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霞

圖/金川
這里是浙江省春節特色文化藝術——“石練臺閣”的起源地;這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十番”的發祥地,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班春勸農”的重現地;這里是濃厚文化積淀孕育的江南美麗旅游小鎮——遂昌縣石練鎮。近年,石練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強文化與旅游的產業融合提升,以文化帶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通過近年的持續努力,石練鎮的特色旅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旅游綜合收入從2009年的250萬元上升到2013年的1.42億元,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山區小鎮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石練鎮地處遂昌縣腹地,是中國名茶“龍谷麗人”的主產地,也是聞名遐邇的“中國菊米之鄉”。2010年10月,列入省級中心鎮。
在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的過程中,石練鎮與大多數山區鄉鎮一樣,最佳選擇是生態旅游業。不過,單純發展山水游,石練鎮并無優勢可言。石練鎮的優勢在于特色文化。將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是揚長避短之舉。
從資源條件看,石練建鎮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文化積淀深厚。境內有建于唐乾寧二年(895)的太虛觀;有建于南宋端平二年(1234)的古剎觀音巖;有承載著400年歷史的“石練臺閣”;有眾多明清古宗祠、古民居和古牌坊等;有被譽為亞洲第一大佛的天然山體彌勒佛,素有“江南小九寨”之稱的國家4A級景區千佛山。更首屈一指的是,石練鎮擁有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十番”和“班春勸農”,并與明萬歷年間任遂昌知縣的湯顯祖有著密切關系。石練鎮重點選擇了三大文化品牌作為旅游發展的結合點: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班春勸農”;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十番”;三是享有“天下第一佛”的佛文化。從發展成效看,石練鎮已經形成了“春有班春勸農,夏有農耕體驗、秋有七月秋賽、冬有農村婚嫁”的節慶旅游文化品牌,民間節慶活動常態化。在連續四屆“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節”上,石練鎮都承辦了最核心、最具看點的“班春勸農”儀式。流傳于石練民間的“昆曲十番”經過挖掘包裝,名揚海內外,2011年5月還曾走出國門,參加了英國莎士比亞誕辰慶?;顒印4送猓氭傔B續十一年舉辦素有“農民狂歡節”之稱的七月秋賽會,為爭看七月秋賽會,曾出現6萬人齊聚小鎮的壯觀場景?!笆毰_閣”多次亮相上海世博會、西湖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中央二臺、央視國際頻道、東方衛視等國內28家影視媒體和120多家平面媒體,以及韓國電視臺等多家外國媒體到石練采風報道。旅游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僅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也為石練鎮收獲了諸多殊榮。全國環境優美鎮、省旅游強鎮、省體育強鎮、省教育強鎮、省級生態鎮、省級衛生鄉鎮、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浙江省千鎮萬村種文化先進鎮、麗水市十大魅力鄉鎮等榮譽,先后落戶石練鎮。自2010年被列入省級中心鎮至今,連續四年考核評定為市級優秀中心鎮。
抓規劃引領,打造旅游綜合體。圍繞把石練建成遂昌縣域副中心城鎮和帶動中西部區域加快崛起的重要增長極的目標,編制完成了《遂昌縣石練鎮總體規劃》、《石練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石練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石練鎮建設總體規劃》。通過規劃,研究分析了石練的區位條件、資源狀況、空間開發潛力、產業發展優勢,提出了生活、生產、生態相對獨立、功能互補、互為支撐的城鎮組團式發展理念,“沿溪沿路、一帶三區”的發展架構,把全鎮12個村規劃定位為工業發展片區、集鎮商貿發展片區、生態旅游發展片區三大功能區塊。一是2013年著手編制了《石練鎮旅游開發總體規劃》,規劃打造全縣功能最齊全的旅游綜合體。二是建成石練旅游換乘中心、“果果”農特產品銷售中心、精品農家樂一條街(一期)、大茂坑茂源休閑山莊等項目。三是以淤溪、大茂坑和黃皮等村為代表的生態旅游區塊,充分利用既毗鄰國家4A級景區千佛山,又處于國家4A級景區南尖巖、紅色古鎮王村口、獨山古寨等景區景點必經之路的區位優勢,加速了農家樂和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
抓產業融合,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以“產業圍著旅游轉”為發展思路,加強一二三產的互促發展。一是通過加強石練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提升了茶葉、菊米、蕃薯、山茶油等傳統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并注重企業文化品牌創建,石練菊米、好川牌蕃薯干、納福爾山茶油獲得了國家、省、市級著名商標稱號,部分企業還在加工生產的同時發展起了旅游觀光,實現了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二是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發展紅提、獼猴桃、藍莓等高效農業,將農產品與旅游食品、果園與旅游、農事體驗進行有機的結合,實現了一產與三產的融合發展。三是在穿越各旅游景點的石王公路沿線,不僅有茶葉、菊米、水稻、油菜等傳統種植,還散落著彌猴桃、紅提、日本甜柿、柑橘、石榴等果樹,形成了四時有花、四季有果的宜人景觀帶。同時通過旅游及農村電子商務的帶動,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農家產品成了旅游產品、網購熱門商品,成了游客手中的香饃饃。
抓項目建設,改善旅游綜合環境。一是深入實施“一水(石坑坪水庫建和自來水廠建設工程)兩網(集鎮雨污水管網改造工程、110千伏石練擴變電工程)三橋(園區橋、柳村橋、坪墟橋)三路(集鎮道路改造、石坑坪水庫改線公路、景新村區間道路)三中心(公共財政服務中心、老年體育休閑中心、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完善)”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了集鎮水網、路網、電網、污水管網建設,提升了中心鎮文化、體育、商貿和公共服務功能。二是不斷深化“六邊三化三美”行動,創建鮮花村,推進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三是深入開展潔凈鄉村活動,積極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鎮區基礎設施功能不斷完善,常見外地游客三五成群,漫步在寬敞潔凈的石練大街上。
抓特色文化,不斷提升旅游品味。一是建成了美輪美奐的“班春勸農”基地,建立了“昆曲十番”傳承基地。二是開展文化活動進景區活動,定期在周末及重大節日開展“昆曲十番”表演。三是節慶文化活動常態化,鎮文化中心定期開展文藝表演、影視展播等綜合性文化活動;隔年春季舉辦“班春勸農”節,每年舉辦七月秋賽會、鄉村美食節,使游客娛在石練。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大旅游項目投入,加快項目推進進度,增強中心鎮的發展后勁。加快千佛山景區三期、精品農家樂一條街、中國菊米博物館等一批集食、宿、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項目建設。加快石練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動農產品向旅游產品轉移,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加快集鎮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功能,打開練溪東岸空間,拉開城鎮框架,提高集鎮對人口、產業和游客的吸納承載力。延伸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農事體驗區和青少年農耕文化實踐基地。發展旅游配套服務業,培育星級酒店、商貿購物和休閑服務場所,拓展石練旅游的新空間。
加大“昆曲十番”和“班春勸農”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謀劃實踐“非遺文化”的常態化表演,使其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爭創文化旅游新亮點。進一步弘揚石練臺閣、七月秋賽會、農村婚嫁等民間文化。繼續完善鎮文化中心建設,形成集文化展示、文藝培訓、文化娛樂、移民創業、成人教育等功能齊全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加強文化禮堂的功能發揮和建設擴面,豐富鄉村文化。挖掘石練小學百年老校的校園文化,加強“昆曲十番”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創新,不斷提升旅游文化品味,實現游客娛在石練的新目標。
圍繞茶葉、菊米、高山蔬菜、山茶油、小水果等優勢產業,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生態、適宜旅游經濟的精品農業。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力爭培育1至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爭創省級原生態農產品示范鄉鎮,積極探索“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種養模式,重點扶持“原生態基地、小水果之鄉”建設;加大王曹黃金雞、小水果基地的扶持建設力度,擴大旅游食品供應量,調動農家樂經營戶與非經營戶之間的聯動,擴大非經營戶向經營戶提供自種、自產、自銷的無公害食品供應量,實現游客品農家菜、購農家物的目標。加強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進度和招商引資,建成集加工、展示、觀光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區園區。
以生態文明為導向,協調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利用和人文生態持續優化,不斷優化旅游環境,努力實現人居環境之美。加快推進省級重點項目石坑坪水庫工程建設,啟動練溪綜合治理、小農水工程建設,繼續實施連片整治項目,加強集鎮自來水建設管理,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全力開展“五水共治”。推進中心村建設,引導農民建房、公共服務向中心村集聚,培育建設村莊人口集中、土地利用集約、基礎設施完備、管理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擴大集鎮美化亮化面。進一步規范農貿綜合市場管理。綜合推進“四網二廠一園”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功能完善,優化旅游環境,提升集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