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徐文輝*王彥玲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杭州西湖區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現狀與規劃建議
劉 寧 徐文輝*王彥玲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以杭州市西湖區城鄉結合部為研究對象,在調查其道路、水系、公共空間與邊界等線性景觀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存在的景觀紊亂、連續性差、配套設施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并對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提出因地制宜,注重生態效益,保留鄉土樹種和區域文化特色等規劃建議。
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規劃
城鄉結合部指介于純農業區域外圍,與城市中心城區毗連的不連續的過渡區域。兼具城市與鄉村兩種不同性質地域的功能和特征,非農產業發達,但仍存在一定量兼非農業或少量的純農工業。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圍鄉村,外來人口占較大比重,各種經濟、社會和人口問題復雜[1]。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鄉村用地一再被侵蝕,城鄉結合部的矛盾日趨嚴重。而線性景觀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闡述了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為實現自然及人文景觀延續性、生態建設和遺產保護而提出的空間解決方案[2],對解決城鄉結合部的矛盾,實現城鄉結合部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西湖區城鄉結合部范圍
西湖區位于杭州市區西部,平原與山水相依,城鄉皆有,是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1987年,管轄西湖、龍塢、袁浦、周浦4個鄉;祥符、古蕩、留下、轉塘4個鎮,北山、南山、靈隱、西溪、翠苑5個街道。1995年,袁浦鄉撤鄉建鎮。1996年,蔣村辦事處改為鄉建制。1997年,龍塢鄉改為鎮建制。2003年,西湖鄉、古蕩鎮改為西湖街道、古蕩街道。2007年,撤銷袁浦鎮、周浦鄉,合并設立雙浦鎮;撤銷轉塘鎮、龍塢鎮,合并設立轉塘街道辦事處;撤銷蔣村鄉、留下鎮,設立蔣村街道辦事處、留下街道辦事處。最終調整為三墩、雙浦2個鎮和北山、西溪、靈隱、翠苑、文新、古蕩、轉塘、留下、蔣村、西湖10個街道。
可見西湖區城鄉發展是由中心主城區逐漸向外推進,呈輻射狀發展。鄉村逐漸被鄉鎮取代,鄉鎮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又被城區取代,在鄉村與城市之間,用地性質、行政歸屬呈現動態變化,這個變化的區域即為城鄉結合部(見圖1)。

1.2 現狀分析
1)道路。
道路按功能分為兩類:a.交通性道路,擔負著交通運輸的主要任務,滿足人流與物流日常的空間轉移,交通量大,路幅較寬[3],以機動車行駛為主。其自然景觀現狀:行道樹種植規整,間距適當,喬灌木搭配連接成整體,具有連續性。隔離帶喬灌草搭配,以一定組群重復種植,可遮擋兩側行車視線,具有較強的方向性與韻律感。部分道路兩側,農田與城市景觀共存,與周圍環境不協調。農田與道路僅以欄桿分離,景觀滲透性差。山地道路以隧道為主,與山體無緩沖帶連接,安全性差。人工景觀現狀:路面以瀝青為主,透水性好,抗壓性強。道路標示牌,路燈等配套設施相對完備,但沿線小品布置較少。b.生活性道路,與居民生活相關,部分為交通性道路的延伸,人流量大,以步行和非機動車為主。其自然景觀現狀:部分道路與周圍構筑物間無植物過渡,空間擁擠雜亂,生態性差。行道樹植株形態差,植物搭配雜亂,顏色單一,無主題性與特色。山地道路連接山頂與山腳,多數無護欄,安全性差。人工景觀現狀:人行道路面以紅、綠色透水磚為主,車行道路面以瀝青為主,但質量較差,且有裸土路段。座椅、垃圾桶等小品設施較完善,但造型無特色,且有一些區域無路燈、指示牌等,配套設施相對不足。
2)水系。
水系呈網狀分布,主要功能是改善周邊小氣候,主要形式為自然型與人工型:a.自然型,部分駁岸為裸土,無植物護坡,部分區域水系堵塞,并伴有腐臭味,生態性和景觀性差。兩岸植物種植雜亂,無地域特色。周邊用地多為山體,農田,建筑群,高低起伏,具有韻律,但景觀過渡性較差。沿岸無坐凳、路燈、垃圾桶等基礎設施。b.人工型,駁岸缺少地域特色,透水性差,容易產生內澇。且有居民在水中洗衣,導致水面漂浮大量生活垃圾,水質受到污染。河道兩岸喬灌草種類豐富,連續性強,但長勢較差。水與岸無植物過渡,略顯生硬。周邊以建筑為主,并設置綠地作為緩沖區,形成自然屏障,景觀滲透性較好。岸邊緩沖帶設置坐凳、垃圾桶等,但無區域特色。
3)公共空間。
公園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在城鄉結合部分布較少,場地之間聯系不緊密。街邊綠地、廣場等分布較為分散,整體性差且配套設施不完善。硬質場地上植物種植與場地過渡自然、有層次,但場地內部植物較少,遮陰效果差。部分場地無坐凳等休息設施,不聚人氣,停留感較差,且無區域特色。街邊綠地植物雜亂,長勢參差不齊,雜草叢生,與周圍環境不融合,整體感差。部分場地設有坐凳、健身器材等,但破損嚴重。
4)邊界。
城鄉結合部沒有固定的邊界,城市邊緣的建筑群、山體和與鄉村交界的農田都可以看成是其邊界:a.建筑:建筑多為連片高層建筑,墻面較為簡單,周邊配套設施較齊全,但割裂了與城市的聯系,視覺上連續性較差。b.山體:植被豐富,空間高低錯落,為城鄉結合部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屏障,限制了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c.農田:農用地不斷的向非農用地轉化,使得耕地逐漸減少,破壞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西湖區城鄉結合部的線性景觀呈現:景觀無主題性,區域特色不明顯;景觀缺乏管理,資源浪費嚴重,配套設施不完善;同一區域景觀差異較大,生態效益較差;部分區域連通性較差、安全性較差。
城鄉結合部的景觀特征既不同于大城市,也不同于鄉村的自然景觀,因此,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在設計時,要注意與城市和鄉村的區別,因地制宜是城鄉結合部設計的關鍵。
2.1 道路設計
城鄉結合部擁有豐富的植物與景觀資源,要保留其景觀多樣性,但要避免因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交錯而造成景觀混亂,因此在設計中要賦予規劃的條理性和功能的有序性[4]。同時由于城鄉結合部的土地類型、功能多樣化,因此要種植鄉土樹種,以提高生態效益,也體現了當地的地方特色。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保證通行,所以設計還要考慮道路連通性、可達性和安全性。必要路段設置防護欄,隔離帶和相關配套設施,并考慮道路的材質、色彩、尺度等,與周圍環境協調,提高人們出行質量。建立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實現人車分離的安全模式(見圖2)。

2.2 河道景觀設計
城鄉結合部是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過渡的地帶,人工景觀占主導地位,自然景觀逐漸被侵蝕,因此應以保護自然景觀為主,所以河道的規劃應以自然式為宜。但有些地帶受到條件限制,必須使用垂直駁岸的,可以通過截污、種植水生植物、垂直綠化等,增強其生態性。
水系兩邊的緩沖帶,應多種植高大鄉土樹種,阻隔外界嘈雜的環境和污染。喬灌草配合種植,增加豐富的景觀層次。穿插種植彩色小喬木,增加空間色彩感。沿河可設置游步道,休息平臺,坐凳等設施,增加河道的趣味性和居民的參與性。
2.3 場地設計
城鄉結合部景觀復雜,兼具城市與鄉村景觀特征,在這種二元結構下的場地設計,要與周圍整體環境、空間比例相協調,不要過于城市化,盡量保留原有鄉村風貌,適當融入城市元素,也為今后城市發展留有余地,且設計尺度要和諧,可增加人們游賞的舒適感。
各個分散的場地,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規劃,將所有公共空間相連,增加場地間的聯通性與可達性。完善交通系統,配備相應的市政基礎設施。場地配套的公共設置,可以根據區域文化的特點,風俗習慣等等,設計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基礎設施,這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保護,而且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延續以及傳承。
2.4 邊界設計
邊界的功能是限制城市的無序蔓延,同時引導城市合理發展,要增加其整體性,就要弱化邊界建筑群和山體的體量感,可設置緩沖帶,種植鄉土樹種,以植物作為過渡,減弱邊界的視覺效果。設置游步道、汀步等,連接邊界建筑、山體等,增加邊界可達性,進而增加連通性。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土地不斷被無序的侵蝕,城鄉結合部生態資源日益衰減,而線性景觀的多功能性,可整合破碎景觀,保護資源,緩解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因此合理的規劃線性景觀,對城鄉結合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無論城市怎么發展,城鄉結合部線性景觀的設計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多樣性與功能性共存,連通性與安全性共居,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共生,以及對文化的保護,最終達到城鄉結合部的可持續發展。
[1] 翟國強.中國大城市中心城區邊緣區的發展與建設[D].天津:天津大學,2007.
[2] 周 耀.城市線性景觀的構建與發展——以北方地區線性景觀為例[J].藝術與設計,2010(9):103-105.
[3] 馮 旋.關于城市道路景觀評價體系的研究——以蘇州市干將路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4] 詹微微.城鄉結合部道路景觀設計淺析[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3(9):227.
[5] 孫 洋.中國城市濱水區空間景觀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山西建筑,2011,37(20):16-17.
The Hangzhou West Lake District of urban-rural fringe linear landscape status and planning proposals
LIU Ning XU Wen-hui* WANG Yan-ling
(LandscapeandArchitectureSchoolof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China)
The urban fringe of Hangzhou West Lake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roads, water systems, public space and borders linear landscap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fringe linear landscape existence landscape disorders, poor continuity, inadequate facilities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issues, and propose the urban fringe linear landscape some planning proposals, such a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ocusing on eco-efficiency, retention and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ive species.
urban-rural fringe zone, linear landscape, planning
1009-6825(2014)03-0021-02
2013-11-14
劉 寧(1988- ),女,在讀碩士; 徐文輝(1968- ),男,碩士生導師,教授; 王彥玲(1989- ),女,在讀碩士
TU983
A