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奇 盧孔標
反思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金融監管是避不開的話題。金融監管在次貸危機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孕育、爆發和擴散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為何危機前的金融監管未能有效防范危機?后危機時代金融監管何去何從,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應如何發揮作用?上述問題可從王華慶博士的新著《監管之路:危機后的思考》(以下簡稱《監管之路》)一書中得到答案。《監管之路》是王華慶博士繼2011年出版《金融創新:理性的思考》后關于金融創新、金融監管以及金融危機問題的又一力作,作者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剖析深入淺出,內容扎實,邏輯縝密,值得一讀。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暴露的金融監管理念滯后、監管手段缺失、國際監管協作不足等問題,是從監管角度探討金融危機成因、傳導機制以及國際影響的極佳樣本。近年來,分析、研究次貸危機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外文獻已是汗牛充棟,較為一致的結論是,不管危機生成的微觀基礎原因和結構性原因有多么大的貢獻度,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王華慶博士總結的,在市場原教旨主義旗幟下,監管者沒有很好地承擔起市場經濟監管者的責任,“市場失靈”與“政府缺位”相互交織,共同構成本輪危機的動因(《監管之路》第4頁)。“對金融衍生品的不當使用和對金融創新的監管缺失是導致風險擴散、最終形成危機的根源所在。”(《監管之路》第104頁)。由于金融監管失效,微觀主體的理性逐利行為在“羊群效應”、“順周期效應”的共同作用下演化為集體不理性,以單一機構穩健成長為目標的金融監管未能有效解決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和全局性穩定威脅,最終促成危機的形成。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在監管層面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金融領域跨國活動的迅猛發展,金融全球化和監管本地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金融業務的跨境、跨市場關聯使得監管者難以通過孤立地約束單家機構、國內機構去管控全面的、系統的金融風險。因此,危機后跨境監管協作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并推動了國際金融監管協調的極大發展。
強化金融監管是歷次金融危機后各國貨幣當局和金融監管當局的普遍選擇,此次危機也不例外。國別層面,一輪大規模的金融監管改革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展開,宏觀審慎監管成為維護金融穩定的核心工作內容。美國率先出臺《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強化美聯儲監管職能,新設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對金融市場實施更加嚴厲的監管;英國出臺《2012年金融服務法案》等系列法案,英格蘭銀行全面負責金融服務業的監管和穩定,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和金融服務局三駕馬車共治的監管格局成為歷史;歐盟建立歐洲金融監管體系,構建了包括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在內的金融市場監管架構。國際層面,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理事會在內的諸多國際組織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監管模式改革的原則,國際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組織架構不斷優化與完善,G20等國際合作機制的推進更是將國際間的金融監管合作提升至全球政治層面。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危機暴露的市場機制缺陷和監管機制缺陷必須在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中有針對性地加以彌補。但是單單汲取教訓顯然是不夠的,要避免陷入“危機——管制——金融抑制——放松管制——新的危機”的怪圈,金融監管理念的轉變才是根本。傳統金融監管強調監管與被監管者、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博弈,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如同“貓鼠關系”。問題是金融創新的本質就是為了突破監管和稅收約束,市場創新力量往往超前于監管,監管的有限性和專業的滯后性使得監管者通常處于被動應對狀態,加上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競爭,監管者難以有效扮演“守夜人”角色。改變監管理念,核心是要樹立有效監管思維。所謂有效監管,是“在充分實現金融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的同時,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監管之路》第231頁)。通俗而言,監管者在強化監管時,不能為了監管而監管,應有體察被廣大監管者意愿的服務意識,這往小了說是為了提升金融機構的健康與活力,往大了說則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的必然要求。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銀行體系所受沖擊不大,并為實體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穩增長、促調整、保就業”提供了較好的金融服務支撐。這種良好表現離不開良好的宏觀基本面和穩健的微觀主體因素支撐,銀監會出臺的一系列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監管的政策措施也功不可沒。但是,未發生危機并不意味著沒有問題,美國次貸危機中表現出來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不匹配等問題在當前中國客觀存在。中國的“一行三會”監管格局確立十多年來,一直缺乏一個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在金融混業經營日趨發展的背景下,對于跨行業、跨市場、跨機構的交叉性金融產品和影子銀行的監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監管缺位、越位和錯位問題。本輪國際金融危機警示中國應在用宏觀審慎監管填補金融監管體制真空方面作好相應準備。但就目前進展而言,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協調配合、互為補充的機制,中國依然任重而道遠。微觀審慎監管層面,《監管之路》從監管者與業界的互動,結構性產品和影子銀行監管,流動性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監管資源合理使用等視角分析了當前中國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宏觀審慎監管方面,作者深入討論了系統性風險的識別、處置以及外部貨幣金融條件等問題。此外,作者強調了國際金融監管協作過程中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標準制定以及面臨的歐美域外管轄權擴張等問題,在中國經濟金融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金融機構海外經營持續擴張的背景下,這不僅事關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同時影響中國海外金融權益的維護,需引起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將是未來激發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的重中之重。在金融領域,能否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看金融監管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對于關心中國金融發展的各界人士,要更好地理解、把握未來金融監管理念轉變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及其動向,最好抽時間讀一讀《監管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