,排除不符合上述情況的個案報道、設計不規范臨床資料及綜述資料等。
1.2 方法 將有效臨床病例數據收集起來,根據設計要求記錄資料及數據,對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行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資料結果 28個臨床研究總計1532例病例中,發生不良反應170例,占11.10%,而例次264例次,占16.16%。
2.2 加替沙星引發不良反應的一般結果 加替沙星可能引發的機體不良反應涉及7個系統與30種以上反應,具體包括神經系統(7種)、消化系統(5種)、血液循環系統(4種)、肝臟(3種)、泌尿系統(2種)、心血管系統(2種)、皮膚反應(3種)等。總計發生264例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16%,其中發生率最高的屬于消化系統反應,占44.70%,118例次;不良反應類型前5位例數與百分比依次為:惡心57例次,占21.59%;嘔吐24例次,占9.28%;靜脈炎23例次,占8.90%;谷丙轉氨酶(ALT)升高23例次,占8.71%;頭暈20例次,占7.58%。大部分的不良反應癥狀都比較輕微,皆經臨床處理即恢復,并未發生光毒性反應(見表1)。
2.3 給藥途徑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關系 主要給藥途徑包括口服、靜脈滴注、先靜脈滴注后口服,其中3種途徑發生不良反應的百分比依次為10.12%、10.44%、25.75%,相應的例次發生率則分別為13.45%、15.19%、67.07%。3種途徑下皆以消化道系統反應最多(60.75%),其次為神經系統反應(27.42%)、肝功能異常(5.91%)、皮膚反應(4.84%)及泌尿系統反應(0.54%)。

表1 加替沙星引發不良反應分析
2.4 給藥劑量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關系 給藥劑量皆為每日400mg,有兩種方式,其一為200mg,2次/d;其二為400mg,1次/d。其中前者出現不良反應89例,總計123例次,占11.75%,后者出現不良反應141例,總計141例次,占10.52%。
2.5 給藥途徑與劑量同不良反應發生關系的綜合對比 根據給藥途徑與劑量不同,分為5個組別,包括口服1、2組,靜脈滴注1、2組,靜脈滴注后口服組,各個組別主要的不良反應發生系統與器官分別為:(1)口服1組:消化、神經、肝臟與皮膚、泌尿;(2)口服2組:消化、神經、皮膚;(3)靜脈滴注1組:消化、肝臟、神經、心血管、皮膚、泌尿;(4)靜脈滴注2組:消化、神經與心血管、肝臟、皮膚;(5)靜脈滴注后口服:消化、肝臟、心血管、血液、神經、皮膚。
本研究對28篇總計1532例有關于加替沙星病例進行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0%,總計170例,而例次則為264例次,占16.16%。本研究所得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結果相比要更高一些,國外研究所得結果僅有3%左右[6-7]。加替沙星很有可能出現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及皮膚泌尿系統等方面的不良反應[8],其中最為常見為消化系統反應,發生率為11.10%。采用口服給藥發生的不良反應要稍微低于靜脈滴注給藥方式,而這兩種給藥方式要明顯比靜脈滴注后口服給藥途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所有患者每天給藥為400mg,但分成兩種藥劑量給藥方式,一種為1次服用,另一種為分為2次服用,結果顯示采用一次性服用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稍微低于2次服完的案例;從給藥途徑來看,分為口服、靜脈滴注及靜脈滴注后口服3種途徑,其中口服要比靜脈滴注與靜脈滴注后口服更容易發生神經系統反應,但后二者要比口服給藥更容易出現肝功能異常。
綜上所述,加替沙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0%,采取不同給藥方式對不良反應發生率可能有影響,而且口服給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要稍微低于靜脈滴注給藥,故而臨床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劑量與途徑,以期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1] 高秀芝.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應報告76例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2):1803-1804.
[2] 蔣亞萍,宋岳祥.17例加替沙星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6):447-448.
[3] 陳楚和.244例加替沙星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藥導報,2010,29(6):809-810.
[4] 陳志英.加替沙星不良反應35例臨床分析[J].西南軍醫,2010,12(2):280-281.
[5] 季波,李輝,袁進.1387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檢測,2012,9(3):157-181.
[6] 鄔玲,龐靜秋.682例患者應用加替沙星折射也情況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1):51.
[7] 程軍,張士勇,葉云,等.加替沙星不合理使用225例分析[J].醫藥導報,2012,31(12):1640-1641.
[8] 馬春紅.78例加替沙星致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藥業,2014, 23(6):60-6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93
河南 450053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 (王晉予 李方張迎 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