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文明史,說“中華”或者“華”都知道用來指中國。然而中華的“華”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說這個漢字的來源和最初的本義是什么?筆者在此拋引玉之磚,求教于大家。
一個古漢字的本義通常會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特征.一是帶有歷史的痕跡、換句話說就是蘊含著產生它的歷史背景------對于民族的稱號來說,其產生的背景就是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由于古漢字是通過筆畫的象形來表意的,因此它的本義會在它的字形以及筆畫當中表現出來.
舉例來說,史前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大體上分為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即畜牧、狩獵與農耕,具有前兩種生活方式的民族分別被稱作做“蠻”族與“夷”族, “蠻”,也稱“蠻貊”,這兩個字分別從“蟲”從“豸” ,而“蟲”“豸”代表著不同種類的禽、畜,就是以養殖畜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而“夷”從“人”從“弓”,示意人身上背著弓箭,這一象形字本身就已經生動表明了“夷”族獨特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以用弓箭狩獵為生。
而”華”字的字形里面同樣也有一個符號代表著華族的生活方式,這個符號就是”艸”字頭,“艸”代表草本植物、代表著農耕.華族先民耕種的草本作物叫做瓠,華族先民最早是以種植瓠------今天統稱葫蘆為生、并以其果實——瓠瓜為主要食物,瓠瓜是他們生活的依賴。《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深刻地揭示了“瓜瓞”對于華族先民生存的重要性;《詩經》“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具體記錄了古人以瓠瓜以及瓠葉為食的歷史畫面;尤其《管子》:“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家之富也。”說明古人曾將充足的瓠瓜看成是國家富強的標志。
在《新華字典》關于“華”字諸多解釋中有一種解釋是,“瓜類植物的果實”,這個解釋觸及到了“華”的本義。《新華字典》對此給出的例句是“天子樹瓜華,不斂藏之種也。”——《禮記》,筆者進而找到了其他與此相同的解釋:《文選。潘岳》“靈圃耀華果” 華果,諸果實業,呂延濟注。以及《文選。班固西都賦》“華實之毛” 華實,果木之實,張銑注。等——以上引自《故訓匯篆》。
而下面的解釋則更為直接:
《爾雅。釋草》“瓠棲,瓣”。郝懿行義疏:瓠,又通作華。《說文。艸部》朱駿聲通訓定聲:“華,假借又為瓠”。《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鄭玄注:“華,果蓏也”(“蓏”,蔓生之子,瓜瓠之屬也。《慧琳音譯》卷三十三“果蓏”注引《考聲》曰。)。
“華”的本義包含著瓠瓜,但是瓠瓜卻并非“華”本義的全部,“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本義,那就是葫蘆盛器,這一本義體現在“華”字形當中的另一個元素符號——“勹”當中。
“華”字的另一種寫法是“荂”,也就是說“荂”是“華”的或體——《王力古漢語字典》。同樣的說明有:《爾雅·釋草》華,荂也;《韻會》荂,榮也、華也。而“荂”的字形——從艸從大從勹,其中除了“艸”代表草本,示意瓠瓜的屬性之外,“勹”則是一種盛器的象形。
關于“勹”象形盛器的解釋見于《說文解字》:“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段玉裁注:外形像哆口,有柄之形,中一像有所盛也。” 這段解釋清楚地說明了“勺”邊框的筆畫“勹”其實代表一種有柄的盛器,而遠古時期這種樣式的盛器無疑就是葫蘆瓢。
除了從“艸”從“勹”之外,“荂”還從“大”,“大”意味著成熟,于是從草從大從勹的華自然就具有了下面的本義:瓠瓜老熟之后所做成的盛器。
筆者有幸查找到了關于“華”代表盛器的直接證據:《方言》華荂晠也。齊楚之閑或謂之華,或謂之荂。何謂晠?《箋疏》晠即盛之異文。盛,器名,杯杅也。【註】(華)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又器名。一器也。謂今時杯杅也。
事實上“勹”不僅決定了“華”盛器的本義,也定義了“華”的形態,表現為“華”可以充當形容詞、用以形容某些事物具有葫蘆瓢樣的形態,如華蓋——瓢型(又稱傘型)棚蓋;華轂——瓢型輪轂;華冠——瓢型帽子,華蓋還是星座的名稱,古人所命名的這個星座,它的九顆星所連成的圖形就像一個半圓的葫蘆瓢。不僅如此,即便由“華”組成的新字,其意也隱含著“勹”的形態,如“嘩”字,在表達喧嘩含義的同時也夸張地形容了口型——就像瓢,再如“撶”字,在表達摟水動作的同時也傳遞出手掌的形狀——就像一片葫蘆殼;再如翻地的機具“鏵”,《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十一》:“鏵闊而薄,翻覆可使。”老農云:開墾生地宜用鑱,翻轉熟地宜用“鏵”。而“鏵”那種圓弧片的形狀與葫蘆殼又是何其的相似!
由于“華(荂)”是盛器,便具有了“空”、“浮”的象征以及比喻的作用。像《道德經》中“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華”在其中正是用來對應“實”,正所謂“華而不實”;又如“華辭”、“華譽”、“華風”等詞匯,“華”在其中均代表空泛不實的意思——見《新華字典》。再如《文選·曹植<七啟>》:“正流俗之華説,綜 孔氏 之舊章。” 李周翰 注:“華説謂不實者也。”
“華”能夠代表盛器,源于其詞性的多樣化,即“華”還可作為動詞,意“當中剖開”,《新華字典》為之列舉的例句是《爾雅》“瓜曰華之”以及《禮·曲禮》“為國君者華之”。 “華”的這一詞性至今仍在民間口語中被沿用,正如《新方言釋言》:“今謂之以刀分物為華開”。
既是名詞同時又是動詞,這種現象在漢字中有許多,例如《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個“老、幼”皆為動詞,后面的“老、幼”則是名詞;又如“畫”,既是動詞,也代表動作的結果。而“華”其實還不止于此,古人甚至將老干葫蘆“華”開之時破裂的態勢也一并稱為“華”,并將其運用于中醫號脈,記載于《素問》“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
以上種種,引發了筆者的設想,“華”的發音之所以為“hua”,很可能一是取自“瓠”“瓜”切,二是源于模擬老干葫蘆被“華”開時所發出的破裂聲。 與之相關的還有下面的事實,鑒于剛剛長出來的嫩瓠瓜表皮密生白色的短絨毛、十分好看,古人遂將其用來借喻滿頭白發的老者,于是便有了“華發”“華首”之說,《新華字典》:華發,白首也,指老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華”的本義可以歸結為葫蘆及其盛器,換句話說”華”就是葫蘆及其盛器的代名詞。
縱觀以“華”為民族稱號的華族先民,他們種植的作物是“華”、吃的作物果實是“華”、用著器皿還是“華”,他們的生活離不開“華”,或者說“華”集中了這個民族的生活特征。不僅以“華”為食,還用“華”做成各種各樣的器皿以為生活、生產所用,進而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希望“華”——葫蘆更加繁榮,以帶給他們富足與尊貴,這便有了成語“榮華富貴”;他們贊美“華”、才有了今天“華美”、“精華”等經典的詞匯;他們信仰“華”、崇拜“華”,并創造出許許多多以“華”為題材的美好故事與傳說,所有這一切,最終構成了華族獨特的古老文化——追根朔源即是人們所俗稱的葫蘆文化。
“華”的本義對于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有研究認為人類能夠利用工具制作生活用品標志著文明的開始,并將中國古人的這一標志點指向了制做陶器。然而考古事實表明,陶器是利用葫蘆器皿“范制”而成,換句話說古人首先掌握了制作器皿“華”,然后才有利用“華”為“模”燒制出陶器。這意味著“華”對于華族來說不僅僅只是食物與生活器皿,還代表著手工制作業的開始,因此“華”也可謂是中華原始文明開始的象征,而促成這一重大變革的“媒介”仍然是“華”,這時的“華”又從單純的“食”、“用”之物升華為一直流傳至今的民族的信仰之物——司南。受篇幅所限本文不再針對司南展開論述,留待后文再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