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鋒

“善為國者,必先富民”。開化縣打造國家東部公園,必須立足縣情實際,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在更高層次和更寬領域促進農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
開化作為全省6個重點欠發達縣之一,加快發展的任務尤為艱巨。在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打造國家東部公園過程中,開化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富民既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和路徑,自覺把富民放在科學發展的全局來認識,堅定不移地走人本發展之路。
富民是加快發展的方向標。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其中包括了更滿意的收入。建設國家東部公園,決不是單純地保護生態,不能守著“金山”受窮。把富民作為發展的全部和最終目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讓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富民是衡量成果的尺度儀。富民是強縣的基礎,也是體現發展水平的最終標準。看一個地區發展得好不好、快不快,不僅要看GDP水平,更要看人民生活水平;不僅要看發展速度,更要看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僅要看財政實力強不強,更要看老百姓“腰包”鼓不鼓。在建設國家東部公園的過程中,要把富民作為檢驗成效的重要標準,讓老百姓露出更多的笑臉。
富民是激發干勁的推進器。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民,發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只有把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與人民群眾的富裕需求有機結合,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發展才能有更快的“加速度”。另一層面,人民富裕了,可以更有效地擴大內需,可以更有效地壯大市場主體,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迸發創造活力。抓住了富民,就是抓住了發展的主體,發展的動力就能更強大、更持久。
富民是引領向上的正能量。“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生態良好地區不能“捧著金飯碗討飯”。要圍繞富民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優化環境,創新發展,調動全縣上下積極主動地支持創業、投身創業和服務創業,努力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全民創業局面,加快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步伐,讓勤于創業、吃苦致富的人在社會上得到尊重,使創業增收成為引領向上的正能量。
建設國家東部公園的根本目的是,立足生態“底色”是開化最大特色這一實際,著力挖掘生態潛力、創造生態價值,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富民優勢,以實際成效造福于民。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為國家東部公園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不動搖,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限有序開發,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構建生態安全體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積極踐行“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機制創新改革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環境誰付費”的要求,探索建立與污染物排放總量、出境水水質、森林質量掛鉤的財政獎懲機制。探索生態公益林林權抵押制度創新,推進碳匯交易,開展排污權交易,對新擴改項目污染物排放指標實行有償使用。
認真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重點健全綠色產業體系發展機制、全域景觀改造機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機制、行政管理體制和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加快建設生態型城鎮體系,努力形成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人口資源環境和諧、保護發展富民共贏的體制機制,最終成為生態功能區建設的先行區、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
生態富民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必須切實踐行的理念;不是軟任務,而是硬要求,必須貫穿到國家東部公園建設的全過程,要以深入推進農民收入倍增行動為抓手,出實招、求實效,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促進創業就業,夯實富民基礎。開化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3強來自于工資性收入,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基石。一要大力實施創業行動。著力培育農家樂、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創業主體,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浙商開商回歸創業。大力打造生態產業功能區等創業平臺,壯大電子商務等創業主體隊伍。二要提高技能培訓針對性。整合勞動、農業、教育等方面培訓資源和項目,圍繞企業需求和農民意愿,采取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一般培訓與訂單培訓相結合、學校培訓與進駐企業培訓相結合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醫藥化工、機械制造、商貿流通以及社會服務業等緊缺崗位培訓以及農家大廚、茶藝、鄉土旅游等地方特色培訓,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成功率。三要完善創業就業服務。健全城鄉統一、功能完全、服務優良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網絡,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強勞動監察,建立長效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發展綠色產業,壯大富民之源。加速推動旅游富民,以全縣域4A級景區創建為抓手,落實錢江源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文化旅游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旅游“610”工程,狠抓根宮佛國5A級景區提升,創建6個4A級景區,打造30個3A級標準重點村,提升30個農家樂特色村點,加快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型、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圍繞“321”產業發展方向,扶持發展文化創意、水資源、新能源等生態產業,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拓寬增收渠道,繼續提升開化龍頂茶產業,擴大高端紅茶、極品龍頂和有機茶產量,提高綜合效益。同時,堅持兩條腿走路,將油茶產業、清水系列養殖作為新的農業主導產業來培育,重點抓好基地發展、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工作。積極爭取創意農業全省試點,培育一批創意農業園、創意農業示范點,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增加效益。
建設生態城鎮,增強富民動力。以“一體兩翼多點”為框架,啟動城關“小縣大城”新型城鎮化培育試點,開發朝陽新城,完善華埠功能配套,增強中心城區集聚能力。加快建設馬金、池淮等集鎮基礎設施,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推進楊林、蘇莊、齊溪等一批風情小鎮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移民,推廣自然村整體搬遷、宅基地同步復墾、公寓式集中安置、公司化運行管理、差異化補助補償的搬遷安置方式和補助方式,用5年內實現異地搬遷5萬人。今年在完成東城、園區、華埠等5個重點下山移民小區人員安置的基礎上,啟動新一輪生態移民,力爭上茨地塊異地搬遷安置小區開工。通過組織來料加工技術培訓、深化訂單超市、加強金融扶持等措施,鼓勵和扶持來料加工經紀人開展“二次創業”,力爭加工費年收入達到人均1萬元,讓農民能夠“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
擴大財產權利,拓寬富民渠道。探索建立以確權為基礎,以土地流轉為突破,以盤活資源為目的,以調整收益分配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借助“一村一品”等載體,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加強土地交易中介服務,制定交易指導價,力爭實現全縣流轉土地1萬畝。大力實施農民持股計劃,探索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民,變土地資源為工商資本。積極鼓勵和引導金融部門開發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產品,不斷拓寬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渠道。
完善民生保障,提高幸福指數。一方面,夯實民生事業物質基礎。深入實施教育惠民工程,完成實驗幼兒園、北門小學、華埠中學擴建新建,確保生態移民小區居民能就地就近入學。完成縣第一人民醫院配套工程,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滿足全縣人民就醫需求。提高重特大疾病救助限額,探索開展自主選擇養老保障模式,加快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建成91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家殘疾人日間照料中心。另一方面,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最美系列評選,推行義工積分制,引導并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