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臺后,廣東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過去省里在扶持老區發展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12年,我們還和省扶貧辦老區處聯合開展了加快老區發展的調研,也撰寫了調查報告。現在,這個《規劃》出臺,可以說非常契合時機。”近日,省委政策研究室農村與生態研究處(信息處)處長潘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規劃》的實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采訪中,潘泳認為,《規劃》以原中央蘇區為核心,統籌考慮有緊密聯系的周邊縣(市、區)發展,這是非常科學合理的。“這個《規劃》,對推動我省原中央蘇區縣和其他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協調發展,讓老區人民享受改革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潘泳說。
針對《規劃》,潘泳還從四個方面作了具體的詮釋。一是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老區人民的深切關懷,對老區建設的高度重視,對老區精神的傳承發揚。二是《規劃》對我省原中央蘇區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加速東部沿海產業向東西北部地區轉移,為老區振興發展注入強勁活力。三是為我省老區實現加快發展、協調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四是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閩南文化體系)為紐帶的海內外交流交往更加活躍,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吸引客家宗親、華人華僑回鄉投資興業提供了更便利條件。
“我省一些老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潛力巨大,重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只要抓住機遇,發揮區域優勢,老區趕上全省發展水平指日可待。”潘泳說。
《規劃》明確廣東有六大重點任務
據潘泳介紹,《規劃》將我省原中央蘇區縣劃入粵東北組團統籌發展,主要有:培育壯大新型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促進梅州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把梅州市打造成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廣東省綠色崛起先行市和文化旅游特色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經梅汕高鐵、梅河高速,向東經饒平打通出海口,向西聯動龍川、和平、連平、南雄等山區縣,打造海陸聯動的城鎮密集帶。
“廣東要抓住這個機遇,積極主動爭取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潘泳說,《規劃》從6個方面提出了振興廣東老區發展的重點任務:一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林產業,如梅縣甜(蜜)柚、粵東北油茶等;提升發展優勢礦產業,梅州稀土產業、梅縣銅、五華鉬、饒平錫等;加快制造業升級,梅州電子信息、醫藥產業、汽車產業,梅縣精密機械、工業品,饒平水族機電,南雄電氣機械等;大力發展旅游等服務業,支持梅州加快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特色區,重點建設梅縣葉劍英元帥紀念館、南雄珠璣古巷等。二是加強鐵路(梅汕鐵路)、公路(汕昆高速龍川至英德段)、機場(梅縣機場遷建)、內河航道及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三是加大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力度,開展新豐江源生態補償試點,建立東江、汀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南方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梅州和有條件的縣創建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范市(縣)。四是大力發展老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做好老區就業工作,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五是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支持梅州打造成粵閩贛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老區縣域城鎮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六是完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加強跨省重大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協同建設,推動梅州-河源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
《規劃》含金量高,廣東正緊鑼密鼓貫徹落實
潘泳認為,《規劃》在投資、金融、資源利用、產業發展、改革創新等方面明確了政策指向,政策“含金量”比較高。一是進一步明確我省原中央蘇區享有國家給予原中央蘇區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外優惠貸款等資金時,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二是加大對公路、鐵路、水路、民航、水利等項目的投入力度。推動組建股權基金,重點支持產業園區、中心城區及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大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工程的資金投入。礦業權所得價款地方分成部分由省、市、縣國有地勘單位按一定比例分配,縣分成部分要充分照顧礦業權所在地鎮村利益。四是實行土地差別化政策,對新建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升級改造給予用地指標支持。
就我省如何貫徹落實《規劃》,潘泳表示,目前省里主要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是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調研,摸清情況。省委政研室、省扶貧辦組成聯合調研組,先后赴河源、梅州、汕尾、韶關南雄、福建龍巖等地調研,撰寫了《扶持老區加快發展調研報告》,呈報省領導決策參考。二是省里準備出臺《關于扶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一些老區市、縣也將相應出臺貫徹落實《規劃》的實施意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